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蓝弧 | 梅李顾聚兴秤店

 常熟老李jlr5mr 2022-01-25

梅李顾聚兴秤店

蓝弧

 

梅李的变化一点不比常熟小,一如常熟的变化也不比上海小。如果你儿时去世的亲人某天想回来看看,没有人领路,估计谁也找不着家,不过,梅李通海大桥北桥堍,因其高出路面甚多,就阻断了几条小街巷的延伸与拓展,这不?梅李东街7号——它如今已是街首第二个门面了——顾聚兴杆秤店,仿佛外滩的钟楼,仿佛近海的灯塔,既指点行者的方向,也刻录记忆的印痕。店主顾德金老人才85岁,家的秤店却是从他的堂房曾祖叔父时就已开张,连头带尾算进去,快200岁了。

顾德金老先生的秤店,几乎跟盐铁塘一样古老。

他端坐在柜台后边,戴一副老光镜,精神矍铄,眉清目秀——我并没有夸张,看上去,他一点不比与他一起生活的65岁的女儿顾玉琴女士更显老态。他右手拿着挫刀,左手掌住秤杆,拇指与食指捻住一根银白色金属线,线端戳进秤星钻穴,刀锋将不足2毫米的金属线挫断其间,刀背以不同角度轻敲三五下,银色秤星立显,然后,第二个,第三个……一杆5公斤秤,大约有一百多个秤星,而他年轻时做一杆旧式16两制的5公斤杆秤,秤星在150个以上。顾老先生说,“这样的秤,我年轻时一天可以做三杆多点,现在么,哈,老了,只能做一杆了。”

我比他小三十多岁,我看黄豆大字,会觉着累,他长我三十多岁,制作针尖般细小的秤星,却在伸伸胳膊哈哈腰之间。他说,他不觉着累,他每天工作到午时十二点左右,下午会有小憩,然后看看电视看看报,他不喝酒,不抽烟,不打麻将,不打牌,他说打牌打麻将不如做秤有劲。

我惊叹于顾老先生旺盛的生命力,不在张扬和喧嚣声中夸耀,而在一杆一杆从容的秤杆和一点一点淡定的秤星上展现。真的,他柜台后面的坐姿,比正在拨墨的画家更豪迈,比正在吟诵的诗人更惬意。

这是顾老先生为我们采访写下的简历。

我两岁时父亲早夭。原来我祖父也是做秤的,一九三七年日本侵略我国,祖父抱病去乡下避难,被日本人下乡骚扰受惊吓后去世。我于一九三九年由叔祖父顾芝才推荐到常熟小东门堂房曾祖叔父顾顺生处学钉秤,后于一九四三年(十八岁)满师后回梅李自己经营木杆秤,直到一九五六年手工业合作化参加集体组织,有段时间有领导上抽出搞会计工作,后来又跑外勤做采购员,直到一九八二年退休。

自从国家改革开放后,于一九九三年自己申请经批准经营木杆秤,直到如今。目前市场上虽然对有固定地点经营单位都用电子秤,而对于有些流动的摊贩做生意人仍然使用木杆秤(因木杆秤携带方便,价格便宜),还有居民农民家里都用木杆秤,故而对木杆秤的用途还有一定的市场,从而弥补电子秤使用的不足。

一位85岁老人的简历,简到只有区区316个字符,也许他不善于文字表达,如果你与他攀谈,你会发现,他的生命在杆秤的制作过程中,熠熠生辉。

1927年时的中国,也许所有中国乡下的生活方式都差不多,真正农村人,当然以耕作为主,兼作些手工艺物件,现今顾先生的店堂里也有些不是他本人做的东西,而是农民放在他店里寄卖的,如草绳,机器加手工编织的,主要供冬天包扎树杆保暧用,草鞋,稀罕得像恐龙蛋一般,摸上去,手感极糙,也极扎实,顾先生说那只能卖一两块钱,还有用包扎带做材料的手编匾几、篮子,奋箕等,这些都是农民闲时所做;而街镇上居民,无非读书做买卖两件,或两件兼做,买卖主要是自家做的和农民做好后送来寄卖的,如纺纱织布针绣,米面时蔬鲜果,至于顾德金先生的“钉秤”,那可是一门专业绝活,不经专门培训是上不来手的。

中国读书人或想做读书人的人,往往“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他们不学手艺,这也好,至少读不来书的人或不想读书的人,他们的生路不会因此变窄。顾老先生从1939年13岁时开始“学生意”至1956年公私合营,在不可抗拒的历史原因阻止他自谋生路之前,他与秤,杆秤,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热爱这一行当,秤,不能让他富足,但够他温饱,并同时赋予他生命意义。“社会主义改造”以后,他一直在乡集体单位工作,直到1982年为让儿子“顶替”,提前退休,并于改革开放后的1993年申请重新开业至今。

他的生命一直与秤联系在一起,逼仄的店堂里,挂满了各种式样各种规格的秤。我忽发奇想,不知这些秤,主要是在度量买它们而去的人家的货物,还是干脆就在度量顾先生本人的存在价值。

我们一问起秤,顾老先生就滔滔不绝起来。“我在报纸上读到过,中国最早的秤就类于现在的杆秤,衡杆的重臂与力臂在战国时候就是不对称的,我们祖先真的很聪明,要是重臂和力臂完全相等,那么秤星是不必切刻标记了,秤就好做多了,但它只能秤与秤砣重量相等的重物,你要秤一百斤的西瓜,就要有一百斤重的秤锤,如果西瓜是一百零一斤,这生意就做不了了,后来的发展是秤钮的一边是越来越短,而另一边则越来越长,秤钮也从一个发展到两个,直到今天我做的杆秤这般模样。

“秤的种类有很多,比如针秤、勾秤、戥秤、盘秤等,我家做的杆秤是最常见的,因为最便宜最实用,我小时候,乡下人家,家家都有几把秤的,所以有'人人心里有杆秤’的老话啊。

“我儿子告诉我说,网上有文章讲一杆秤有一百多道工序,这有点太夸张了,但工序很繁杂却是真的。一杆秤,首要的是秤杆,选料十分重要,一般以红木、柞木为上等,因为它纹路细腻,木质坚硬,不易开裂,买回后需在干燥处堆放两个伏天以上,然后将它分割成方形长杆,长度根据需要而定,再后还要在石灰水里呛泡,让它定形,不变调。泡过的方杆要先刨成椭圆形,圆形,然后用细砂布沾水打磨,直到圆润滑腻,毫无瑕疵。

“杆秤最重要的工序是'刀切记号’,也就是给杆秤丈量刻度,刻度不准,哪还有公平?没有公平,哪还有买卖?没有了买卖,做秤的就只好吃西北风去了。”

所有工序中,我们最感兴趣的是顾老先生如何确定那些数不清的却又极端重要的刻度,古汉语中,秤与权、衡、法等词同义——秤本来的名字就叫“权衡”,一件小小的实用器物,被抽象出多么重要的普遍意义。很好,顾老先生兴致甚高,他从座位上站起来,现身演示刻度的确定。

矮矮的屋脊下,垂着一根很能承重的绳子,有个铁勾,能挂住秤钮,秤钮一边是这杆秤铁定的也是唯一的秤锤,另一边就是衡器的标准物:法码。

柜旁的工具箱上整齐地码放着500g、1kg、2kg、5kg、10kg、25kg等一排法码,顾老先生拿起其中一块向我们道,“所有法码都经过市计量局校验勘订,否则就是违法,从古到今,度量衡器都要经过衙门校勘,并贴印标记,我堂太爷爷说过,在唐朝,就算你做的秤精准平确,如果没有衙门发放的核准标记,一样要打四十大板屁股,太爷爷要我们手上做秤时,心里先有秤。”

在重臂一侧挂上500g法码,就在另一侧力臂处移动秤锤至平衡,平衡处就是500 g的刻度所在,一把很锋利的刻刀会在此处刻划标记,然后依次1kg、2kg,这是准星的一个系统,秤量较重物品时还有“二钮”,它的重臂更短,所以力臂一侧保持平衡的物体重量也就更重,也因此,用头钮时,同样长度的力臂,能秤量的物体重量是二钮的两倍甚至三倍。这是古人的智慧所在,你不能买卖粮食菜蔬时,先带一杆五米长的杆秤,而且还必须是“力拔山兮”的大力士吧?

“头钮”的刻度在秤杆的正上方,二钮的刻度在秤杆的内侧。5kg秤,通常头钮秤物1kg以内,一至五公斤者用二钮。

符合于杠杆原理,50克是500克的十等分,250克就是它的二等分。这种等分是个技术活,因为它不像学生在数学簿上做等,一支细长的木杆无法用圆轨画出两个等径圆弧的交点。顾老先生拿出一支名叫“步弓”的双脚轨,这是一种等分工具,类于圆轨,但两脚之间十分粘滞,指把它扳捏到一定尺度,然后去“凑”出一个等分点,那是250克的标度所在。因为手工的误差,顾先生会再做两个五等分,然后用十等分去量度最初的二等分,直至所有等分之间一拍合缝毫丝不差。

制作杆秤最吃工夫的,是在刻度处钻眼贴花,秤星是秤的关键所在。如果说刻度是“法”的制定,那么秤星就是“法”的实现。

本文开头一段描写的就是顾先生在“贴花”。

旧法与新法不同,旧法更繁杂。旧制一斤十六两,且毋论十六两制在数学上的渊源,在民间,十六等分有其伦理方面的依据。十六两秤又叫“十六金星秤”,十六星由北斗七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加南斗六星(殉星,妖星,义星,仁星,将星,魔星),再加福、禄、寿三星构成。北斗主杀,南斗主生,福禄寿主现世现报,买卖时,缺一两者少福,二两无禄,三两短寿。

呵呵,说句玩笑话,作弊者要作弊就作狠一点,一次缺它个三两以上,或可无恙。

新中国于1959年6月确定公制,保留市制,但改十六两为十两制。新制实行以后,顾老先生每杆秤可以少贴近一半的“星花”。

刻度和贴花之后,秤的主体工程算是近乎完成,但收尾活计还有不少。粗糙的杆秤还需打水磨,砂洗,上色,抛光,打蜡,直到秤杆两端各套上铜质头管和梢管,一管秤才算大功告成。

这管5kg杆秤,顾老先生卖价20元,童叟无欺。

曾何几时,杆秤遍天下,但因其易于作弊,且多数年轻人不大看得明白秤上的标识,1994年9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了《关于在公众贸易中限制使用杆秤的通知》,杆秤便渐见稀少,以至今日几成历史文物。但是,诚如顾老先生亲笔“简历”所言,因其简便易用,也还是稍有市场,更因为人们面对新气象的恐惧,竟是愈越对老旧事物有更多的青睐与眷顾。不过,顾先生向我们展示一封天津某收藏爱好者向他求购杆秤的信时,并无太多感伤,对85岁的他来说,做秤,早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命的存在方式。

下面是某收藏爱好者的求购信。

顾德金老先生:

    您好!

    我在网上见到您的制秤报道文章,因不知你的电话联系方式,冒昧给您,请您原谅。

    如你现在还在制作木杆秤,我想收藏使用您的作品,5公斤、10公斤、15公斤、30公斤各一把。

    最好您把价格和快递公司的运费告诉一下,我会先把总费用邮给您,麻烦您把具体详细的收款地址、收款人等告诉我,我会很快从邮局给您寄款去。

    谢谢您的回音(电话或回信)。

    祝您身体健康。

    我的联系地址(略)

2011年5月30日

我有点羡慕顾老先生,如果他家曾爷爷想回家看看,将不需要向导,因为他有顾聚兴秤店做标记。我奶奶也是梅李人,住南街26号,看罢顾先生,我去看奶奶,人已非,物也不是,唯屋前那株小小的黄杨树,依旧茁壮。但愿,那近乎梅李镇的最后标记,顾先生的秤店,不会被甚嚣尘上的城市化轻轻抹去。

能找到顾聚兴秤店,我奶奶回家不会太难了。

蓝弧于2011年7月

常熟电视台2009年拍摄的《梅李老手艺》,省中陈炯明老师友情出镜。前半段是梅李镇西街竹器店,后半段是东街顾聚兴秤店。

2014年,顾聚兴秤店顾德金老先生。

作者简介

蓝弧,本名陈圆,网名江南蓝弧,男,1960年生,退休教师,业余作家,有长篇历史小说、传记等百余万字及散文、杂文、报告文学等数十万字作品出版和发表。

相关链接--  常熟记忆代发文章索引3.0

蓝弧 | 何市西街20号 ·老宅印象

蓝弧 | 醉尉街16号 ·老宅印象

蓝弧 | 天灯弄18号·老宅印象

蓝弧 | 报本街12号·老宅印象

蓝弧 | 庙弄22号·老宅印象

蓝弧 | 庙弄34号·老宅印象

蓝弧 | 西横板桥支弄7号

福地常熟 | 赵用贤故居

福地常熟 | 萧氏老宅

福地常熟 | 华康医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