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学习一方-【甘草汤】

 一元堂中医张 2017-11-11

经方


---甘草汤---

 

[组成用法]生甘草6~10g。水煎服,每日分二次服。

[方证]口腔、咽喉等处黏膜溃烂、红肿、疼痛者。

[现代应用]

1.以咽喉肿痛为特征疾病,如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喉炎等。

2.治疗胃溃疡、胃炎以痉挛性胃痛为突出表现者。

3.外用湿敷又治痔、脱肛、皮炎等见剧烈疼痛者。

[点睛]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苹汤;不差,与桔梗汤。

 甘草三两。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经验方


---芍药甘草汤---

 

[组成用法]   白芍2060g、炙甘草1030g水煎服,分二次服。

[方证]

1.四肢骨骼肌表现为抽筋感的拘急、痉挛。

2.内脏平滑肌紧张导致的阵发性、痉挛性疼痛。

[现代应用]

1.以骨骼肌、韧带的痉挛、抽掣样疼痛为特征的疾病。如腓肠肌痉挛,肌肉痛性痉挛综合征、阴道痉挛、强中(阴茎持续勃起不软)、喉痉挛、缩阴症、全身抽搐、中风后遗症的肌肉僵硬、疼痛、麻木、肩周炎、肌强直症,急性腰扭伤,脊椎骨质增生症、外伤性头痛眩晕症、阴茎抽痛。

 

2.以内脏平滑肌绞痛、剧烈痉挛等为特征的疾病。如胆绞痛、肾绞痛、胃痉挛、胃扭转、肠粘连、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及顽固性咳嗽、溃疡性结肠炎、晚期肝癌疼痛、痛经。对于子宫收缩导致的先兆流产,本方可缓解子宫痉挛,对避免流产有显效。

 

3.骨与关节疼痛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足跟痛、颈椎综合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质增生症、椎间盘突出症。

 

4.神经性疼痛。如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引起的肋间神经痛、糖尿病神经病变所致的疼痛与麻木、坐骨神经痛、牙痛。

 

5.不自主性、异常兴奋性疾病。如顽固性呃逆、不安腿综合征、小儿睡中磨牙症、颜面肌抽搐、眼睑痉挛、帕金森病、书写震颤症、小舞蹈病、心房颤动、小肠咳(咳而矢气)、小儿夜啼、小儿遗尿症、马钱子中毒。

 

6.血证。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上消化道出血、支气管扩张咯血、鼻衄。

 

7.一些功能衰弱性疾病。如血睾丸酮血症之不育症、不孕症、下肢软弱无力及步行艰难、高泌乳素血症性阳痿、重症肌无力。

 

8.其他方面。如病毒性肝炎、糖尿病、急性乳腺炎、细菌性痢疾、习惯性便秘、肛裂,乳溢症、冠心病;老人便秘、梅核气、多毛症、激素停用后综合征(如关节疼痛不适)。

 

[点睛]

1.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胂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29条)

2.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于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30条)

 

芍药、甘草(炙)各四两,上;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桂枝甘草汤---

 

[组成用法]  桂枝1224g、炙甘草612g,水煎服,一次顿服。

[方证]  汗多而心下悸。

[现代应用] 

1.以心悸、心下悸为主诉的疾病。如肺心病、风心病、冠心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伴见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及心律不齐等心律失常者。

2.低血压所致头晕者。

3.发汗过多所致心悸、耳聋、头晕及失眠者。

4.心源性哮喘。

[原文点睛]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桂枝四两、炙甘草二两,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甘草干姜汤---

 

[组成用法]炙甘草1224g、干姜612g,水煎服,分二次温服。

[方证]虚寒状态而见吐逆、腹泻;或涎唾多而小便频数,或见血证者。

[现代应用]

1.以分泌物、排泄物增多而清稀无味为特征的疾病。如小儿流涎、唾液分泌过多症、尿失禁、遗尿、腹泻、过敏性鼻炎、夜尿症、老年虚弱尿频、萎缩肾,劳淋、花粉症、鼻渊,口疮。

2.血证。如鼻衄、吐血、崩漏、咯血等。

3.其他疾病。如呕吐、吐酸、胃脘痛、眩晕、咳喘、肺气肿、肺不张、胃溃疡、消渴。

 

[点睛]

1.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29

 

2,肺瘘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道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金匮要略》第七篇第五条)

 

甘草四两(炙)、干姜;两(炮),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大黄甘草汤---

  

[组成用法]大黄1224g、甘草36g。水煎服,分二次服。

[方证]

1.食已即吐,或口干、或口苦、或口渴、或口臭、或便于。

2.舌红苔黄,脉滑数。

[现代应用]

1.以呕吐为主症的疾病。如贲门痉挛、妊娠恶阻、急慢性胃炎、幽门水肿、急性食管炎、神经性呕吐、先天性贲门扩张症。

2.伴有腹胀、大便不通的身体上部疾病及有上升趋势者可用本方。如目赤肿痛、鼻衄、口疮、牙痛、呃逆、牙龈炎、头痛、眩晕。

3.其他疾病。如小儿夜啼、小儿厌食、新生儿不乳、泌尿系感染、急性胆囊炎,急性病毒性肝炎并发尿潴留、习惯性便秘、新生儿胎粪不下。外用治疗冻疮。

 

[点睛]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金匮要略》第十七篇第十七条)

 

大黄四两,甘草一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甘草麻黄汤---

 

[组成用法]  炙甘草612g、麻黄1224g上二味,水煎服,加被促汗出;不出汗,再服。

[方证]  剧烈喘息或一身及面目浮肿,腰以上为甚者。

[现代应用]

1.以浮肿为特征的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2.以喘息为主症者,如支气管哮喘。

 

[点睛]

1.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金匮要略》第十四篇第二十五条)(按;此处里水乃皮水之误。)

 

2.汤本求真认为《金匮要略》第十四篇第一条中皮水,其脉亦浮,外证浮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也属本方证的条文。

 

甘草二两、麻黄四两,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