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读世界】五伦立身与传统文化复兴——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恶猪王520 2017-11-10

曾国藩,何许人也?尽管历史上对此人褒贬不一,但是相信这些人都没有认真拜读过《曾国藩家书》。在我认真读完这本书后,我释然了,什么褒贬不一都是浮云,我只是坚定的认为他是一位忠心的臣子、一位仁慈的父亲、一位恩义的丈夫、一位友爱的兄长、一位诚信的朋友……君臣之间有礼仪之道,恪尽职守;父子之间骨肉亲情,关爱有加;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兄弟之间兄友弟恭;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试问这样一个在中国传统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每个方面都如此杰出的人还有什么理由再去计较他的出处以及所谓生平功过吗?

让我们再来谈谈《曾国藩家书》吧,这是一本很特别的书,全书是由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信组成,编者将书信的内容又依次分成养心之道、自勉之道、成事之道、为学之道、交往之道、理财之道、为政之道、养生之道。姑且不论这样分是好是坏,但这确实是符合现代人的认知需要的:现代人崇尚养生,养生又以养心为要;现代人常常自勉;现代人办事急功近利;现代人注重学习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现代人对金钱的执着;现代人无论是当官的还是不当官的都愿意聊聊政治、时事……如果撇开现代人的偏见,将这本书按照中国传统五伦来分章节又有什么不可的呢?因此,我想,读《曾国藩家书》并不是为了增长现代人为人处世“技巧”,而是从中汲取为人所需的“养分”。

 

一位孝顺的子孙

百善孝为先,孝门一开,百万善门皆开。姑且按照编者所分的八章来看,其实每一章当中都能看到曾国藩作为人子对父母的一片孝心。第一章第一篇就提到“于孝悌两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这是直接提到行孝的重要。当父母生病的时候作为儿子的曾国藩更是寝食难安、挂念甚深。“祖父大人之病,日见日深如此,为子孙者远隔数千里之外,此心何能稍置”,这是游子对亲人孝心的体现。尊崇长辈的教诲何尝不是行孝呢“谨守星冈公之八字(考、宝、早、扫、书、蔬、鱼、猪),三不信(不信僧巫、不信医药、不信地仙)。”由此观之,这是一位孝顺的子孙。

 

一位忠心的臣子

纵观整本《曾国藩家书》,很多书信的一开头都谈到了当时全国各地的战事,一来是因为要和他兄弟们交流各地平反的情况,通过书信讨论战况或拟定下一步作战方向,一来又是为了告知家人们各地实事,然而从这写文字当中透露出的还有浓浓的忠君报国的大义!“余自从军以来,即怀见危受命之志”,与此同时他又格外爱惜人才,“办大事,以多选替手为第一要义。满意之选不可得,姑且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由此观之,这是一位忠心的臣子。

 

一位慈爱的父亲

书中常常能看到曾国藩写给儿子的信。他格外关心自己的儿子在读书求学、为人处世等方面的成长情况,信中对儿子的谆谆教诲更是体现了一位慈爱的父亲对孩子的一片深情。他教儿子“买书不可不多,而看书不可不知所择”,“读经要胸怀博大活泼。不可无恒”这样的求学之道;他教儿子“居家之道,惟崇俭可以长久,处乱世尤以戒奢侈为要义”这样的齐家之道;他教儿子“凡亲族邻里来家,无不恭敬款接,有急必周济之,有讼必排解之,有喜必庆贺之,有疾必问,有丧必吊”这样的处世为人之道;他教儿子“择交是第一要事,须择志趣远大者”这样的交友之道……由此观之这是一位慈爱的父亲。

 

一位恩义的丈夫

《曾国藩家书》中虽没有曾国藩直接写给妻子的信(这可能和当时的封建礼教有关),但是从他写给儿子、父母等的信中却常常提及他的妻子。例如,当时的女人是不识字的,曾国藩就让儿子将他写的信念给母亲听。曾国藩对妻子更是照料有加,妻子生病时为其求医问药、照顾左右的事例也常常出现在家书当中。由此观之,他是一位恩义的丈夫。

 

一位友爱的兄长

这本书中所写的家信大多数都是写给自己的兄弟们的,在这些文字当中更是体现了曾国藩作为一位兄长对弟弟们的友爱之情。他时刻担忧诸位弟弟们不能很好的照顾自己“弟性偏激似余,恐拂郁或生肝疾,幸息心忍耐为要!”;他要求诸位弟弟们正确对待功名“科名之所以贵者,谓其足以承堂上之欢也,谓禄仕可养亲也”;当弟弟有错误的时候及时指出“温弟天分本甲于诸弟,惟牢骚太多,性情太懒”,并能指导其很好的改正错误“凡遇牢骚欲发之时,则反躬自省: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气?猛然内省,决然去之。”;他常常告诫诸位弟弟们要有忧患意识才能久立于乱世“盛时常做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富贵人家,不可不牢记此二语也。”;他还要求诸位弟弟们读书要有志有识又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作为兄长,他更是能事事为弟弟们做好榜样,如在“恒”字上,他自29岁起开始用正楷字体写日记,持之以恒,至终不辍。由此观之他是一位友爱的兄长。

 

一位诚信的朋友

既然是曾国藩的家书,自然是没有写给朋友的信,但是我们从曾国藩的为人可以推测,他写给朋友的信肯定亦不在少数。家书中亦常常提到他是如何对待亲朋好友的,其中在“交友之道”这一章中更是重点整理了曾国藩对待朋友的真诚。他认为交友之道贵在必信必诚,交友还须勤加往来。“不肯轻受人恵,情愿人占我的便益,断不肯我占人的便益”也是他交友的信条之一。他还善于学习朋友的优点并改正自己的缺点,真正做到“三人行必有我师”,“即与他人交际,亦须略省己之不是”。由此观之他是一位诚信的朋友。

 

仔细读完《曾国藩家书》我掩卷沉思

“传统文化”、“国学热”这样的名词已经悄悄的进入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东西了。现在的人们总是感叹人心不古、世人浮躁,然而这一恶果正是我们现代人亲手造成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渐渐的淡出了中国人的生活,学校教育更是以知识、技能教育为主,思想教育有时候被忽视了。传统文化淡出的这七八十年正是我们国家经济扩张的时期,现在中国的青壮年都是在这样一个时期出生的,在很多人身上已经很少能看见传统文化的气息,很多方面渐渐的开始“西化”。《曾国藩家书》序言有这样一段描述:从大的方面来讲,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的国家,可能会成为一个大国甚至富国,但绝对不会成为一个强国;也许它会昙花一现,但绝不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是的,经济必须发展,但是经济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复兴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

好在,人们已经开始醒悟,学校开始研读《弟子规》,很多家长也开始对孩子进行国学启蒙教育…然而半个多世纪的传统文化缺失带来的危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弥补的,要做的还有许多,尤其是我们这些肩负着祖国教育事业的教师更是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是的,中国人的成长离不开国学的滋养,古圣先贤的教诲是每一个中国人屹立世界的强有力的后盾,继承和发扬国学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同样举足轻重、迫在眉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