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家孩子最怕什么,你知道吗?

 家有学子 2017-11-12

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一些学生在学习中过多的避免失败,而不愿意主动尝试;有些学生虽然智商相似,但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方面却存在着很大差异;还有的学生只对课堂中的游戏活动感兴趣、有主动性,但对知识的理解却不尽人意。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学习动机问题。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能对学习动机的方方面面有比较透彻的了解,是难以有效地组织教学的。

此次,本文将主要介绍《当代教育心理学》一书中增强学生联系感的策略,帮助教师用专业的知识实现教师职业的崇高性和不可替代性。

01

每个活着的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他们就会与周围环境产生各种联系,尤其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人,最怕什么?被孤立,被独立。

孩子们也一样。被同学、被老师、被家长,认可和接纳是所有学生的心理需求。

当同学彼此间广结友谊、相互帮助、相互支持时,成就感就会加强。

在很多班级中,学生不爱学习不爱去学校,大多是因为被同辈或者老师孤立或拒绝,也可能被评价过“脑残”、“笨蛋”、“迟钝”或被嘲笑。因此归属感和联系感需求对学生内在动机有着重要影响。

美国阿德勒心理学的开创人Rudolph Dreikurs认为,人类有归属于一个群体的基本欲望。他认为,人成年后,没有比被孤立、被抛弃而导致的孤独感更痛苦的事情了。Dreikurs还认为,由于孩童在成长过程中周围都是大人,他们会体验到社会自卑感。随着他们逐渐被父母、同辈和老师的接纳,自己的权利受到重视,很多学生便能克服这种自卑感。

被接纳是他们在社会角色中建立个人安全和自信的基础,同时能为学生提供因相互利益而与他人联系在一起的动力。但是有一些学生并没有如此幸运,与兄弟、姐妹和班级同学的不断比较,增加了他们的社会自卑感,迫使他们寻找弥补这种自卑感的方法,或者不再参与社会活动。

有些学生认为,在学校功课中表现优异、在队伍中排在第一位、第一个完成作业,将会使他们急切寻求认可和赞同。不幸的是,他们的行为不但不能提高他们的自信或独立,反而让他们对其他人的赞同产生长期依赖。

有些学生试图通过努力来自我提升,或者通过比别人好的优越感来弥补社会自卑感。这个竞争社会好像鼓励这种垂直努力,但是这种行为的危险性在于会失去更为广泛意义的社会归属感和安全感。而有些人则放弃了这种竞争努力,走向绝望。

02

就像Dreikurs说的,在学生的生活中没有比被别人拒绝更有影响力的事情。当学生感到与同学、老师和父母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不是感到被孤立或被疏远时,学生会感觉比较好,内在动机也比较强,学习便会更努力。

今天师训君总结10条增强学生联系感的建议。

1. 帮助学生学会倾听技能

只有倾听并接纳他人的情感,才能期望自己的情感为他人所倾听和理解。

2. 帮助学生表达自己。

帮助学生学会以不攻击或伤害他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每个人都必须担当自己感情的行使权,并以不评判他人的方式进行表达。

3. 帮助学生接纳。

花时间系统地帮助学生学会表达对于他人的接纳和支持。在学习接纳和人际支持方面,学生需要帮助。

4. 帮助学生学习和练习解决冲突的技能。

学生经常不自己解决他们之间的冲突,而是寻求教师来“解决”他们的冲突。不要期望学生没有学习解决的技能训练,就能解决冲突。

5. 尝试在课堂上发展小组目标和相互依赖。

合作学习活动能够通过帮助学生认同并努力达成共同目标而支持内在动机。

6. 培养学生个人责任感

培养要为实现班级和小组目标做出贡献的个人责任感。当学生认识到他们的成绩和贡献对于班上其他人的成功很重要的时候,动机得到增强。

7. 避免学生因他人的行为而受到处罚。

尽管小组目标是建立起积极的互相依赖关系,但也不应该使学生因他人的行为而受罚。

8. 避免强迫学生为有限的奖赏竞争。

强迫竞争会导致分离和疏远,会削弱内在动机的基础。

9. 肯定课堂上情感目标的重要性。

情感目标支持的内在动机不应被忽视。

10. 增强学生的内在动机。

运用反馈程序评价和讨论班级的人际氛围和班级个性。当学生有机会评价在满足自己的学业需要和人际需要方面自己做得怎样时,他们的内在动机得到增强。

03

人类有一种基本的心理需求,试图以多种方式与他人建立联系,教师应该在课堂活动中创造更多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强化他们在感情上的安全感和对情感的需要,帮助学生建立相互联系,相互支持,建立共同感。

文章来源:网络。本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