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黑骨藤/黑骨藤伤湿贴

 太平时光 2017-11-09

一、黑骨藤(小血光藤)别名:黑老头,大种黑骨头,黑骨藤。

中药小血光藤为马钱科植物狭叶蓬莱葛茎藤。夏,秋季采收,洗净,切段,晒干。

 

原形态

狭叶蓬莱葛,攀援状灌木,长数米。枝条光滑无毛。单叶对生,叶柄长6~10毫米;叶片披针形至椭圆形,长约9厘米,宽2~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无毛,全缘。花1~3朵成聚伞花序,生于新枝叶腋,具总梗,花梗较长;苞片小形;花萼小,5齿裂,宿存;花冠微黄色,长约8毫米,略成辐射状,筒极短,5深裂,裂片质厚,在蕾中成镊合状排列,被绒毛或内面近光滑;雄蕊5,着生于花冠管上;花丝几无柄,突出;子房2室;花柱圆柱状,柱头2浅裂。浆果球形,红色,直径约8毫米。花期7~8月,果期8~10月。

 

性味与归经:味苦;涩;性温;归心;肾经。

 

功效与作用:温肾;祛风湿;壮筋骨。主治肾亏小便频数;溃尿;囊湿;腰膝酸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使用方法:内服:炖肉或浸酒,9~24克。

 

摘录于:《中华本草》

二、滇杠柳别名:柳叶过山龙,青蛇胆,小黑牛,飞仙藤,黑骨藤,柳叶夹。

中药滇杠柳为萝藦科杠柳属植物滇杠柳全株入药。全年可采,切片晒干。

 

性味与归经:味苦,辛,温。有毒。

 

功效与作用:祛风除湿,通经活络。主治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乳腺炎,闭经,月经不调;外用治骨折。

 

使用方法:1~2钱;外用适量。

 

用药宜忌

肝炎,溃疡病患者忌服。

 

摘录于《全国中草药汇编》

 黑骨藤为萝藦科植物西南杠柳Periploca forrestii Schltr.的根或全株。性热,味苦,归冷经。具有祛风除湿、舒筋活血、止痛的功效,主治风湿麻木疼痛,跌打损伤、骨折、骨痛等。本文对近年来对黑骨藤化学成分的研究进行简要论述。 
  1 挥发油 
  黑骨藤挥发油中主要含脂肪族、单萜及倍半萜类化合物,某些成分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如丁子香粉具有抗菌、健胃、抗组织胺作用;β-香树素、β-乙酸香树脂醇酯具有抗炎、镇静、抗肿瘤活性;水杨酸甲酯具有解热镇痛、消肿、消炎及抗风湿作用;丁香酚具有抗菌和抗组胺作用;亚油酸能降低血液胆固醇。 
  从黑骨藤根的中分离得到26个挥发性成分,确定了21个化合物,黑骨藤根的挥发性成分大于1%的化学成分有5种,分别为:薁1.177%、α-雪松醇1.247%、芳樟醇1.248%、甲基萎叶酚2.297%、反式茴香脑83.013%。[1] 
  在黑骨藤茎的挥发性成分中鉴定出46种(SDE法)和24种(MAE法)化学成分,分别占其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1.51%和98.17%;采用SDE法在黑骨藤茎中发现主要含有脂肪族、单萜及倍半萜化合物,其主要成分有水杨酸甲酯(14.39%)、2-戊基呋喃(8.67%)、2-己醛(6.81%)、壬醛(4.52%);采用MAE法从茎中提出SDE法没提出的β-香树脂醋酸酯(79.07%)、亚油酸(3.88%)、环阿亭醇(3.81%)、β-香树脂醇(2.52%)、维生素E(1.88%)。[2] 
  从黑骨藤叶挥发性成分中鉴定出51种(SDE法)和30种(MAE法)化学成分,分别占其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6.63%和94.91%。发现主要含有脂肪族、单萜及倍半萜化合物。采用SDE法从黑骨藤叶中发现主要含有脂肪族、单萜及倍半萜化合物,主要成分有水杨酸甲酯(15.78%)、β-石竹稀(6.35%)、β-damascenone(6.35%)、桃金娘烷醇(4.75%)、丁香酚(4.27%)等;采用MAE法从黑骨藤叶中提出SDE法未提出的一些化合物,如环阿亭醇(38.68%)、油酸(15.30%)、维生素E(7.6%)、β-香树脂醋酸酯(6.39%)、β-香树脂醇(3.36%)及许多烷烃如二十二烷、二十九烷等,但许多低沸点的化合物未提出[2]。 
  2 有机酸及酚类 
  黑骨藤中的有机酸及酚类化合物主要有:亚油酸、熊果酸[3]、咖啡酸、丁二酸[4]、3β-乙酰基-乌苏-12-烯-11-酮、3β-羟基-齐墩果-11,13(18)-二烯-28-羧酸、齐墩果酸、正十六烷酸、山柰酚[5]、2α,3β,5,24-四羟基-齐墩果-12-烯-28-羧酸,香草酸,3,5-二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3-O-乙酰基齐墩果酸、乌苏-14-烯-3-醇-1-酮、jacoumaric acid、2α,3β-二羟基熊果酸、反式对羟基肉桂酸、proanthocyanidin、23-羟基齐墩果酸、丙二酸、2,4-二羟基苯甲酸甲酯、咖啡酸乙酯等成分。还有其他的一些酚酸类成分还处于研究中,其结构及名称还处于未知状态。 
  3 苷及强心苷类 
  黑骨藤中含有的苷元或苷类成分主要有:β-胡萝卜苷、杠柳苷、滇杠柳苷I、滇杠柳苷元A、北五加皮苷E、杠柳次苷、杠柳苷元、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山柰酚-3-O-β-D-半乳糖苷、山柰酚-3-O-α-L-吡喃阿拉伯糖苷、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槲皮素-3-O-α-L-吡喃阿拉伯糖苷等成分。此外,在黑骨藤中还含有5β-羟基-8,14β-环氧-强心甾-20(22)-烯-3-O-β-D-磁麻吡喃糖苷、5β-羟基-8,14β-环氧-强心甾-20(22)-烯-3-O-β-D-葡萄吡喃糖基-(1→4)-β-D-磁麻吡喃糖苷等强心苷类成分。 
  4 其他成分 
  通过近几年的研究,发现在黑骨藤中除含有挥发油、苷类、有机酸及酚类成分以外,还含有蒽醌、三萜、甾体、生物碱、黄酮、苯丙素、香豆素等各种母核结构类型的化合物。如、甾体类成分β-谷甾醇、蒲公英甾醇、生物碱类成分东莨菪素、黄酮类成分槲皮素、原花青素、香豆素类成分臭矢菜素A、臭矢菜素B、苯丙素类成分(E)-1-(2,4-二羟苯基)丙烯酸乙酯、蒽醌类成分大黄素、大黄素甲醚以及菲醌类成分丹参酮ⅡA以及对乙酰氨基苯乙醚、3-丙基苯甲醚等醚类成分。
  5 小结 
  黑骨藤作为贵州省常用的苗药,具有强心、抗炎、镇痛、抗肿瘤等药理活性,从临床运用上看,黑骨藤及其复方制剂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应用价值,特别是对风湿病、类风湿病的治疗,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目前以黑骨藤为原料药的制剂也逐步上市且品质越来越多,但目前对其化学成分的研究程度尚浅,很多成分及其含量尚不明确,严重阻碍对其药效物质基础的进一步评价,阐明其起效的作用机制难度较大。加之中药及民族药的化学成分是影响其药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影响其国际化的重要原因。为此,对苗药黑骨藤的化学成分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很有必要,这样有利于黑骨藤的进一步开发利用,使之朝着产业化方向以及国际化方向发展。 

黑古藤泡酒是可以的,但喝的时候要适量别名】铁骨头,铁散沙,黑龙骨,飞仙藤,青香藤,达风藤,奶浆藤,青蛇胆,青色丹,山杨柳,大筋线,小青蛇,小黑牛,牛尾蕨,滇杠柳,西南杠柳。 
【基原】为萝摩科植物西南杠柳Periploca forrestii Schlechter的根或全株 
【生境分布】生于山野疏林中。分布广西,云南,贵州,西藏等地。 
【采集炮制】秋科采集。洗净切片,晒干备用。 
【性味归经】《昆明民间常用草药》苦、凉、有小毒。 
【功能主治】活血通经,祛风湿。治跌打损伤,风湿痹疼,口腔炎,咽喉炎,乳腺炎,月经不调等。 
【古今验方】单味煎服治风湿痛,跌打损伤 黑骨藤6~9克,水煎服。 
【中毒及防治】黑骨头超量或误服大量则引起中毒,轻则恶心,呕吐,晕厥。严重时出现心律失常,甚则危及生命。救治:及时洗胃,导写,输液,给氧,给镇静剂等 
【宜忌】《毒药本草》忌与酸冷、豆类同服。 
《云南中草药》:“肝炎,消化道溃疡患者忌服。一日不超过三钱,服过量出现抽搐,甚至死亡。

【通用名】黑骨藤追风活络胶囊

 

【成  份】青风藤、黑骨藤、追风伞

【性  状】本品为胶囊剂,内容物为黄褐色或棕褐色的颗粒状粉末,气微香,味微苦。

【功能主治】中医: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用于风寒湿痹,肩臂腰腿疼痛。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粒,一日3次;2周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

1.忌寒凉及油腻食物。  

2.该药品宜饭后服用。  

3.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其它泻火及滋补性中药。  

4.热痹者不适用,主要表现为关节肿痛如灼、痛处发热,疼痛窜痛无定处,口干唇燥。  

5.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患者慎用。  

6.服药7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7.严格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8.对该药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9.该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10.请将该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1.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该药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贮藏】密封保存。

黑骨藤伤湿贴及其制备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黑骨藤伤湿贴及其制备方法。它是按苗医理论研制的一种新药,具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散寒止痛的功效,对于风寒湿痹所致的关节疼痛,肿胀、麻木有独特的疗效。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黑骨藤伤湿贴,其特征在于按以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黑骨藤200-300g、草乌150-250g、透骨香150-250g,按贴剂制备工艺制成黑骨藤伤湿贴1000贴。
上述的黑骨藤伤湿贴,所述重量配比的原料比较好地是,黑骨藤225-275g、草乌175-225g、透骨香175-225g。
前述的黑骨藤伤湿贴,所述重量配比的原料更好地是,黑骨藤250g、草乌200g、透骨香200g。
前述黑骨藤伤湿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给定的配方比例备取原料,依下述步骤制备;a、将黑骨藤、生草乌、透骨香加水煎煮3次,第一次加5-9倍量的水浸泡1-3小时,煎煮时间1-3小时;第二次加水量为4-8倍,煎煮时间0.5-2.5小时;第三次加水量为4-8倍,煎煮时间0.5-1.5小时;合并滤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20-1.25的稠浸膏,测量温度为80℃,得A品;b、将A品与压敏胶研匀,得B品;c、将B品均匀涂在离形纸上,加热后,以无纺布覆合,冷却后,经裁剪、包装、检验得黑骨藤伤湿贴。
前述黑骨藤伤湿贴的制备方法中,其步骤a最好为将黑骨藤、生草乌、透骨香加水煎煮3次,第一次加7倍量的水浸泡2小时,煎煮时间2小时;第二次加水量为6倍,煎煮时间1.5小时;第三次加水量为6倍,煎煮时间1小时;合并滤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20-1.25的稠浸膏,测量温度为80℃,得A品。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发明黑骨藤伤湿贴是根据苗医理论研制的一种新药,具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散寒止痛的功效,对于风寒湿痹所致的关节疼痛,肿胀、麻木有独特的疗效。本发明以地方上常见的中草药为原料,具有成本低,制备简单,疗效好的特点。本发明对风寒湿痹的有效率为91%。
本发明的典型病例1、李××,男,成,干部右臂自肩以下疼痛,关节处尤甚,天气骤变时常诱发,以本品一日一贴,贴于患处,七日后疼痛减轻。
2、王××,男,成,职工左腿膝关节因陈旧性损伤导致疼痛,行走不利,严重时不能行走,以本品一日一贴,贴于膝关节处,一周后疼痛明显减轻。
3、赵××,女,50岁,居民主诉两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入夜疼痛加剧,不能安睡。诊断为热痹。使用本品后贴于两膝关节处,连续使用三日后,以上症状明显缓解。
4、林××,女,成,职工右肩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反复发作,症重时致手不能上举。诊断为风寒湿痹。使用本品贴于患处,一日一贴,七日为一疗程,一个疗程后疼痛减轻,三个疗程后屈伸机能有所恢复。
5、郑××,女,成,干部自述因受风寒后,导致双腿关节疼痛,屈伸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