分享

宣城太守范晔与《后汉书》

 零壹贰012 2017-11-09

陈虎山

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受其影响,我们一谈起宣城的文化渊源,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位“中间小谢又清发”的宣城太守谢朓,却忘掉了宣城历史上一位真正的文化昆仑,他就是谢朓的前辈,另一位宣城太守范晔——南朝时期“最杰出的史学家”。范晔不仅任职时间早于谢朓六十多年,而且在任时间长,文化成就更大,那部接续中华文明的历史巨著《二十四史》之一的《后汉书》,便是范晔在宣城太守任上的杰作。也就是说,因为范晔的创造和《后汉书》的历史地位,宣城当之无愧地成了中华文化的一处丰碑耸立之地。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史料阙如和宣传不够,今天的宣城人知道范晔者寥寥,即便爬梳史料成文,也语焉不详。今版《宣城县志》蜻蜓点水,仅有“(范晔)于任期内撰就史学名著《后汉书》” 这样的只语片言。为抛砖引玉,吸引来者,本文仅就范晔的生平事迹和《后汉书》的历史价值作些简单的介绍,期待高人开掘新境,为繁荣宣城文化事业立一新支点。

一、范晔其人

(1)出身世家身份卑贱。

范晔(398—446),字蔚宗,祖籍顺阳(今河南南阳市淅川县),范家自西晋永嘉之乱后移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市)。

晋安帝隆安二年,范晔出生在一个著名的士族家庭。高祖范晷为西晋雍州刺史,加左将军。曾祖范汪入仕东晋,官至晋安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进爵武兴县侯。祖父范宁先后出任临淮太守、豫章太守。父范泰历任东晋中书侍郎、国子博士、南郡太守、御史中丞、尚书常侍兼司空等职。范泰与刘裕关系密切,任东阳太守时,助刘裕打败卢循,加官振武将军,从此,范泰益加受到刘裕的信任,屡被升迁,宋代晋后,拜为金紫光禄大夫、散骑常侍。

范晔的家庭有着正宗的家学传统。范汪“博学多通,善谈名理”,撰有《尚书大事》二十卷,《范氏家传》一卷,《祭典》三卷以及属于医学棋艺的著作《范东阳方》一百零五卷,《棋九品序录》一卷等。范宁尝作《古文尚书舜典》一卷,《尚书注》十卷,《礼杂问》十卷,《文集》十六卷,尤以《春秋榖梁传集解》十二卷“其义精审,为世所重”。范泰也有《古今善言》二十四卷及文集等多种著述。

在东晋南朝那样一个重视“门阀”的时代,范晔幸运地生于名门士族,但他却又不幸地是个妾生庶子。晋代自“永嘉以来,嫡待庶如奴,妻遇妾若婢”,泾渭分明的嫡庶之别决定了子女们的社会身份。据《宋书·范晔传》记载,范晔“母如厕产之。额为砖所伤,故砖为小字”。就是说范晔的母亲把他生在厕所里,并且碰伤了他的前额,故而有个不雅的小名叫“砖”,这也是范晔在豪门里人不待见的象征。但范晔天资聪慧,受家学影响,从小好学,尚未成年,便以博览经史、善写文章而负盛名,《宋书》赞扬他“少好学,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善弹琵琶,能为新声”。范晔从小才艺俱佳,却没有给他带来好的运气,嫡母所生的哥哥范晏嫉妒他的才学,骂他“进利”,认为他是终家破族的祸害。父亲范泰也不喜欢范晔,早早地将他过继给从伯范弘之。

(2)贬谪宣城成就事业。

东晋安帝义熙十年(公元414年),范晔17岁,有州刺史征辟他为主簿。当时,范晔同其父范泰一样,政治上支持刘裕,故不肯应辟就职。六年后即公元420年,刘裕代晋称帝,改国号为宋。这一年,23岁的范晔应召到刘裕之子彭城王刘义康的府下为冠军参军,后转为右军参军。此后十余年,他先后担任过尚书外兵郎、荆州别驾从事、秘书监、新蔡太守,司徒从事中郎、尚书吏部郎等多种职务。东晋南朝世风,任官以“清显”为要,以此为标准,范晔初入仕途,发展还比较顺利。

或许是过于顺利的缘故,范晔不免感觉良好,有点飘飘然。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冬,扬州刺史彭城王刘义康母亲王太妃去世。刘义康把故僚们召集到府内帮助料理丧事,范晔也到场了,但他悲伤不起来。在刘义康母亲临葬前的一天夜晚,轮值的范晔兄弟俩邀了一位朋友躲在屋里喝酒,醉意朦胧之际,范晔忘记了利害,竟推开窗子“听挽歌为乐”。这件事传出后,刘义康非常恼怒,几句谗言上去,宋文帝就把范晔打发到宣城当太守去了。

贬官宣城对范晔是一次很大的刺激,加上幼年生活的某些隐痛,使得范晔心情十分苦闷。那时,史学是“士人事业的一种”,为了排解痛苦,范晔广集学徒,博览旧籍,以《东观汉记》为蓝本,凭着个人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博采众家,斟酌去取,自定体例,写出了传世名著《后汉书》纪传九十篇,成就了他一生事业的高峰。史载“(范晔)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 ,是年,范晔35岁。

范晔之前,已有多家后汉史,社会上流传三国吴谢承的后汉书、晋薛莹的后汉记、司马彪的续汉书、华峤的后汉书、谢沈的后汉书、张莹的后汉南记以及袁山松的后汉书等,但范晔《后汉书》“简明周详,文字流畅,叙事生动,有重点而无遗漏,故后来居上,淘汰了以前各家的后汉史” 。梁代刘昭取西晋司马彪《续汉书》中八志共三十卷补入,并为志作注,这便是今人所见一百二十卷《后汉书》。史事的研究打开了范晔的眼界,他自述“本未关史书,政恒觉其不可解耳。既造后汉,转得统绪”。就是说,原来现实中的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在同历史的经验相对照后,他逐渐整理出了一些头绪,心情也逐渐好转起来。范晔对自己的著作十分自负,认为这是一部“自古未有”“体大而思精”的佳作,其中论赞“自是吾文之杰思,终无一字空设,奇变不穷,同合异体,乃自不知所以称之”,纪传“举其大略”、“细意甚多”。他很自信“此书行,应有赏音者”,即便与班固的《汉书》比,也毫无愧感。 范晔虽然有些自夸,但他的著作确有超人之处。刘昭说:“范晔后汉,诚跨众氏。”刘知几也说:“范晔博采众书,裁成汉典,观其所取,颇有奇工。”《后汉书集解序》评价说:“《后汉书》拔起众家之后,独至今存。其裒尚学术,表彰节义,既不蹈前人,所讥班马之失。至于比类精审,属词丽密,极才人之能事,虽文体不免随时,而学术几于迈古矣。” 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在范晔著书之前记述东汉一代历史的著作共有十部,八百余卷。然范书一出,诸家《后汉书》则日渐消沉,逐渐散佚。后来除晋人袁宏的《后汉纪》保存下来以外,其余都已不存。这说明范书杀青虽晚,却后来居上。史学家范文澜称赞《后汉书》是“堪与班固《汉书》相比的良史” 。因《后汉书》是范晔私人著述,又尚未彻底完稿,因此在他的生前,看到这部书的人很少,影响不大。

(3)东山再起误入政争。

刘宋初年,地方官吏的任期仍承袭在晋时期六年一任的制度。大约在永嘉十五年(公元438年),范晔离开宣城,调任为长沙王镇军长史,并领衔为宁朔将军。

次年,范晔的嫡母在宜都去世。那时,其兄范暠在宜都担任太守。父亲去世后,嫡母一直随暠在官。按照礼教的规定,范晔应该即刻启程奔丧。但他对嫡母素无感情,故迟迟不肯上路,被迫动身后,又携带妻小自随。范晔一系列的违礼行为,受到了御史中丞的弹劾。宋文帝比较欣赏范晔的才能,没有将他治罪。

此后,从元嘉十七年(公元440年)到二十一年,五年多的时间里,范晔的仕途一直比较顺利。他先后担任过始兴王后军长史,并领南下邳太守。始兴王由豫州调至建康(今南京)为扬州刺史,范晔随行入京。不久,他升任为统领一部分禁军的左卫将军和职务相当于尚书令的太子詹事。范晔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但为人傲岸不羁,不肯迎合最高统治者。因他相貌不佳,长得粗短肥胖,“不满七尺,肥黑,秃须眉”, “门胄虽华,而国家不与姻娶”,这或许令他自卑气短。范晔的琵琶弹得很好,并能创作新曲。宋文帝很想听听,屡次加以暗示,范晔假装糊涂,始终不肯为皇帝弹奏。在一次宴会上,宋文帝直接向范晔请求说:“我想唱一首歌,你可以伴奏吗?”话说到这份上,范晔只得奉旨弹奏。待宋文帝一唱完,他立即停止了演奏,竟不肯多弹一曲。担任朝廷要职的官吏庾炳之、何尚之、徐湛之、沈演之等人都嫉妒他的才能,不愿意范晔得到皇帝的宠信。范晔虽然不巴结皇帝,对同僚却以诚相待。当时,沈演之为右卫将军,与范晔对掌禁旅,同参机密。每次朝见皇帝时,范晔若先到,必等沈演之到来一起进去。而同僚从来对他不怀好意,想尽办法排挤、打击甚至陷害他。像沈演之入朝向来没有等范晔的习惯。不久,范晔识破了同僚们的阴贼险恶,写了一篇《和香方》,对他们进行讥讪。根据同僚的特点,他把他们有的比作是“多忌”的麝香、“昏钝”的“枣膏”;有的比作是“虚燥”的“灵藿”、“粘湿”的“詹唐”等等,而范晔则以“沈实易和”自喻。《和香方》一出,为同僚所不容。在充满陷阱的官场上,范晔不懂得保护自己,终于引出了杀身大祸。 彭城王刘义康长期执政,威权日重,受到宋文帝的猜忌。随着时间的推移,兄弟之间的矛盾越演越烈。元嘉十七年(公元440年),宋文帝以“合党连群,阴谋潜计”的罪名诛杀、流徙刘义康的亲信刘湛、刘斌等十余人,并解除了刘义康的宰辅职务,将他贬至豫章(今江西南昌)任江州刺史。刘义康到豫章后,不甘心失败,遂加紧活动准备夺权。

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康的几位心腹筹划政变。由于范晔掌握禁军,有盛名,又多年在刘义康的部下为官,所以在网罗党羽时候,成了他们注意的对象。他们通过各种方法拉拢范晔,刘义康也因宣城之贬向他频致歉意。最初,范晔不同意参与,对方用朝廷拒绝联姻一事相激。考虑到自己的处境,范晔终于参加进来。他们商定次年九月起事,刘义康的党羽孔熙先兄弟俩事先写好檄文,并要范晔以刘义康的名义起草政变宣言。由于种种原因,政变未能如期举行。这年十一月,刘义康的一个党徒徐湛之向宋文帝告密,并声称范晔是政变的主谋。于是,范晔被捕,于元嘉二十二年十二月(466年1月)惨遭杀害,时年四十八岁。范晔被处决时,其子范蔼、范遥、范叔蒌同时遇害。后人中只有范蔼子范鲁连,因其母为公主之女,得全性命。闻名于齐、梁之世其范缜、范云即是范晔的侄孙。

二、《后汉书》的创举

《后汉书》记事上起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25),下讫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囊括东汉一代196年的历史。范晔原计划写十纪、十志、八十列传。十志,他委托谢俨代撰。谢俨也卷入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与范晔同以谋反罪名被杀,故志不遂。《后汉书》的创新之举主要有:

(1)首倡以史资政。

范晔特别重视史论,是中国历史上主张“以史资政”第一人。他自述编纂《后汉书》的目的“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他采用论赞的形式明文评论史事,把史论作为重心,成为《后汉书》的一大特点。南朝时期佛教泛滥成灾。范晔在临刑前,仍然坚持自己的无神论主张,对那些相信佛教并对他投石下井的同僚进行了不妥协的抗争。他说:“天下决无佛鬼。若有灵,自当相报。”范晔基本上是一个无神论者。在《后汉书》里,他猛烈地抨击了佛教的虚妄。这些观点主要集中于《西域传》论中。他指出,自张骞以来,西域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关于佛神的记载,所谓佛教的种种说法都是后起的。虽然佛教“好仁恶杀,蠲敝崇善”的教义有吸引人的地方,但它在方法上是奇谲不经的,尤其是神不灭论和因果报应的说法,更使通达事理的人不能接受。

范晔还在《襄楷传》和《桓帝纪》论中,对崇佛的汉桓帝进行了辛辣的嘲弄和批评。另外,范晔不信图谶,反对天命论。两汉之际,鼓吹天命的谶纬迷信盛行。范晔在《李通传》论中,指斥谶纬“臆测微隐,猖狂无妄”。他还在《张衡传》中收录了张衡的反图谶疏。张衡引述大量史实,论证了图谶的欺伪,范晔对此记载甚详,表明了赞同的态度。有趣的是他把吴雄、赵兴和陈伯敬三人合载于《郭躬传》后。吴雄、赵兴两人不信巫师,故犯妖禁,非但没有族诛反而三世为官。可是,陈伯敬矩步端膝,讳言死字,却不免刀锯。范晔通过史实论证了阴阳禁忌的荒诞。范晔在临刑前,仍然坚持自己的无神论主张,对那些相信佛教并对他投石下井的同僚进行了不妥协的抗争。《后汉书》中的无神论和反天命思想,无疑是有进步性的。

由于时代的局限,范晔的无神论思想并不彻底。《后汉书》反映出这种思想上的矛盾。如在《窦武、何进传》中,他把窦、何两人的失败与宋襄公相比,透露了“智非不足,权亦有余,盖天败也”的看法。《后汉书》保存了一些迷信的记载,特别是在《方术传》中,他把费长房的缩地、王乔的凫履、左慈的羊鸣、郭宪、栾巴的潠酒灭火写得活灵活现,仿佛天下真有仙术。这都是范晔思想中的消极因素。

(2)创新史学体例。

范晔继承了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编撰思想,喜欢在很多序、论中,打破朝代的断限,尽量地把某一历史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结果描述清楚,力图有所归纳。虽然,他所找到的事物内在联系大多是浮浅的,有的甚至是错误的,但这种从历史形势发展上论述古今变异,总结历史发展规律的史学研究方法是可取的。例如,在《党锢列传》序中,范晔详细地论述了从春秋到汉末士风的变迁:战国时期重计谋、尊说士,因而诱导很多人饰巧驰辩进行钓利;汉高祖文礼简阔,引起人们的轻死重义,怨恚必仇;武帝崇尚儒学,又出现了党同伐异的纷争;到桓灵之际,主荒政谬,宦官当权,则造成清议的流行。他认为,“上好则下必甚,矫枉故直必过,其理然矣”。这表明范晔看到了某些历史现象向矛盾的对立面发展。

范晔对《后汉书》的体裁问题是动过一番脑筋的。据《隋书·魏憺传》记载,范晔著书时曾对纪传体和编年体进行过比较。他说:“《春秋》者,文既总略,好失事形,今人拟作,所以为短;纪传体,史班之所变也,网罗一代,事义周悉,适之后学,此焉为优,故继而作之。”这表明在他看来,采用纪传体写史比编年体更能全面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能给后人提供更多的东西。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首先,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东汉从和帝开始,连续有六个太后临朝。把她们的活动写成纪的形式,既名正言顺,又能准确地反映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

其次,《后汉书》新增加了《党锢》、《宦官》、《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和《列女》七个类传。范晔是第一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为妇女作传的史学家。尤为可贵的是,《列女传》所收集的十七位杰出女性,并不都是贞女节妇,还包括并不符合礼教道德标准的才女蔡琰。范晔首创《文苑传》更是把握了汉代的文学发展趋势,将孔门四科中地位最低的文学摆到了应有的位置。此外,《党锢传》、《宦官传》都是为反映一代特点、概括一代大事而设立的。

第三,《后汉书》突出了“论”、“赞”的地位。司马迁、班固和陈寿在他们的著作中也都明文评史,只是具体名目不同。《史记》称“太史公曰”,《汉书》为“赞”,《三国志》曰“评”。“论”、“赞”在《后汉书》中的重要性远在前面三书之上,因为范晔不但利用这种形式评论史实,还对某一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综述,从几个方面反复地进行分析,对本传起到题解作用。《后汉书》的“论”一般是指纪传后面的论,差不多每篇都有一首或一首以上。论中又有序论,也称作序,是在《皇后纪》和杂传的前面。“论”多是评论历史问题和历史人物,有时也采取讽喻或感慨的形式。“赞”在每篇纪传后面都有一首,一律用四字一句的韵语写成,或概括史实,或另发新意,多可补论的不足。“赞”的语言凝炼,用意很深。如从《光武帝纪》到《献帝纪》的“赞”,概括了东汉建立、发展和衰亡等不同阶段的政治大事。把九首“赞”合起来看,简直是一篇用韵语写的东汉政治史略。在《胡广传》中,作者写了一个以苟合取容的官僚的升迁史,赞曰:“胡公庸庸,饰情恭貌。朝章虽理,据正或桡。”透露了作者对这类人物的指责和义愤。

(3)结构严谨有序。

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卷十三至四十二,卷首人物则生活在明、章、和三帝时期,并以行止相近或依世系合传。下面又有十一卷安、顺帝时期的名人,再下是桓、灵、献三朝人物。六十六至七十四卷为循吏等九个杂传,最后六卷为边族列传。除此之外,《后汉书》的严谨还表现在范晔能够坚持一事不两载的编撰原则,凡一事与数人相关的,则见于此必不见彼。全书经过范晔的悉心订核,确实有刘知几所说的“简而且周,疏而不漏”的长处。同时,范晔使用的类叙法也很有特色。他把人品相同的人合为一传,有时甚至打破时间界限,加王充、王符和仲长统皆因立论切中时弊,本人又淡泊荣辱,虽不同时代也合为一传。这样就大大地增加了书的容量,给不少人品很好但事迹不多的人造成了立传机会。像《卓茂传》兼收了不仕王莽的孔休、蔡勋等五人的事迹,《来历传》则附录了与来历一起反对废黜太子的十七人的事迹。

(4)揭露黑暗政治,歌颂正义行为。

在《王充、王符、仲长统传》中,范晔详细地收录了八篇抨击时政的论文。这些文章大多宣扬了异端思想,如把社会动乱的原因大胆地归结为统治阶级倒行逆施的结果。他们说,残暴的君主看见大家不敢违背他的意志,总以为自己的统治非常巩固。于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他把“饿狼”“饥虎”一样的官僚派往各地,“熬天下之脂膏,斫生人之骨髓”,结果“怨毒无聊,祸乱并起,中国扰攘,四夷侵叛,土崩瓦解,一朝而去”。这些文章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侈腐化,说他们“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败而不可饮”。还认为,某些君臣关系是臣虏关系,是征服者与被征服者之间的关系。范晔除借古人之口表述自己的异端思想外,在《窦宪传》论中则直接对君主滥用权力,糟蹋人力的行径表示不满:“东方朔称: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信矣!”《后汉书》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暴的中下层人士。在《党锢传》中,他为二十一人立传,竭力歌颂他们的气节,对张俭、范滂、李膺等人也写得生动传神,融进了作者的感情。遗憾的是,他虽然同情人民的痛苦,但反对农民起义。范晔对黄巾起义基本上持否定态度,这是由阶级立场决定的。

三、几点建议

无论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是提高宣城知名度来说,范晔作为历史上有大作为和大贡献的宣城太守,都值得认真研究。一是注意做好有关范晔生平事迹资料的搜集整体工作。二是重视对《后汉书》的研究。三是通过各种媒体宣传范晔与宣城的关联性,在更深广的文化层面认同宣城历史文化的创造力,为今日宣城之科学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作者系宣城市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公众号xclswh99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