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里翁|现象学本身【附讲座信息】

 昵称44969444 2017-11-10

现象学本身


让-吕克·马里翁著,方向红译

选自《还原与给予:胡塞尔、海德格尔与现象学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

从本质方面来讲,在我们这个世纪,现象学承担的正是哲学的角色。事实上,当尼采把形而上学引向终结并实现了它的所有的可能性——甚至是颠倒过来的可能性——之后,现象学以一种比其他任何理论更加彻底的首创精神开创了一个新的开端。

1887年,尼采最终受到了他最后的偶像的吸引,而就在同一年,胡塞尔开始讲授他的第一课“形而上学的目标与任务”;1900年,尼采与世长辞,而就在同一年,《逻辑研究》第一部分问世。可是,他们相遇——这里没有任何趣闻和轶事——在一个独特的问题上:在场的各项条件是否能够延展到这样的程度,以至于所有的存在者都可以超越由此前的形而上学状态所规定的界限,甚至超越由任何一种可能的形而上学所规定的界限,而抵达在场?在每一个事物的在场中我们能不能无条件地、毫无保留地实现其被给予性?这一追问标志着尼采最后的进展和胡塞尔最初获得的起点。围绕着这个追问,哲学从以肯定和否定方式所完成的形而上学反转到一种也许已经是后形而上学的思想——至少在这样的意义上,即,现象学可以声称自己在超越近代哲学的同时实现了“一切近代哲学的憧憬”。由于现象学着手把在场从任何一种接受如其所是地自身给予之物的条件或先决条件中解放出来,因此它便试图完成形而上学,并且以一种牢不可破的方式使形而上学走向终结。于是,现象学恰恰始终处于这样一种分界线或分水岭上:由于它设定了在场的解放,它便实现了形而上学的期待,可是,这样一来,由于它规避了它的争论对象,它却放弃了这种期待。

或者至少可以说,现象学声称这样做,原因在于,在场是在没有任何形而上学保留——这些保留是在此前的形而上学用法上说的——的情况下被给予的,而且它在自己这方面还提出了一些要求。其实,胡塞尔在1900一1901年里所完成的“突破”依然是极其含混的:这首先是因为,这种突破把在场的领域扩展到一切界限之外,以至于消解了界限这一概念本身;其次是(而且尤其是)因为,这样一来,它便重现了在构造意义上对在场——客观性——的形而上学规定。这种恢复,或者更好的说法是,胡塞尔对客观性的难以抑止的祝圣行为,难道不是标志着现象学忠实于其本己企图的极端困难性吗?对现象学的目标本身——即回到所讨论的实事——进行质疑的恰恰是客观性的理想,而不是通常在“实在论”与“超越论转向”之间的论争,因为这一点——即实事本身只有在其被构造的客观化的形式下才给出自身——绝不是不言自明的。

现象学的目标与客观性并不一致——这恰恰说出了海德格尔的出发点。近来发表的在《存在与时间》之前或紧随其后的讲座(既包括弗菜堡和马堡第一学期的课程,也包括弗莱堡第二学期的课程)使我们有可能牢固地树立起一个关键点:对海德格尔来说,唯有首先明确地对胡塞尔所追求的客观性理想进行批判,存在才能成为现象学的枢纽。这样,把海德格尔与胡塞尔对峙起来的冲突看来完全具有典型性:一种完美的相互理解——像所有伟大的哲学对抗一样——融合了彼此完全的不理解,结果使得现象学在第二次浪潮中越过了它的分水岭。从这以后,问题就这样表述了:回到实事本身是回到其客观性呢还是回到其存在?回溯(或还原)活动是以超越论自我(Je)的方式进行呢还是以此在的方式进行?这里所涉及的问题不仅是对现象学方法的变更,甚至首先也不仅是重新提出存在问题,而且还是——更彻底地——规定,现象学是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真的为哲学本身打开了一个“新的开端”。

毫无疑问,海德格尔本人依然没有实现他比其他任何人都更想通过现象学并为了现象学而达到的东西。这首先是因为,此在无论如何总是受到自我的纠缠;其次是因为,即使在弱化了的存在论差异的形式中,“存在的现象”也从未显现过;最后是因为,自此以后一直提倡的“不显现之物的现象学”既没有超越其纲领性的状态,也没有超越其矛盾性的表述方式。可是,如果存在的境域在其时间性中变得如此问题重重,——就像海德格尔第一个早在1927年就已承认的那样——,那么,现象学必定会面临下面进退维谷的境地:或者作为一门哲学学科而消失,或者承认,它的方法——如果形而上学史以这样的方式所标明的术语在这里是合适的话——既不能像以前那样局限于客观性的目标,更不该倚赖于存在问题。毫无疑问,当前绝大多数现象学家(首先是在法国,从E·勒维纳斯、P·利科到J·德里达和M·亨利)已经选择了第二条道路:现象学的思想方法仅仅依赖于其本己的思想规程,它或者越过了在其构造中的对象以及在其存在中的存在者,或者尚未达到它们。

我们所尝试的不外是把现象学本身的思想方法清理出来,使它不混同于一系列在某种意义上临时性的目标。如果在现象学中——与形而上学相反——可能性实际上超越了现实性,那么,我们必须把这一原则推到它的尽头,直至我们对现象学的运用有可能与已经实现的现象学正相反对。要超越一个真正的思想,其方法并不是驳斥它,而是重复它,甚至是从它那里借用方法以便在它之外同它一道进行思考,这样,即使失败也是一种成功。

【讲座信息】

让-吕克·马里翁教授在京讲学安排

【相关文章】

让-吕克·马里翁讲座“感受之思”阅读材料

张旭:马里翁哲学导论

吴增定:存在的逾越——试析马里翁在《无需存在的上帝》中对海德格尔的批评

王嘉军:马里翁的圣像论及其美学

方向红 :马里翁与德里达的“礼物”之争

马里翁|被给予的诸形象



暴风骤雨

Will-to-Power

荐稿\投稿
bfzygzh@163.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