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有温度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

 昵称49403925 2017-11-10

 

       今天走进上桥南开小学,看到学校的师生把“万物启蒙”做到如此深入,我认为南开的孩子们很幸福,也为孩子们的家长感到欣慰。在现今压力如此大的情况之下,我们给孩子一个怎样的童年,就是给我们一个怎样的未来,我想经历过这样一个大项目学习的孩子,他不可能再会成为一个“笨”的孩子,他的视野也很难再被束缚。一旦给孩子从小植入思维的力量,那么,通常在孩子走进社会,就很难再被人所蒙蔽。


        所以,教育无非就是在教人如何去面对这个世界。


       我们都知道,课程是改变学校生态最大的力量,一旦课程改变,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生活都会改变,乃至于我们课堂教学的长度、学科之间的关系等那些传统的、一成不变的事物都会改变,这就是课程的力量。课程就像一个轨道一样,使所有的东西都向这个轨道所引导的方向走去。


        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孩子,当一个话题往深处走的时候,只要你真的愿意把话筒留给孩子,孩子自然能够把他内心最想表达的东西说出来。有这样的孩子,这样的课堂,我们就足以想到这所学校平常所提供的教育是什么样子的。


        通过今天的公开课,我们看到什么样的孩子成就什么样的课堂,我们只是给他们设置了话题。我认为,无论是中国的沿海发达地区,还是西部地区,孩子处在什么地理位置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孩子在学校接受的教育给他定制的是怎样一种生活。


        每一个孩子都是聪明的,都是与生俱来的独立的人,他们是不会变笨的。变“笨”是我们的教育把他教“笨”的,是您非要让他说您想听的话,他只能变成您想让他成为的那个样子,而您又是属于过去的人。未来是孩子的,却要让孩子重复过去,他怎么聪明的起来呢?


        蒋校长今天讲到人工智能,正是因为我们在培养的是未来的人。当我们考虑到这些孩子在十年、二十年之后将面临的是这样一个世界的时候,您还怎么可能以过去的知识来教他呢?我们真正要教给孩子的是过去知识的本质和重新驾驭知识的能力,这些知识在未来无处不在,他只要能用它就可以了。


        知识是教不完的,所以“万物启蒙”这样的教育为什么值得倡导,因为我们在教给孩子一种思考的路径和看待世界的眼光。学校不仅仅是孩子学习知识的场所,更重要的是用来培养能力、达成素养的地方。


 图为 钱锋老师在分组讨论中指导学生


        作为一个课程,我们深入到了这个民族最深处的东西,即构建这个民族,它的核心到底是什么,中国人是靠什么走到今天。这就是我们今天来探讨的“母语”话题,就是说在母语的这样一种环境下,我们怎么会去创造这样一种文化,并且如何让孩子来破译母语的密码。


        母语是一个人自小习得的语言,母语除了普通话和汉语之外,还包含方言、俚语、民谣、戏曲、神话、诗词、歌赋等,只有这些才饱含着一种情感。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特殊的情感,一个外国人也许能通过翻译知道中国人在说什么,但他绝对不会懂“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也不会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种千百年来流传给我们的母语,培养了我们的思维和看待世界的方式,这种方式有两种,说的是“汉语”,写的是“汉字”。


        汉字是模拟这个世界的形象而来的,传说是仓颉模仿着伏羲创八卦的逻辑而来的。他认为天、地、虫、鸟、草、木都可以拟象成文字来表达这个民族的情感。全世界很多文字都是这样而来,在今天,只有中国人顽固地保留了最古老的象形文字。


        中国人在学汉字时,不仅仅在学字的意思,还在学历史、文化、情感以及思考的方法,这是外国人不通过汉字很难去明白的东西,这就是一种民族的特质,也是一种我们教育的困境。困境在于如何用汉语的方式让我们的孩子真正确立民族自信,并且还让他走向未来。这不仅仅涉及到写字和认字的问题,是文化的问题,汉字承载的是民族精神。汉字作为一个音、形、意、象的合体,产生了中国非常独特的一种文化。


        如果学校不去好好探寻汉语背后的秘密,不把它变成真正的课程,那么祖先留给我们的星火不灭的文化之魂就招不回来,当然,我们不仅要用万物启蒙来“招魂”,还要让它重新塑造新生。


        美好的汉字形成了美好的诗经、楚辞、唐诗、汉赋、宋词,中国人把这些非常美好的东西用音韵的方式排列出来,因此我们的孩子从小到大读的都是这些。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这些句子都是押韵的,都是从天地的拟象开始的。


        一年级语文第一课《天》,大部分老师可能还是在教孩子们读拼音、组词、抄写等。古人是不会这么教的,他们会让孩子念“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我们要告诉孩子中国人概念中的“天”是“天圆地方”,中国人在古代是怎样认识天的,我们可以把《礼记·乐礼》中描写“天”的文章拿给孩子看。要让孩子们知道从古至今,中国人对“天”的认识一直在转变,给孩子一个巨大的时空。


        几十年来,我们的老师机械地教母语,我们渐渐失去了母语的根,失去了传承母语的方法,这一切都是源于我们的启蒙教育出了问题。我们的启蒙教育没有延续中国人创造的那一条已经被两千多年证明了的成功的道路,却一味地学习西方,直到今天,我们学美国、学芬兰,学各种方式,这没有错,因为要与时俱进。但是,汉语必须得用中国人的方法来教。


        今天我们在公开课上采用的方法依然是西方的,各种论辩、探讨,但是我们探讨的话题、文本全部是东方的。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孩子探索的内核是非常中国的,这就是中西文化融合的最典型的一种表达。


        当今中国的文化崛起为什么那么难?那是因为我们没有用中国的方式来崛起,我们讲给西方人听的都是他们不感兴趣的东西。我们希望有这样一个可能,突破文化和汉字的局限、农耕文明的局限、图像文字的局限,来真正实现走向世界的中国教育。这种带着文明冲突的可能的、今天的一种现状,我们跟西方的交流始终存在一种困境,如何去解决它,这就是“万物启蒙”正在解决的问题。


        我们要成为合格的世界公民,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我们所教的东西为什么不能成为全世界共同的文化和价值,这就是我们要考虑的。


        我们希望通过万物启蒙,从小学阶段就给孩子打通一条路径,融汇中西,贯通古今,并且通过万物的一个小小的支点来翘起整个的中西文化,这就是万物启蒙的缘来。


        我们今天引入“万物即教材,自然即课堂,教育即生活”的根植中国精神、融汇世界的教育,说的全部是中国的故事,但是它的形态全部都是与时俱进的,是今天这个世界普遍在做的。这条路既要贯通所有学科,又要让孩子们逐层进阶,还要学的开心,是教育与生活融为一起,既不违背中国文化的原理,也不与西方的文化原理相违背,同时又是一个新的东西。


        万物启蒙与传统教育不同,但也不会相对立,它只是在优化传统教育的过程中诞生的全新的课程。我们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一个完整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既能成为掌握各种特定职业或技艺,同时又掌握作为人或公民普遍技艺的专家。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暗含着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一个矛盾点。通识教育倡导,我们不是要培养专家,而是培养专家之上博学多才的人,进而转化成内核,即全面发展的素质。万物启蒙是中国文化通识教育,从身边小小的事物出发,去触发孩子认识世界的一个全新逻辑,教会孩子的不只是丰富的知识,更是认识世界的眼光,探究世界的方法,审辨世界的思维,以及重回中国文化的情怀。


        教育是一种人类共同的选择,历史的潮流是挡不住的。“万物启蒙”先行了一步,它贯通了中国文化的世界,它具有西方项目式学习的形,但它更多的是中国文化的神在起作用。“万物启蒙”有无穷的边界可以往上生长,这个课程不是虚无缥缈的,是基于学科知识本位和中国文化的,是符合规律的。历史的机遇都是点滴的改变,我们相信,也许我们不可能改变全世界或是全中国的教育,但是只要能改变身边一所又一所的学校,我们就在改变更庞大的中国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