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平守望者:最后的一个钉秤师傅|潮汕物食

 风吟楼 2017-11-13


潮汕形容一个人精明谨慎,做事不差分厘,叫定过准星。这准星即是秤杆上面的秤星,刻度拿捏是丝毫马虎不得的。秤是公平的象征,所以有一句话叫“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


相传,秤杆上刻的秤星是根据天上的星宿演化而来,前六颗代表南斗六星,再往后数七颗则代表北斗七星,象征用秤者要像北斗七星指示方向一样公正不偏颇。秤杆的尾端是福、禄、寿三星,用来告诫生意人要诚实不欺,否则,少一两无福,短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


时代在向前,电子产品慢慢取代了杆秤,虽然现在杆秤还能经常见到,但会使用杆秤的都是中老年人了。能制作杆秤的,就更加凤毛麟角。

 

物食

名片


 



杆秤制作全国都有

潮汕称为“钉秤”

是因为制作过程中

秤杆上的准星是要用黄铜点订上去的

秤铺整天有乒乒乓乓的锤打声


在澄海莲下大街,物食兄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家,曾经是赫赫有名的钉秤世家。


六十来岁的林汉深正在制作一把秤,这是他欠下的几笔人情债之一。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工厂老板,忙不过来,只能抽空过来做一下。秤铺位于一条小巷内,平时大多是关门的,只在门上留着电话号码。对他来说,钉秤情怀重于生意。


林汉深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十,也是林家最后一个钉秤人。林家钉秤仅仅是从他父亲林振坤起步,却人才济济——兄弟姐妹十人,外加一个关门弟子,都曾经各领风骚。


林汉深的父亲林振坤是民国时期的一个鱼贩,学钉秤纯属偶然。

当时钉秤是个技术活,周边只有涂城、蔡寮两个村有人做。大师傅脾气大,有一次,林振坤去求做一把秤,对方不但时间拖得很久,态度还不好,于是他一怒之下决定自己做。刚好有个江西人挑担落巷来钉秤,有心的林振坤好酒好肉招待了几天,居然把江西人的技艺给学了个七七八八。师傅走了之后,林振坤四处寻找材料,开始实践,做出来了,卖鱼的朋友一人送一把,要求只能提缺点不能提优点,集合众人的意见,改良钉秤工艺。


刨秤杆、钉秤用的工具


这个时候,林振坤还只是业余的。1956年公私合营,小鱼贩先是并入合作社,后来又并入水产。没多久又来运动,所有单位几乎人人都必须查出个贪污的“罪证”。林汉深回忆说:“我父亲一向忠厚老实,但还是被说贪污了五六十块,一怒之下出来,专门去做秤了。”


后来证明,林振坤的辞职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几乎所有的生产劳作都姓了,而钉秤还算是手工业,有工商营业执照的,属于特殊的个体户。林振坤在家里开了个小作坊,收入反而高了很多。


只要市场在,秤的需求就永远存在


林振坤生有八个儿子两个女儿,除了幼年被拐走的老四外,其他都学会了钉秤,只是有精有糙而已。比如老二,正业是随虱船搭虱,闲时才回家帮忙,只能做些粗工。林家除了九大弟子之外,还有一个关门弟子,土名叫阿狗,当时家境一般,林振坤把他收在身边学习,多年以后,也在莲下市场开了一家。


九大弟子中,做最久、技术也最好的是老大,人称钉秤杰,也是家里第一个自立门户出来钉秤的。其他兄弟都是随父母在家里帮忙。在老七林汉锐的记忆中,当时家里成分复杂,有居民有农民,当农民的日常去生产队劳动,闲暇时来家里帮忙。当时一把秤能卖两块多,相比其他劳动还是好多了。“到了后面改做公斤秤,政府统一收购,一把5块钱,成本3块多,一天能做十来把,那段时间做的最多,也是最好赚的。”林汉锐说。


秤杆倾斜成这样,表示这是个良心卖家


除了政府收购,民间需求量也很多,当时澄海一带钉秤的商家不超过十家,在林家,仔弟做秤,父亲挑担去隆都卖,母亲负责销往溪南、盐鸿一带。林汉锐说,老父亲非常严格,有做生意的人要求他做缺斤少两的秤,加多少钱他都不肯,甚至还要教育对方诚信做事。


秤是国家管制的度量衡工具,当时制作好的秤都要到澄海计量局审核,然后才能领到一个牌照。后来管制松了一点,采用抽查的形式,信得过的商家,政府抽查一点,然后把牌照发下去自己订,所以才有奸商上门。


计量局审核过的秤,才能有这样的牌照


老七林汉锐十几岁开始学钉秤,1969年去当兵直到1980年退役,一直没有自立门户。到了1980年代初,七十来岁的林振坤开始收山,家族的手艺开枝散叶,除了大弟子钉秤杰外,佼佼者还有人称钉秤八的老八林汉歆。


因为老二过世早,林汉歆把两个侄子带在身边学习。他是个技术派,说话爽朗,“哪有那么难学的,这个东西只要有人说破学起来就很快了”。


林家铺子里现在还挂着各式各样的老秤


秤虽小,制作程序却很多。取材是第一步。秤杆的材料最好是一种叫“甜瓜泥”的木材,但大多是用杨木,经常用的材料还有一些折断的锄头柄、扁担,因为其光滑、有柔韧性。材料先锯成方形,再用刨子从粗抽到细抽,抽到成型。


制作秤杆,最好是“甜瓜泥”


我们见到的秤基本都是黑色的,但这不是它本来的颜色,杨木本色是浅黄,做好之后用石灰、香皂“腌制”一下,清洗之后就变成红褐色,用久了才变黑。


配件方面,做秤头秤尾秤星的铜片是跑去潮安买的,以前缺乏工具,钻是手工钻,秤星是用铜片剪成条状,再用特制的锯刀锯成点状镶嵌进去;秤锤则是跑去汕头买,以前的秤锤重量标准不一,所以很难匹配好斤两,“每个秤锤都有轻重,所以很麻烦,每一把秤都要校很久,统一后就简单了。”


旧时各种奇形怪状的秤锤


如何排出一把秤的秤星位置,这就需要“和斤两”,比如一把最大称重量10斤的秤,先以10斤重的天平定位,以水平的位置定下秤锤在秤杆尾端的位置,定下总数后,再用铅笔在秤杆上拉出一条直线,平均细分出斤、两、钱的定位。“不管里面是否有丝毫误差,这个整体的大数一定要准的。”钉秤八说。


用自制的锯刀镶嵌秤星


这些都是基础技术,而衡量能不能出师的技术核心则是“下秤闹(音)”,一根秤好不好用,最关键的地方就是秤闹。


 “秤闹”即是秤前端的拎手位置,在1960年代以前,秤闹的固定点是向下钻孔,再用麻绳结固定,以前没有钻,用雕刀慢慢雕透,斜钻下去,保持四十五角度。如果孔的角度不对,甚至是垂直的,这把秤就作废了。1960年代以后才用铁环穿栓,就是现在使用的横穿秤头的做法。


1960年代前使用的竖穿孔固定法


随着整个行业的慢慢衰落,大弟子钉秤杰做到1980年末,儿子结婚后就发展别的事业去了,钉秤八做到1990年代初,也开始收山,把生意让给了几个侄子。随后接手的便是老十林汉深。


林振坤的第三代子孙大多是掌握了家族的技艺的,和林汉深一起做秤的侄子,技术上已经青出于蓝了,一天能做十几把秤。 


以前手工钻孔,现在有电钻方便多了


作为林家最后一个钉秤人,林汉深很清楚,杆秤被时代所抛弃是必然的。早在十年前,在这家店里,当时50来岁的林汉深就对侄子说:“我们林家,从你爷爷到你大伯到各位阿叔,做这个行业做到现在,也只是混个生活。你们现在还年轻,放弃这个手艺,去寻找别的发展吧。”


大势所趋,当年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收拾起祖传的技艺,现在成了澄海玩具行业里众多老板的一个。这行业,秤是不需要再使用了。


电子秤的广泛使用,是大势所趋


虽说人心不古,但对公平的追求却亘古不变。就如同杆秤会消失,但“定过准星”的人,永远是受人敬仰的对象。


人在秤,天在看。人心在,秤就在



特别鸣谢


南洋人公众号



物食福利


上期普宁豆酱【传送门】获奖名单


@小鱼 @均哥哥 @泡沫之下 @张少芸 @三寸发


请以上朋友可各获得手工普宁豆酱二罐

请速跟后台联系或@物食妹 

想购买的朋友,请扫描以下二维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