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用小儿推拿手法集辑

 桂林兔子 2017-11-10

可能有很多家长看了小儿推拿的介绍文之后会产生一个相同的疑问——小儿推拿固然好,但我不懂穴位,不懂操作怎么办?

放心,五让堂的编者们为各位家长打消顾虑,特意准备了这篇小儿推拿手法集辑,以飨诸位。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及操作

头面部:

1.天门(智慧之门):

定位: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开天门。若自眉心推至囟门,则称为“大开天门”。

作用::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症,多与推坎宫,推太阳等合用。

2.坎宫:

定位:眉心起至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用两拇指自眉心向两侧眉梢作分推,称推坎宫,亦称“分阴阳”。

作用: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多与推攒竹、揉太阳等合用。

3.山根:

定位:两目内眦中间,鼻梁上低凹处。

操作:用拇指甲掐,称掐山根。

作用:开关窍,醒目定神。治疗惊风、昏迷、抽搐等症,多与掐人中、掐老龙等合用。

4.耳后高骨:

定位:耳后入发际高骨(乳突)下凹陷处。

操作:用拇指端揉之,称揉耳后高骨。

作用:疏风解表,除烦安神,常用于治疗感冒、头痛等症。

腰背部:

5.天柱骨:

定位:颈后发际线正中至大椎穴(低头时,颈项、肩背交界处骨凸处)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示、中指指腹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骨。

作用:降逆止呕、祛风散寒。主治恶心、呕吐、外感发热等。

6.腹:

定位:整个腹部。

操作:有摩腹与分推腹阴阳之分。

患儿仰卧,施术者用两拇指端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

施术者用掌面或四指摩整个腹部,称摩腹。

逆时针摩为补,顺时针摩为泻,往返摩之为平补平泻。临床上多用顺时针摩法,符合人体肠道走向,促进肠道蠕动,有利于排便。

作用:摩腹能消食、理气、降气。治乳食停滞,胃气上逆引起之恶心、呕吐、腹胀等症。

7.脊柱:

定位:后背正中大椎至龟尾成一直线。

操作:自上而下用两拇指和食指端捏拿,称捏脊;用手掌自上向下推,称推脊。

作用:捏脊具有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增强体质的作用。主治厌食、疳积、腹泻、便秘等症。

8.七节骨:

定位:第四腰椎至尾椎端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指面或示、中二指指面自上向下作直推,称推下七节骨;反之由下往上作直推,称推上七节骨。

作用:主治腹泻、便秘、遗尿、腹痛等。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推下七节骨能泻热通便。

上肢部:

9.脾经(脾土):

定位:拇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补脾经,施术者以一手持小儿拇指以固定,另一手以拇指罗纹面旋推小儿拇指罗纹面;或将小儿拇指屈曲,以拇指端循小儿拇指指尖桡侧缘向指根方向直推;

清脾经,施术者一手持小儿拇指伸直以固定,另一手以拇指指端自患儿指根方向直推至指尖;

往返推为平补平泻,称清补脾经。

作用:补脾经:健脾胃,补气血。

补脾经常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所致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

清补脾经能和胃消食、增进食欲,常用于治疗饮食停滞,脾胃不和而引起的胃脘痞闷,吞酸纳呆(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泻、呕吐等病症。

10.肝经(肝木):

定位:食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施术者一手持小儿食指以固定,另一手以拇指端自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肝经宜清不宜补)

作用:平肝泻火,息风镇惊,解郁除烦;清肝经常用于惊风、抽搐、烦燥不安、五心烦热等实症。

11.心经(心火):

定位:中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施术者一手持小儿中指以固定,另一手以拇指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心经同样宜清不宜补。

作用:清热退心火。若气血不足而见心烦不安,睡卧露睛等症,需用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代之。清心经常用于心火亢盛所致高热神昏,面赤口疮,小便短赤等。

12.肺经(肺金):

定位: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补肺经,施术者以一手持小儿无名指以固定,另一手以拇指罗纹面旋推小儿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清肺经,施术者一手持小儿无名指以固定,另一手以拇指指端向指根方向推。

作用:补肺经:补肺气。清肺经:宣肺清热,疏风解表,止咳化痰。

补肺经常用于虚性咳喘、遗尿、自汗、盗汗等;

清肺经常用于脏热喘咳,感冒发热,便秘等实症。

13.肾经(肾水):

定位:小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施术者以一手持小儿小指以固定,另一手由指根直推向指尖。

作用:补肾益脑,温养下元。常用于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肾虚久泻、多尿、遗尿、虚汗等症。肾经宜补不宜清,一般以清小肠代替。

14.大肠:

定位: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操作:有补大肠与清大肠之分。

补大肠:施术者以一手持小儿食指以固定,另一手以拇指罗纹面由小儿食指尖直推向虎口,称补大肠;

清大肠:施术者一手持小儿食指以固定,另一手以拇指指端由小儿虎口推向食指尖,称清大肠。

作用:补大肠有涩肠固脱,温中止泄的作用。清大肠有清利肠府,除湿热,导积滞的作用。

补大肠常用于虚寒腹泻,脱肛等病症。清大肠常用于湿热、积食滞留肠道,身热腹痛,痢下赤白,大便秘结等症。

15.小肠:

定位: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清小肠:施术者以一手持小儿小指以固定,另一手以拇指罗纹面由指根推向指尖。

作用:清小肠多用于小便短赤不利、尿闭等症,若心经有热,移热于小肠,配合清天河水,可加强清热利尿的作用。

16.胃:

定位: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节。

操作:有补胃经与清胃经之分。

补胃经:施术者一手持小儿拇指以固定,另一手以拇指罗纹面旋推小儿近掌端第一节。

清胃经:施术者一手持小儿拇指以固定,另一手以拇指端自掌根推向指根方向直推。

作用:补胃经,健脾胃,助运化。清胃经,清中焦湿热,和胃降逆,泻胃火,除烦止渴。

补胃经常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纳呆等症;清胃经常用于上逆呕恶,脘腹胀满,发热烦渴,便秘纳呆等症。

17.板门:

定位:手掌大鱼际部。

操作:以拇指或中指揉之,称揉板门;用拇指自拇指指根处推到腕横纹,称推板门。

作用:健脾止泻、和胃降逆。常用于治疗乳食停积,食欲不振或嗳气、腹胀、腹泻、呕吐等症。

18.小天心:

定位:手掌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

操作:以中指指端揉之,称揉小天心;用拇指指甲掐之,称掐小天心。

作用:清热明目、镇静安神、清心利尿。常用于治疗夜啼、惊风、烦躁不安等症。

19.二人上马:

定位:手背无名及小指掌指关节后陷中。

操作:有掐二人上马与揉上马之分。施术者一手握持小儿手,使手心向下,以另一手拇指甲掐穴位处,称掐二人上马。以拇指端揉之,称揉二人上马。

作用:滋阴补肾、顺气散结、利水通淋。主治潮热、烦躁、小便赤涩等症。

20.天河水:

定位:前臂正中,自总筋至洪池成一直线(大致为前臂正面腕至肘的正中线)。

操作:施术者一手持小儿手,另一手食、中指腹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称清(推)天河水。

作用:清热解表、泻火除烦。主治发热。烦躁不安、口燥咽干、感冒发热等症。

21.三关:

定位:前臂桡侧缘,阳池(太渊)至曲池成一直线。

操作:施术者一手握持小儿手,另一手以拇指桡侧面或食、中指腹自腕横纹推向肘,称推三关;屈小儿拇指,自拇指外侧端推向肘称为大推三关。

作用:温阳散寒,补气行气,发汗解表,主治一切虚寒病证。

22.六腑:

定位: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

操作:施术者一手持小儿腕部以固定,另一手拇指或食、中指面自肘横纹推向腕横纹,称退六腑。

作用:清热凉血解毒。退六腑性寒凉,适用于一切实热病证。治疗温病邪入营血,脏腑郁热积滞,壮热烦渴,腮腺炎及肿毒等实热证。

小儿推拿常用基本手法

推法:推法是用拇指指腹,或食、中指指腹在线或面的穴位上推动。分为“直推、旋推、分推、合推”四种。推时力度要轻快柔和,连续均匀,以皮肤不红为宜。

1.直推法:以拇指端的桡侧缘,或以拇指螺纹面,或示、中二指指腹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

2.旋推法:以拇指螺纹面在穴(部)位上作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推动。

3.分推法:一般以两手拇指螺纹面从穴位(部位)中央向两旁作反向推动。

4.合推法:一般以两手拇指螺纹面从穴位两旁向中间作单方向推动。

作用:推法为小儿推拿最常用手法之一,具有清热散结、疏通经络、理气止痛等作用。

揉法:揉法是针对穴位上的操作手法,是用手掌大鱼际、小鱼际、掌根或手指螺纹面着力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紧贴皮肤,使之带动皮下组织,一起做轻柔和缓的环旋揉动。

作用:揉法具有宽胸理气、健脾和胃、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

按法:是用拇指或中指螺纹面或掌根在一定穴位或部位上缓慢用力按压,直至小儿能承受的适宜力度为主的手法,一般按法需要停留一定时间,以加强疗效。

作用:本法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散寒止痛的作用。

搓法:操作流程为施术者用双手夹住患者上下肢体或躯体的一定部位,相对用力,作快速搓动,同时作上下往返移动的手法。搓动要快,移动要慢。

作用:本法对松解肌筋的作用较好,有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缓解肌肉紧张度的作用。

摩法:摩法是用示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指腹或手掌掌面放在一定部位上,以腕关节屈伸,带动前臂,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形而有节律的抚摸,分为指摩法和掌摩法。

摩法与揉法最大的差别是揉法针对的是“点”,而摩法针对“面”做旋状抚摩,常用于胸腹部及头部“面”状穴位或部位,如摩腹等。

作用:摩法轻柔缓和,刺激量小,具有理气止痛、消积导滞、散瘀止痛的作用,对腹胀、腹泻、便秘等症效果显著。

复式操作手法

介绍完了常用的小儿推拿穴位及操作,接下来咱们再来学习几种常用的复式手法操作,以便大家以后可以相互配合穴位运用,以加强疗效。

1.黄蜂入洞法:操作:施施术者以左手扶患儿头部,右手示、中二指轻入患儿鼻孔揉之。一般揉动100-150次。

作用:该方法具有发汗解表、宣肺通窍的功效。主治外感风寒、发热无汗和慢性鼻炎等症。

2.水底捞月法:操作:施术者以一手握住小儿四指,再用另一手的示、中指固定小儿大拇指,然后再用大拇指自患儿小指尖,推至小天心处,再转入内劳宫为一遍。

作用:本法大凉,有清心、退热泻火的作用,主治一切高热神昏、烦躁不安、热结便秘等实热症。

3.按弦走搓摩法:操作:令人抱住小儿或让小儿自己坐下,嘱咐小儿两手搭在两肩上(年纪太小的小儿让家长握住双手,以免小儿双手乱摆影响操作),施术者用两手从患儿两胁肋搓摩至肚角处。

作用:此法具有顺气、化痰、除胸闷、开积聚的功效,用于治疗胸肋不畅、咳嗽气喘、食积等症。

文章内容属原创,侵权必究!图片选自网络,如有冒犯可后台联系删除。

感谢您的支持,欢迎点赞与转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