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教诗话·张英的《示夫人书》及魏源的《读书书吟示儿》

 杏坛归客 2017-11-13

     张英

修书千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教诗话·金甡的《诫子诗》及刘桢的《赠从弟》注析 

示夫人书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英(1637—1708),字敦复,号乐圃,又号倦圃翁,安徽省桐城人,清朝大臣,张廷玉之父。康熙六年进士,选庶吉士,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先后充任纂修《国史》《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典训》《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康熙四十七年,卒,谥号文端。

   清康熙年间,张英在京城做大官,被人称为”张宰相”。老家安徽桐城有一个姓叶的大户与张家的府邸为邻。那年,张家重新扩建府邸,院墙盖到了叶家的地界。叶家明知道是张家仗势欺人,但祖上传下的宅邸也不愿相让,于是和张家争执,并表示“宁可家破人亡,也寸土不让”。双方相持不下,冲突在所难免。张英夫人在族人的催促下给丈夫写信,希望张英干预此事。张英接到夫人的信后,对家人仗势他的权势欺压乡里很不满,于是作诗一首带给夫人,诗中写道:“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夫人见诗后,反复吟诵,理解了丈夫的用意,于是让家人主动后退三尺筑墙。叶家得知后,被张英宽厚礼让行为感动,也将自家的宅院主动后退了三尺。这样张、叶两家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后来,这件事被广为传颂,还有一句顺口溜:“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 ”

   这首诗除了宣扬礼让、仁厚、宽容这些传统美德外,还有一层意思: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死后不能身外物带走,何苦为区区一点地基而争吵!秦始皇又怎样,万里长城今天还在,可他已经作古两千余年。

   三尺巷又名六尺巷。版本甚多,如山东聊城“仁义胡同”,又名“六尺巷”,也称“状元街”。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在京城为秘书院大学士,家中因为宅基纠纷,修书一封,希望他能为家中撑腰。收到家人来书,遂修一纸家书:“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后,自感惭愧,主动让出三尺,邻居知道后,也深感惭愧,让出三尺来,于是就形成了今天的六尺巷。

   还有时间更悠远的。北宋王安石的家乡亲人在建房时与邻家有了一尺半的房基之争,家人写信给王安石。王安石回信诗云:“千里捎书仅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惭愧,让出一尺半,邻家得知后,也让出了一尺半,形成了三尺巷,成就了一段佳话。

   明万历年间进士、兵部尚书李春烨的家乡在福建泰宁。相传当年建尚书第时,当地百姓不太配合征地,李春烨的儿子致信父亲,希望他出面调解。李春烨回信说:“千里来书仅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不仅不征百姓的地,反而主张让出三尺地。

   河南安阳老城区有一条"仁义巷",那里曾是明朝宰相郭朴的祖宅所在地。据说当年郭家邻居建房造屋挤占了郭家一墙之地,郭家人派人到京城将此事回禀郭朴,郭朴即刻回书一封,上面是几行诗句:"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郭家人明白道理后,立刻停止了诉讼,并且甘愿让地三尺。而邻家得知此事后也十分懊悔自己当初的行为,他们也立即将院墙后移。就这样你退我让,原先院墙所在的地方竟然变成了一条宽可行人的巷子。

   三尺巷诗其作者历来众说纷纭,还牵涉到明朝的舒芬,清朝的郑板桥、张廷玉、郑大进、曾国藩、徐培琛、何绍基等等。在这首诗的背后伴随着一个大致相同的礼让故事,概括其内容就是:作者一方在外为高官,老家亲人、族人因房宅界限与邻里起了纷争。于是便修书说明原委,希望做高官的他能出面说句话,说白了就是想“以势压人”。这个做官的在回书中便写了这首诗。亲人、族人看到书信,便不再争执,并把宅基向内让出了三尺。对方邻居见此也主动向内让出了三尺。家乡由此出现了“六尺巷”“仁义巷”“礼让巷”等等。

   还有一些类似的故事:宋朝尚书杨玢(字靖夫,先在五代十国中的后蜀为官,后归宋,授工部尚书) ,在家乡的旧宅被邻人占去,族人函告,他写诗一首答复:“四邻侵我我从伊,毕竟须思未有时。试上含元殿基望,秋草衰草正离离。”同是宋朝尚书的杨翥,其祖居的旁边地也被人侵占几尺,他写诗一首给其族人:“余地无多莫较量,一条分作两家墙。普天之下皆王土,再过些儿也不妨。”据说张英复诗时,还给其妻引用了杨翥复诗之事。宋代两杨之诗,与上述“让他三尺又何妨”有异曲同工之妙。

读书书吟示儿耆五首(之一) 魏源                        

君不见,

猩猩嗜酒知害身,且骂且尝不能忍。

飞蛾爱灯非恶灯,奋翼扑明甘自损。

不为形役为名役,臧谷亡羊复何益!

得掷且掷即今日,人生百岁驹过隙

月攘一鸡待来年,年复一年头雪白。

读书吟示儿耆五首(之一)

                 魏源

君不见,

猩猩嗜酒知害身,且骂且尝不能忍。

飞蛾爱灯非恶灯,奋翼扑明甘自损。

不为形役为名役,臧谷亡羊复何益!

得掷且掷即今日,人生百岁驹过隙。    

  月攘一鸡待来年,年复一年头雪白

魏源(1794-1857),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湖南邵阳人。道光二年( 1822)举人,道光二    十五年(1845)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启了了解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潮流,这是中国思想从传统转向近代的重要标志。 

   君不见——你看不见么?这是作诗常用的一种肯定性的发问。如李白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猩猩嗜酒知害身,且骂且尝不能忍——猩猩明知爱酒伤身,但一边骂一边尝,而不能忍耐。猩猩嗜酒是明代文学家刘元卿的一篇寓言。讲的是猎人知道猩猩嗜酒,设下陷阱,猩猩们因为贪酒,中了陷阱,结果一个个都被捉了。这篇文章警示读者,贪则智昏,不计后果;贪则心狂,胆大妄为;贪则难分祸福。

     飞蛾爱灯非恶灯,奋翼扑明甘自损——这两句是诠解“飞蛾扑火”成语或曰“飞蛾扑火”为趋炎附势;或曰是不自量力,自取灭亡;或曰是追求光明。此诗似用称赞之意,甘心自损而奋翼扑明。

    不为形役为名役,臧谷亡羊复何益——这两句意思是说,人不要被功名利禄所累,要爱惜自己的名声,做事要专心。形役:谓为形骸所拘束、役使。犹言被功名利禄所牵制、支配。晋陶潜《归去来辞》:“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臧谷亡羊:《庄子·骈拇》载,臧、谷二人牧羊,臧挟策读书,谷博塞以游,皆亡其羊。后因以为典,喻事不同而实则一。常用来指单靠主观热情,而不顾事物的固有特性,结果好心办坏事。

      月攘一鸡待来年,年复一年头雪白——这两句是讥讽那些明知故犯错误的人。月攘(偷窃)一鸡,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得掷且掷即今日,人生百岁驹过隙——这两句是说,该摒弃、该改正的就应该今日就摒弃、改正,人生百年好像白驹过隙一样一眨眼就过去了。掷:摒弃;驹过隙即白驹过隙,出自《庄子·知北游》。义指白色的骏马在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人们多为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光阴易逝。

                  家教诗话·陈亚的《诫子孙诗》和 <wbr><wbr><wbr>陈俊卿的《示二子 <wbr><wbr><wbr>》注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