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肉眼观察到“东方红一号”,中国科学家是如何做到的?

 昵称29819924 2017-11-10

1970年4月24日,是个让全中国人血脉偾张的日子。这一天新中国的首枚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这意味着中国人终于叩开了通向太空的大门。

“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的同时,还带给中国人民两个惊喜,一个是人们通过收音机,收听到了歌曲《东方红》响彻太空的声音,另一个就是人们在地面上通过肉眼就能看到,在天空中的“东方红一号”,那么中国科学家是如何做到的呢?

让《东方红》乐曲响彻宇宙太空

科学家们首先解决的是如何让歌曲《东方红》在太空播放的问题。为此,专家们设计了两个方案,一个方案是先把声音录下来,然后用磁带播放,但是磁带录音机,不管从可靠性还是耗电来说都不合适。于是他们决定,启用第二套方。第二套方案就是利用电子乐音的方式,模拟出《东方》乐曲中“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8个小节。

“东方红一号”的音乐盒

在上海国光口琴厂的老师傅的帮助下,科研人员成功的用电子乐音模拟出了歌曲《东方红》,就这样播放音乐的问题解决了。照片中这个不大的盒子,就是“东方红”乐曲的乐音装置,著名的东方红乐曲,就是通过它传送到地球的。盒子的正面镶嵌着毛泽东头像,下方是“东方红”三个红字。

音乐的问题解决了,但是要让天上的卫星,被地面上的人看见又要怎么做呢?这个任务交给了正在研制氢弹的沈祖炜。

安装卫星测试

这时的“东方红一号”和火箭已经开始投产,所以卫星设计总体部提出的要求非常苛刻,不管是设计什么装置,在重量上,不能超过17.5公斤。

接到任务后,沈祖炜不论是吃饭睡觉,脑袋里都在思考着,如何能让更多人能够在天空中,找到新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一天,他走在路上,突然看到有人将一把折叠伞打开。这一个动作就给了沈祖炜灵感。

沈祖炜提出一个,在第三级火箭上安装一个可以撑开的观察球,火箭发射上天后,利用最后一级火箭自旋时产生的离心力,给“观察球”充气,使它展开成为一个直径3米多的球体。保证地面上的人们,能看到天上这个又大又亮的球。

但是这样还不够,要想让地面上的人看到这个球,那这个球的亮度,必须达到夜空中北极星那样的亮度。要达到这样的亮度,那么这个观察求的材料不仅要有很高的反光性能,还要必须要能抵抗太空的温差和辐射。

这样的材料要去哪里找呢?沈祖炜找到了纺织厂,织了聚酰亚胺绸,然后将绸再拿到真空箱里去镀铝,这样绸的表面就像镜面一样可以反光,并且能够达到相当高的反光度。

群众仰望天空搜寻“东方红一号”卫星轨迹

卫星成功发射后,在“东方红一号”卫星环绕飞行的28天里,从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到农村的田间地头,无数人翘首等待,只为了目睹人造卫星从头顶上空经过的那一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