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世纪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信仰与理性

 昵称27494174 2017-11-12


【摘 要】:

中世纪哲学的主要问题是信仰与理性之间的问题,本文阐述了围绕关于上帝存在证明的教父哲学代表人物奥古斯丁的知识论证明和本体论证明,经验哲学的代表人物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及托马斯 ·阿奎那宇宙论证明,就此讨论基督教哲学中信仰与理性,这种思想传统不仅对于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而且对于近、现代的西方宗教思想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作者:袁 野、孙 晔,沈阳师范大学



一、教父哲学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


在早期基督教传播发展过程中,为了获得最高统治者的理解和支持,应付希腊哲学后裔们的激烈抨击,一些具有哲学修养的信徒就试图从理论上论证和捍卫基督教信仰。借用古希腊哲学,并根据教会的需要加以改造 ,开始阐述 、制订了教义和教规。这些人或奔走传教,或著书立说。借着他们的活动,基督教第一次有 了相对完整的教义,他们也因此被教会称为“教父”。他们的哲学思想就被称作“教父哲学”。



(一) 奥古斯丁关于上帝存在的两种证明——知识论证明和本体论证明。



奥古斯丁对关于上帝存在的单纯神学思辨并不感兴趣 ,他关于上帝的哲学反思是他强烈追求智慧和精神之宁静的产物。他年少时沉湎于感官快乐之中的经历戏剧化的证明了灵魂不可能在肉体的快乐或感觉中找到宁静。同样,在对知识确定性 的追求 中,由事物构成 的世界是充 满变化 和暂时性的。提出了一个技术性的问题:有限的人的心灵何以能够获得超 出其心灵能力 的知识 ?


1.奥古斯丁关于上帝存在的知识论证明


奥古斯丁是教父哲学的代表,深受柏拉图主义思想的影响,将知识区分为 3 种 ,只能相信不能理解 的知识——历史知识;既能相信又能理解的知识 一数学知识;只有相信的知识才能被理解的知识——神学宗教,并把知识对象和知识的关系理解为有下到上的等级关系,人的外感觉以外部有形事物为对象,内感觉以外感觉为对象,理性以内感觉为对象。这样,有形事物、外感觉、内感觉和理性构成了一个由低到高的等级。奥古斯丁说 :“很明显 ,有形事物被身体感觉所感知,身体感觉不能感知自身。内感觉不但可以感知被身体感觉所感知的有形事物,而且可以感知身体感觉 自身。理性却认识所有这一 切 ,并 认识 自身。因此 ,理性 拥有严 格意 义上的知识 。”⋯ 此处的知识为确定 的真理 和理性 。那 么这些人 的心灵所 拥有 的知识来 源于 哪里 呢? 有 三种可能答案:来自于心灵 自身的知识之下、之 中和之上。


奥古斯丁做如下分析


1.知识的来源不能低于心灵自身 ,在上述知识对象和知识的等级关系中,在上者居于判断在下者的优越地位。知识,确定的真理作为判断的规则,不可能处于低于理性的、被判断的地位。


2.知识的来源不能是心灵 自身之中。因为理性不可能于自身中产生规则,永恒不变的真理不可能等同于变动不居的理性。就此奥古斯丁得出结论“如果真理既不低于、也不等于我们的心灵 ,它必然比心灵更高级、更优越。”  在人类知识等级之上,存在着一个处于最高级地位的真理,它赋予人类理性以确定的规则,使人的心灵认识真理。这一最高的、外在于人类知识的真理就是上帝。奥古斯丁的哲学认识论同时又是对上帝存在的神学证明,两者的密切结合显示出奥古斯丁哲学和神学一体化的特征,验证着他的“基督教是真正哲学”的思想。


2.奥古斯丁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奥古斯丁通过人心的内省和思辨来论证:凡是存在于记忆中的东西 ,都有着事先的原因,我们对上帝的认识也是如此,我们平日里一听到上帝,马上就能在心中想起,可见 ,上帝的观念是早就存在于我们的心灵之中的。而我们心灵中的上帝的观念必定是一个外在于我们 的某物事先放于心灵之中的,这个某物作为原因要比作为结果的心灵更加优异或伟大 ,我们可以将其称为真理,而真理本身就说明了上帝的存在。“只要我能证明存在着某种高于我们的东西就足够了。因为加入有某种东西是比真理更优异的,那么,它就是上帝。假如没有,那么真理本身就是上帝。所 以不管如何 ,你都不能否认上帝的存在。”


柏拉图的回忆说对奥古斯丁的本体论证明影响很大,为后来的安瑟伦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提供了依据。


3.信仰与理性


奥古斯丁在信仰与理性关系问题上的立场要温和得多但他仍认为信仰先于理性。信仰照耀着理性,没有信仰就没有理性。简言之,“信仰寻求理解。”认为没有信仰与理性以这种方式的结合,就无法设想真正的哲学,要理解人类存在的具体情况,我们就必须从基督教信仰的角度对我们 自己加以考录,而这也就会要求从信仰的更高角度来考虑整个世界。在奥古斯丁看来,神学和哲学之间不可能有什么判然划分。


二、经院哲学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


“七艺”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地依赖逻辑手段。神学与逻辑 的结合不但强化、深化了神学的内容,而且使人们能够重新认识教父典籍中涉及的哲学问题、命题与概念,产生出新的哲学风格和思想,教父哲学因此过渡到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一语来 自拉丁文 scholasticus,原意为“学院中人的思想”,又译作“士林哲学”。当它被译成“经院哲学”时,其特殊含义是,在公教会(或天主教)学校里传授的、以神学为背景的哲学。


经院哲学有两个基本特征:

一是它以“经院”(即教会或修道院办的学校)为生存环境 ,

二是它以“辩证法”(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论辩推理)为操作原则。



(一) 安瑟伦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安瑟伦在思想史上之所以著名 ,主要是他对上帝存在的证明。在近几个世纪以来被成为“本体论证明”他确信 :信仰和理性会得出相同的结论。人的理性可以创立一种 自然神学或形而上学,这种学说具有理智的一直性,而且并不依靠除理性之外的任何别的权威,然而合并不意味着安瑟伦否认自然神学和信仰之间的联系,正相反,他的观点是:自然神学在于给被信仰的东西以一种理性的说法。这方面是彻底的奥古斯丁主义,希望运用理性去理解他一直信仰的东西。所以他的方法是“信仰寻求理解”。对上帝存在的理性证明来看,安瑟伦怀着一个有限的期望:“我仅仅希望对我的心灵所相信和热爱的真理有些许的理解。”


1.安瑟伦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在安瑟伦以前,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问题是不存在的。因为在古代哲学家那里,“上帝作为绝对的思想是客观的,上帝是存在的”,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 ,在《宣讲》的开头,安瑟尔谟说,他的学生提出的问题使他考虑这样一个问题:“能否找到一个独立的充足的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


针对这个问题,他做出了这样一个企图以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去证明任何思维产物的现实性的本体论证明,采用了希腊先贤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的证明方式:


大前提:凡是最完满的观念必然包含存在。

小前提:山地是最完满的观念。

结论:上帝必然存在。


这种本体论的证明方法,仅依赖与概念的分析而不依赖于经验事实的证明,典型的先天性证明,其具体的先天性证明的表现为:


一是它是对上帝概念的意义所做的逻辑分析。

二是“上帝”的概念是证明的出发点,而非在结论中出现。


逻辑性证明:只要一个人在思想中有一个最完满的观念 ,逻辑必然性就会使他同时承认这个东西的实际存在,并且 ,不管他要这个东西称作什么,这个观念的实际意义只能是基督教信仰的上帝。安瑟伦认为上帝的存在是一个 自明的,必然的真理,否认上帝的存在必然导致逻辑上的 白相矛盾,因而,证明上帝的存在,不需要借助有限的经验事实,只需借助先验的逻辑力量,从概念即可推出。


2.信仰与理性


安瑟伦作为一个基督教哲学家,同时也是经院哲学的代表人物极力主张理性应当服从信仰。上帝在我们身上创造了他的形象,但由于罪恶和恶习的蒙蔽,除了由上帝来复兴、改造外 ,我们再也不能仰望上帝了。因此,没有上帝的指示和启示,我们就不能找到上帝,只有信仰才能使我们接受上帝的指示和启示。所以,信仰是基督徒的出发点。


安瑟伦的著名格言是:

我决不是理解了才能信仰,而是信仰了才能理解。'


“当我们有了坚决的信仰时,对于我们所信仰的东西 ,不求加以理解 ,乃是一种很大的懒惰”  安瑟伦确信理性可以.成为增进人们对信仰理解的工具,接受了信仰的人要力求用自己的理智理解信仰,把握他谦卑地接受的信仰真理的内在根据和必然性,从如此这般的信仰判断前进到必然如此这般的理性判断,还要用理性来维护我们的信仰,以反对不信上帝的人。”


“信仰包容每一个可领会的东西。理解就是把那些裹藏在信仰之中的东西打开来。所以,才智受信仰支配;信仰由理解加以扩展。如果没有坚定的信仰,那就没有真正的理解 。”



(二 ) 托马斯 ·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



随着经院哲学的兴起 ,亚里士多德哲学开始凸显 出来,托马斯 ·阿奎那接受了大量亚里士多德哲学,并与基督教神学相结合 ,形成了托马斯神哲学。此时,证明上帝的存在,就成为了托马斯神哲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托马斯认为,上帝的本质已经包含着存在 ,但这只是一个信仰的事实,对于理性来说却不是一个 自明的真理,对此必须加以证明。不过 ,像安瑟尔谟那样从纯粹概念推论出存在,虽然在逻辑上说得通,但是,存在着相当大的漏洞,关于思维和存在的证明有自相矛盾 的地方。


上帝的存在是确凿无 疑的事实 ,但上帝 本身是我们无法认识的,因而对上帝不能做先天的证明,而只能做后天的证明,即从结果去证明原因,从上帝的创造物去证明上帝的存在。根据因果性的证明,有果必有因,一直向上追问结果 ,必然会推出一个最完满,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


1.托马斯 ·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


托马斯从宇宙间具体事物出发,从经验事实出发的后天证明 ,即从已知事实出发来推出其 原 因 的“回溯 ”的证 明方法。由此出发,托马斯在《神学大全》中提出了关于上帝存在的五种证明 :


1动力因证明:


既然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任何运动均由他物推动,因而在一切事物之后,必然有一个最终的存在者 ,他本身不被推动的,但他却推动其他事物 ,这个不动的推动者就是——上帝。


2因果性证明:


既然世界上每一个事物作为一个结果 ,必然有一个原因与其对应,因而,在一切“他因”事物的尽头必有一个“自因”的存在者,它的原因在于它 自身,同时又构成万物存在的“第一原因”,这个“第一原因”就是——上帝。


3必然性证明:


既然世界上一切个别的存在物都是偶然的和可能 的,因而 ,它就必须 以某种绝对 的 ,必 然的存在 暂为其 中级根据 。万事万物有生有死 ,必然有一个 时刻世界 全部归于无,这时也就必然有一个永恒的存在——上帝存在。


4至善论证明:


既然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完善性 。这种缺陷 的完善性 必然 是 以最完善 的东 西为判定标准和原因,这个至善的存在者就是~ 一上帝。


5⑤目的论证明:


既然世界上万事万物鄯朝向一个 目均,有规律的运动着,为万物制定木钉,并使整个世界具有 台目的性和齐一性的必为一最高智慧——一J=帝存饪 。


2 .信仰与理性


托马斯既反对把哲学混同于神学,也不同意把哲学和神学分成两个毫不相干的领域,而是竭力论证哲学与神学既相互独立又彼此统一的关系。他认为,哲学与神学无论是在认识目标或者认识对象上,还是在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上都有根本的区别,但这种区别并不妨碍哲学 与神学达到同样的真理。因为信仰所启示的真理和理性所探究的真理 ,实际上是同一个真理。


作为经院哲学的代表,托马斯认为理性可以保障信仰的基础,面对所有的攻击来捍卫神学,因为儿乎所有对神学的攻击都是来自自然理性,为神学所作的辩护也必须从自然理性出发来进行。其次,理性可以阐明信仰的合理性 ,证明某些它可以把握的信条。当然,这决不意味着认 同哲学与神学具有平等的地位。相反,信仰高于理性、神学高于哲学以及切科学 ,这是托马斯决不动摇的立场。关于这一点,托马斯论证道 :

“通常,我们说一种思辨科学超过其他科学 ,不外指它的确实性 比其他科学 高,或者它的题材 比其他科学 更高贵 ,而神学在这两方面都超过其他思辨科学。说它有较高的确实性 ,是因为其他科学 的确 实性都来 源于人 的理性 的本性之光,这是会犯错误的;而神学的确实性则来源于上帝的光照,这是不会犯错误的。说它的题材更为高贵,这是凶为神学所探究的,主要是超于人类理性的优美至上的东西,而其他科学则只注意人的理性所能把握的东西。至于一般实践科学,它的高贵系于它是否引向一个更高的 目的。如政治学、军事学 ,是因为军事的 目的是朝向国家政治的目的。神学的目的,就其实践方面说,则在于永恒的幸福,而这种永恒的幸福则是一·切实践科学作为最后 目的而趋 向的  的所以说,神学高于其他科学”。


中世纪关于上帝的证明体现了当时的哲学关注焦点 ,也是中世纪哲学的集中度问题一 一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关系问题。个人认为,信仰与理性之问不仅相互一致,而且它们还有一种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信仰对于理性来说是必要的。信仰可以帮助理性开拓视野,补充和完善哲学真而由信仰为哲学和理性提供的服务,哲学又丰富地回报给神学。当人以自己的理性诉诸信仰时,首先遇到的常常是难以排解的困难。没有理性的参与,信仰是盲 目的;得到理性的参与,信仰又总是被遮蔽或者扭曲的。抛弃了上帝,否定传统,也就必然在其中包蕴着再进一步的意义:创造崇拜,创造传统,最后又回到“自我”的人类及其理性,同样不足神圣的。

“经不起理性审视的信仰,或缺失信仰召唤的理性 ,可能会通向同样的危险和荒谬。  ”


关于上帝 的证 明,这 个问题将继续 ,不论是继续延承也好还是继续纠结也罢,都是信仰与理性之争。现在只能说,人在未来的 生存 和发 展 中不 能没 有理性 , 不可能离开信仰 。


注释

[i]奥占斯丁.《论自由意志》[M j

[2]奥古斯丁.《论自由意志》[M ]

[3]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 ].北京:北京大名出版

[4 ]安瑟伦.《宣讲》,《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 ].意

大利

[5 ]安瑟伦.《宣讲》,《西方哲学原著选 读》上卷[M ].意大利

[6]刘建军.《追问信仰》f M ].北京:河北人民出版社.

[7]托马斯 ·阿奎那.《神学大全》[M j.意大利

[8]杨慧林.《追问上帝——信仰与理性的辩难》[M ].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中世纪史实资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