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言蜚语之兴止》

 野之老 2017-11-09
若提起流言蜚语,我们恐怕立刻就会想出好多词来与之对应呢:比如无中生有、比如人言可畏、比如以讹传讹、还比如众口铄金等等。是否都有点毛骨悚然了?自古流言可畏嘛,当然会有这样的感觉了!若用现在一句通俗的话来总结,那便是:谎言重复一千次,那就是真理了……

古往今来,谣言问题其实已经困扰着人们很久很久了,而且一直就是一个让人们很头疼但似乎又无计可施、无法解决的问题。尽管周厉王时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但老百姓的嘴巴你堵是堵不住的;尽管历来的法律对于“诽谤”都定以大罪,但你终是不能管住言论之自由的!

那么,解决流言问题真就一点办法也没有了吗?似乎也不尽然,最起码在《荀子-大略》中,荀子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立场鲜明的答案:“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此意思是说,滚动的“小泥球”滚到凹陷的小坑时就会停止不动了;而那些流言、那些没有根据的话,传到有头脑有智慧的人那里就不能再流传了。

因为是用“流丸”来与之对比与反衬的,所以荀子这话乍听起来似乎很有些道理;但“流言”终究不是“流丸”,所谓“流言止于智者”,此说起来当然容易,而真正于实际操作中其实是非常困难的!极有意思的是,几乎是在与荀子相同的那个时代,马上就有例子去质疑荀子的观点了。据《战国策-秦策二》记载:“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以上所记载的就是那个著名的、流传千古的流言———所谓“曾参杀人”的故事!事情之原委是这样的:孔子学生曾参的家乡费邑,有一个与他同名同姓也叫曾参的人。有一天,那个也叫“曾参”的人在外乡杀了人,顷刻间,一股“曾参杀人”的风闻便席卷了曾子的家乡。第一个向曾子母亲报告此情况的是曾家的一个邻人;邻人其实并没有亲眼看见杀人凶手,他是在案发以后从一个目击者那里得知凶手名叫曾参的。而当邻人把这一“爆炸性消息”告诉曾母时,曾母并没有过度反应,只是坚定又平静地说了句:“我儿没有杀人!”知子莫若母,曾母一向以儿子引以为傲;儿子是儒家圣人孔子的好学生,怎么会干那伤天害理的事呢?但没隔多久,又有一人跑到曾母面前说:“曾参真的在外面杀了人!”曾母这回仍然没有理会这句话,还是坐在那里不慌不忙地穿梭引线照常地织着自己的布。又过了一会儿,第三个报信的人跑来对曾母说:“现在外面议论纷纷,大家都说曾参的确是杀了人!”曾母听到这里,这回心里终于骤然地紧张了起来;她当然也害怕此等人命关天之事最终会祸及家门与株连亲眷了,所以便顾不得打听儿子的下落,急忙扔掉手中的梭子,关紧院门,端起梯子,然后越墙从僻静的地方逃走了……

“曾参杀人”!谁信呢?对此,唐代李白在其《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就曾说:“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明代张岱的《投杼操》中也有感叹:“言三至兮惑其母,曾参杀人市有虎。”曾母当然是智者了;以曾子之品德及慈母对儿子的了解、信任而论,“曾参杀人”之说在曾母面前,本来是没有如何市场的!然而,即使是一些不确实的说法,如果说的人多了,那也必会动摇一个慈母对自己贤德儿子之信任的。毕竟人们都有“从众心理”,觉得大家都在传说某事,那这事看来就假不了;也正是因为有此心理,所以流言便就传得很快,而且还会让你不得不信!这时就算你很智慧,但你对此的惊恐与慌张总是会有的,当然也就不乏你每每地“躺枪”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