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学习要从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抓起

 GXF360 2017-11-13

语文学习要从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抓起

◎王 飞

叶圣陶先生讲:“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重要的是积累语言,训练语感。”语感被称为语文的灵感,敏锐的语感既是一个人语文程度和心理发展的标志,也是学好语文、鉴赏文学作品的必要条件。由此可见,学习语文要从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抓起。

一、培养学生“听”的良好习惯,为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供基础

人类从外界获取的信息90%来自眼睛,其余则大部分来自耳朵,可见,“听”也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训练方式之一。外界语音信息首先通过“听”进入人的大脑,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处理,因此培养学生“听”的良好习惯,就为培养语感提供了物质基础。例如:在课堂上,老师经常让学生闭上眼睛专心致志地想象。学生在这个时间一心一意接受来自耳朵的信息,依靠文本带来的知识,根据自己的语文经验,内心挥动想象的翅膀,将知识内化为自己对文本、对生活的独特见解。这种训练方式实际上就是在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二、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为培养语感提供充分条件

语文阅读教学是以教材中的优秀作品的语言去强化学生的输入型语感,并借此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诵读活动正和语感中的输入型语感相适应。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如果让一个孩子独自进入一间房子,给他一本书,如果听到孩子在读书就错了,如果听到孩子在说话那就对了。”先生的这一句话深入浅出的指出了诵读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基于此,教师要重视阅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俗语讲: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但是,一味地读并不能真正地理解其中的真正意义,而是要在读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思考,然后再读,如此反复方能达到理解的程度。语感是在不断地阅读,不断地思考的过程中产生的,这是一种语言的双向活动。大脑在学习者阅读的过程中受到来自语音、语调和节奏等的刺激,使学习者的脑中相对应的神经元产生“声音映像”,从而使读者形成“形义概念”。阅读正好成为了听觉和概念的媒介。因此,教师要注意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使其在不断的阅读过程中形成正确而良好的语感。借助于诵读,可以使语言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出于口,入于耳,然后记忆于心。因此,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是提高语感的关键。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诵读,将零散的时间利用起来,哪怕吃饭之前和之后读一段感情丰富的小散文,日积月累也会有不小的收获。语感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的监督,更需要学生的坚持。

三、重视口语交际和课堂小练笔,为培养语感提供训练场所

语文课是综合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工具性学科,只有将这四个方面结合起来、统一起来,才能发挥其整合效应,内化为学生的语感。口语交际不仅仅关乎说,其实也是一个集倾听与思考,信息的快速提取与重组加工,语言的理解与内化的复杂而精细的过程。当一个人能清楚、准确、恰当地将自己的愿景传达给别人,为他人所认可,使自己的才能得以施展,有更好的发展。也正是这样,口语交际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颇有效果。

口语交际内容往往紧密结合课文训练重点,虽篇幅不长,但内容新颖,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考查知识储备。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学生利用已经具备的语感,快速地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协调动用听、说、读、写,推动自身语文能力的发展,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如:学习《一夜的工作》将至尾声之时,安排学生看着插图中周总理埋头工作的情景,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再如:领略了《索溪峪的“野”》后,让学生角色转化为一名导游,将“索溪峪”的“野”介绍给游客。

课堂小练笔也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好方法。小练笔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灵活,可一句一段,也可写一篇,降低了写作的难度,更重要的,它是学生对文本思想内涵的升华和创造。小练笔训练是学生快速提取以往的写作范文,模仿范文的写作方法,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学生由“闭上眼睛想世界”,成功地跨越到“拿起笔杆写世界”。如:在教学《劳动的开端》时,安排学生写一写自己印象深刻的一次劳动,学生自然会以《劳动的开端》中的详写部分作参考。学生能够选择参照文本就是语感的“功劳”,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白己的实际能力进行小练笔。积累语言和培养语感双管齐下,合力促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向前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学生的诵读能力,重视小练笔活动,在不断地学习中让学生积累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王飞,山东青岛金水路小学教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