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先生”形象

 GXF360 2017-11-13

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先生”形象

◎刘 伟 边荣香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文章记述了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天真烂漫、无拘无束的生活到三味书屋枯燥乏味但却影响深远的读书生活的变化。文章是鲁迅先生历经坎坷之后的中年之作,三味书屋中的“先生”形象至今都有异议,鲁迅先生笔下的先生形象到底是什么样的,接下来我们就这一先生形象详细探讨。

鲁迅先生写此文章之时,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时期,从政府官员到大学教授再到一个没有固定工作的自由写稿人,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经过了思想上的斗争,离开了生活多年的北京,来到厦门,写下了传奇之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借此来慰藉自己苦闷不堪的心灵,回忆童年百草园的生活到三味书屋的私塾生活,童年时的三味书屋也是鲁迅先生初次接受学校教育的地方,多年来,寿镜吾先生的形象一直是人们探讨的话题。在三味书屋的生活,作者回忆了以下几件与先生有关的事情。

一、鲁迅行礼,先生答礼

文章中“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鲁迅先生要去的私塾是全城最严厉的私塾,未进来之前就有听说,自然产生一种对私塾的畏惧感,但刚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之后,看到一幅扁下面的画,顿时吸引了孩童时的他,对私塾的畏惧之心转化成了对画作的好奇之心。先生高而且瘦,头发都花白了,带着眼镜,自然让人觉得德高望重。第二次行礼之时,先生竟然回礼,这让鲁迅先生感到先生和蔼可亲,心生敬重。心里先前对先生的畏惧之情早已烟消云散。致使鲁迅先生在下文中大胆的提问“怪哉”,为下文做了铺垫。

二、提问“怪哉”,反遭怒色

鲁迅先生大胆的提问先生“怪哉”之意,先生却说“不知道”,脸色大变。原本在孩童心里,先生就是教书答疑解惑之人,但并没有像鲁迅先生想的一样,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反遭拒,扼杀了孩童对知识的求知欲望,对事物的好奇心也会大大降低,不利于孩童的成长。或许是因为当时大部分的先生徒有虚名,不学无术,对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并不能够正确解答,能力有限,典型的腐儒。或许是和当时的教育环境有关,先生只是履行自己的职责,并没有想要伤害学生之心。这件事对童年的鲁迅成长也造成了一定的伤害,觉得只是学习就好,扼杀了学生对外界事物探知的好奇心。

三、对我异常严厉

“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从侧面写出对提问“怪哉”一事的解释,或许当时的教育就是不提倡学生主动发问,教师教学,学生只需要学习就好,“后来却好起来了”这里暗示鲁迅先生已经养成的好好学习的习惯,先生这才慢慢放松了。学习量也慢慢加了上去,由此看来先生还是对鲁迅先生挺赏识的,只要乖乖学习,先生还是会教会很多知识的,慢慢的鲁迅也改变了对先生的看法,不管学习过程怎么样,但结果最终还是令人满意。

四、一声喝令

孩童时期自然是贪玩的,先生也并非不讲理之人,文章中写到: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 这是先生在提醒孩童,玩是可以玩的,但是时间不宜太久,不能影响学习的。但回去时都是一个一个回去的,如果一同回去,先生就可能认为孩子们是有意集体逃课,就会受到惩罚,惩罚有惩罚的方法,从而学生都意识到了先生的处罚规则。先生一声喝令,“读书”,带着怒气,又让学生觉得好玩。

五、一同读书

或许是被学生的读书声感染,先生也融入进来,大声朗读起来,后来,学生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先生还大声朗读着,而且特别入神,渐渐地学生也被吸引,欣赏先生独自一人表演,感情动作都特别到位,开始确实吸引学生,但后来,学生对先生读的文章大多不解其意,或是反复动作表情,难免产生倦意,下面的小动作也就多起来,台上台下,趣味各不相同。

总而言之,运用发生的事情来一一解读先生,更加清晰些,清楚先生在不同事情上的处事,更清晰地了解先生。在鲁迅先生眼里,童年的三味书屋给自己也带来了不少乐趣,在三味书屋的学习,先生也教会了更多的知识。尽管过程中有太多的不如意,但结果最终是美好的,让童年的鲁迅先生受益匪浅。

刘伟,山东淄博市临淄区齐陵街道第一中学教师;边荣香,山东淄博市临淄区第二中学教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