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边寿民与《芦雁图》

 幽兰阁csgl 2017-11-10

芦雁入画,由来已久,尤多规摹工整之作。自五代起,黄筌有《霜林鸣雁》,徐熙作《雪雁》;宋代崔白画过《烟汀晓雁》、《雪芦双雁》;元代王渊,明代林良、吕纪均有雁作传世。但是,以大写意手法再现芦雁奇逸形象,深化作品精神内涵,使这一题材具有人格象征意义,则是边寿民的一大贡献。因此,“边芦雁”给后人留下了睿智的启示和深远的教益。

        边寿民(1684年~1752年),山阳县(今楚州区)人。初名维祺,字颐公,号寿民,晚号苇间居士等。蒋宝龄云:“(边寿民)善泼墨写芦雁,创前古所未有,江淮间好事者多学之。南汇黄秋圃尝云:‘颐公是以此著名,而笔墨之妙,不在此。’余亦云然。凡见其所作花卉、翎毛、设色、水墨无不佳,而悉有别趣。又工诗词,善书法。所居苇间书屋,名流多造访,不与尘事,日亲楮墨,盖淮上一高士也。”边寿民有自书《苇间书屋词稿》,录词27阕;近代学者罗振玉先生等又辑其诗70首、词35阕、跋语三则,编成《苇间老人题画集》,两书成为研究边寿民艺术创作的重要资料。

  边寿民乃世代书香之家,其父执刘信嘉有“髫龄惊座畏颐公,骨秀神清迥不同”之誉。但他素厌八股,七试未中,嵌崎历落,遂矢志攻艺,“海内称其才,画诗字三绝”(汪枚赠边氏诗)。卞樗亭认为“诗逼昌黎(韩愈)文逐柳(柳宗元)”、蒋衡誉之“千秋传有颐公画”。侯嘉繙《苇间老人传》记载,清帝雍正即位前“张其画四幅于屏”,有人劝他“一游都门,可博进取”,他却“不以此时图功名,而甘老马藻凫之乡”(侯嘉繙语),边寿民不乐与同宗富家、同里豪绅往来,以课徒鬻画、笔墨自娱终老一生。正是“边叟从来淡荡人,劝之弹冠动即嗔。”(任瑗语)他与郑板桥、金农、华喦、高凤翰、汪士慎等人过从尤多,同属扬州画派。

  边寿民曾在蒹葭秋水、落霞孤鹜间筑茅舍曰“苇间书屋”、设亭榭曰“莲叶仙舟”,“相伴芦花与荻花,水云深处便为家”(边寿民诗)。郑板桥、金农、华喦等均曾作客“苇间”,题诗作画。板桥称“边生结屋类蜗壳”,金农赞“媚幽独;时高吟,沧浪水”,华喦等人各绘《苇间书屋图》,而题咏此图者逾五十人。

  丁一焘为边寿民《泼墨图》题咏道:“泼墨泼墨将为何?自古文人多坎坷。千寻块垒浇不得,脱帽、露顶、掀髯、解衣、磅礴浩气凌山河。狂呼大叫走不休,奋臂挥洒霖滂沱。雷鼓电旗风飘泊,须臾纸上烟云缭绕兴岩阿。形形色色俱各肖,声出金石呜鸣当酣歌。六丁追取君不顾,顾盼生雄是扫蛾。”虽语涉夸张,却有迹可寻。程晋芳《淮阴芦屋记》记载了他在苇间作画情景:“四方求者络绎至,则盘礴坐亭内,煮茶焚香,督童子磨大丸墨,注砚池中,杂研丹黄靛垩,舐笔伸纸,随意所作。雁拍拍循除鸣,掠檐回翔,影与画乱,荻风萧瑟,若驶笔声也。颐公目与心契,画与神契,以故人争宝之。”

  吴仕朝、施安还述及边寿民书画渊源。吴氏曰:“兴来书画寄幽情,短笺长幅挥凭手。书精圣教少参颜,丰神绰约力透纸。写生直与化工齐,青藤山人讵足比。”施氏曰:“画与诗争妍,微妙境必届,眼中有数公,白阳青藤辈。”边寿民书法从钟繇、“二王”特别是右军《圣教序》化出,又参以颜鲁公,丰神绰约,力透纸背;绘事师法造化,又得徐渭、陈淳大写意之长,“不徒状貌,兼得性情”(鲍倚云评边氏语)。尽管边寿民自评“用笔在白阳、青藤之间”,但更强调“画不可拾前人,而要得前人意”。

  边寿民亦精研画理。当代韦明铧先生在《风尘未归客·边寿民等五人传》中转述边氏作画心得,分成三段:“第一段用比喻的手法,论述了运笔法、观象法、布局法、气势法、动态法、韵致法,最终归结为自然天籁,水到渠成。第二段是论意在笔先和意在笔后的区别,认为意在笔后是高手在作画时遇到的一种灵感触发的微妙境界,是由于笔墨生发出的欲罢不能的意外效果。第三段是论画家的人生,主张不讲究外表而张扬天性,不追求甘美而品味淡泊,不贪图富贵而重视知识,不接近声色而融于自然,不羡慕名利而献身艺术……”

  边寿民“得名尤在绘芦雁”(曹镳语)。张若驹、李能哲二人道:“今朝识得边芦雁,每过秋江在所思。”“墨妙如君世所稀,泼来满纸雁鸿飞。”他亦以雁自喻,声称“一生踪迹与渠同”。边寿民南游衡阳,为岭南客人作画即道:“粤客携将南海去,从今边雁过衡阳!”

  边寿民长期与芦雁相伴,对其形体、情态、习性十分娴熟,得其形、识其性,寓于笔,寄于情,有诗曰:“自度前身是鸿雁,悲秋又爱绘秋声。” 以雁自喻,托物言志,表达了虽饱经漂泊却甘守寂寞的隐逸情怀。

  边寿民笔下芦雁,景物相宜,墨彩交融,形神兼备。他力求以挥洒、渲染、点垛等笔法与水、墨、色“三元素”有机结合,表现几枝芦苇、数丛水草、半陂浅渚、一片沙汀……在这荒凉、静谧、幽深的水乡泽国,凫雁以不同姿态和形貌跃然纸上,而隽永情态和韵味则与人魂魄相契。正如秦祖咏《桐阴论画》所言:“(边寿民)泼墨芦雁尤极著名。所见不下十余幅,笔意苍浑,飞、鸣、游泳之趣,一一融会毫端,极朴古奇逸之致。芦滩沙口,生动古劲,有大家风度。”

  故宫博物院所藏边寿民《芦雁图》立轴,纸本设色,纵128.7厘米、横49.1厘米,自题“壬子立冬后二日,边寿民写于白沙旅馆。”作者时年47岁,正富精力,是其精心之作(见左下图)。此作是典型的上下式构图,用泼墨阔笔,以“墨竹法”绘近处芦苇数丛,点垛法作簌簌芦花;以淡墨铺毫,横抹擦扫,表现水涯,淡宕清澈。以泼墨与没骨法绘芦雁,姿态各异,引颈相呼。天际芦雁振翅高盘旋,曲颈俯视,欲飞还住,动感十足;水面芦雁悠然娴静,回首仰视,姿态优美,顾盼多情。从构图上看,上下两雁对角取势,水涯天穹虚实相生。近处实景注重穿插、虚实、浓淡;远处天空强调开阔、隐晦、邃远。远近高下计白当黑,疏密有致。从造型上看,上下两雁动静各宜,纵敛自如,曲颈相顾,形神兼备。如果说飞雁如展雄风,浮雁似现柔情,则两雁宛若良侣,相与欣赏,情意深切。所写芦苇数丛横斜,繁密不乱;一枝芦花直抵画心,如携两雁,互为照应。从用色上看,两雁或曲项仰首或展翅俯下,不用线条勾勒,纯以浓淡深浅水墨渲染而成,仅在喙间及足部施以赭黄,却使色彩丰富变化。雁翼、胸腹及尾部浓墨点垛,雁身或淡墨皴擦,或大块留白;浮雁颈项末端间以白色、背部点垛中微“白”透亮。而秋水澄碧,芦花冷白,黑白虚实形成对比,墨彩映发,水墨迷离。从用笔上看,绘雁用大写意泼墨法,头颈、胸腹一气呵成,羽翼、雁尾细笔轻趯。边寿民善用没骨法渲染,不加勾勒,却表现出芦雁润泽柔软,充满质感。作芦苇时,粗线而成主干,一撇而成芦叶,渲染而成芦花,极尽浓淡变化,似有烟雾弥漫,更起萧瑟之思。而鸿雁置身其中,相呼为戏,怡然自得。这正是画家“雁我”交融,托物言志,用凝练的笔墨、素雅的色调,生动的形象,抒写自己幽雅高洁的情怀。正如郑板桥对他称誉:“画雁分明见雁鸣,缣缃飒飒荻芦声。笔头何限秋风冷,尽是关山别离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