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楼周刊】李樓の傳說:来,给你“涨姿势”,李楼为啥叫''''李楼''''?听民间文化的大家李建设老人讲那过去的...

 lj0279 2017-11-12


李楼微语

在我参加工作时,常在《蚌埠日报副刊》、《珠城周末》见到李建设老人发表的民间故事文章。他写的那些关于李楼的那山、那水、那村、那人的一个个美丽的传说,让我记忆尤深。今年在微讯公众平台后台他跟我私聊,我才得知他是土生土长的李楼村李楼大庄人,且是中国剧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蚌埠市影视剧协会员,蚌埠市作家协会理事,蚌埠市台胞联谊会员,蚌埠市金珠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编剧、制片人。

我深佩李建设老人不愧为民间文化的大家,著作等身。李老虽年老,但心态年轻,视野紧随时代。与我私聊时他对晚辈的建议提醒,使我受益匪浅。今特将李老的《李楼的传说》奉与各位。

 这毕竟只是个传说,没文化记载,口耳相传,绵延流长,却将李楼的历史,蒙上了神秘的纱幕,留给我们后人无尽的遐想。看完《李楼的传说》后,感觉是孩童时听父辈们讲的听闻,略觉遥远,可回想起来,仍有无穷魅力。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故乡,都是自己的人间天堂。若苦寻生活的原真,到头来其实在故乡,不是吗?我最近去外地考察学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可每每夜里想念的就是家和家乡。离开半步即感天涯,毕竟身在他乡终是客!当归途的火车渐次进入安徽、蚌埠境内,那种感觉不言而喻!我也明白了为何落叶归根为乡愁的说法。

李老的《李楼的传说》,其实并非一个传说。因这也是一种文化,根植于本土,深接地气,滋养浇灌着李楼的乡土文明!


    

 


李楼的传说 李建设

蚌埠高铁站位于龙子湖区李楼乡,这地方早年归凤阳管辖,1958年划归蚌埠。说起“李楼”这个地名,其间还有段风趣的传说。

听老辈人讲,李楼这个地方百年前不叫“李楼”,原名叫“宋邵店子”,是个不大的一条小街。那时虽然街面不宽,但集市上的贸易却很繁荣。从南至北依次有柴行、粮行、牛行;染坊、油坊、酒坊;药店、饭店、杂货店;另外还有茶馆、旅馆和大烟馆等。

据说某年,有燕山李姓兄弟俩也来赶集,购物时冒犯了酒坊老板宋老三,双方话不投机便打了起来。那宋老三虽说人高马大,可好汉难敌双拳。不消片刻,便被李家兄弟打得鼻青眼肿。

旁边油坊的邵老板看见了,他亲为亲,邻为邻地喊起来。他那一喊不打紧,整条街的宋邵二姓人都跑了过来,拳打脚踢地帮着宋老三打李姓兄弟。李姓兄弟可吃不消了,仅半根烟功夫,俩兄弟便躺在地上不动了。

集上有好事者匆匆跑回燕山报信,李家人一听可不得了了,“呼啦啦”出动了百把口子劳动力,手持棍棒、铁锹、扁担等器械,大呼小叫地冲向了“宋邵店子”。

此刻夕阳西下,“宋邵店子”集上早已人稀街道宽。被打伤的李姓兄弟俩从地上爬起来,他们相搀相扶刚要走,忽听街南头传来一阵阵呼爹叫娘的哭喊声。紧接着便见黑压压的一群人,正撵着另一群人在穷追猛打。

又是半个时辰不到,“宋邵店子”家家关门闭户,人人远走他乡。燕山来的李姓人找到自家的兄弟后,立刻强占了“宋邵店子”整条街。并于次日又在位于街东二三里处大兴土木,不到一个月便建起了一座三层的土楼。土楼建成后取名为“李楼”,“宋邵店子”集也随即改成了“李楼”集。

人们赶集称呼惯了“宋邵店子”,很少有人说赶“李楼”集,这可让李家人大伤脑筋。为了改变这一称谓,李家人每到逢集就强行让赶集的人现场改口。凡是说赶“宋邵店子”集的,李家人当即翻脸叫骂。凡是讲来赶“李楼”集的,李家人马上就会笑脸相迎,中午还有酒有肉地给予款待。

久而久之,“李楼”集终于在四乡八邻人的心中扎下了根。远在他乡的宋邵二姓人一看心里总觉得不是个滋味,尽管他们知道已经夺不回失去的天堂,但依然不死心,于是就在背地里开始诅咒李姓人家。

每当“李楼”逢集,宋邵二姓人就在路口宣传说,“李楼”好景不会长,别看他那楼盖得高,迟早会变成“裂楼”,意即危楼。话说长了,说多了,赶集人的脑子里就形成了一个“裂楼”的概念。直到现在,李楼上了年纪的人有的依然还称呼“李楼”叫“裂楼”。

日月如梭,星转斗移,“李楼”的土楼终于在百年前被咒塌了。可接踵而来的却是一排排,一群群的楼房在蓝天白云下又拔地而起。现在的“李楼”今非昔比,她正在雄起,正在乘着时代的高铁突飞猛进!


本期编辑   葛洪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