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办学校特色建设发展思路探析

 昵称815848 2017-11-14

作者翁伟斌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随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民办学校特色建设逐渐得以重视,并成为民办学校自主发展的一种新方向。民办学校特色建设是其基于自身定位和发展目标,在了解教育市场需要和教育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集中学校资源,为社会提供选择性教育资源的实践探索过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将民办教育定位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这既是对我国民办教育发展历程的高度肯定,也赋予了民办学校重大的历史使命。民办学校特色建设是提升学校竞争力和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学校办学思路与风貌的独特呈现,同时也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优势所在。

一、特色建设是民办学校转型发展的需要

“学校特色”概念的学术研究发端于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该《纲要》中首次将学校发展与学校特色联系起来,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更深化了学校的特色发展,提出“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由此看出,国家高度重视学校特色发展。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一个由“重要补充”到“重要组成部分”,再向“重要增长点”和“重要力量”迈进的过程。我国民办教育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已逐渐获得社会的认可,开始从满足老百姓“有学上”需要的补充性教育资源,向满足他们“上好学”的选择性资源转变。这是我国民办教育结构性的转型升级过程,意味着我国民办学校即将进入一个特色创建的新时期。

(一)学校特色建设是个性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

纵观当下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千校一面,学校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在学校发展观上,各个学校强调的是狠抓教学成绩,比拼的大都是升学率、中考上线率和高考上线率。客观说,这些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办学,严重扭曲了学校教育的本质,违背了人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均衡发展的本质要求,实际上是在进行着“人的异化”,是非人的教育。要改变人的异化,将人的教育回归到促进人的心智发展、健康发展的本源上来,必须改变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同质化办学状态。学校建设要改变同质化现象,进行个性化办学的特色建设是重要的途径。学校和人一样,千差万别。每所学校所处环境不同,其发展历史有长有短,办学的宗旨也千差万别。如果不考虑各自不同的情况来办学,学校就不会有生机。只有学校办出特色,才能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人才。从本质上说,特色建设就是寻找适合孩子发展的教育。

(二)教育需求多元化要求进行民办学校特色建设

不同时期人们对教育的量和质的要求是不同的。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人们对民办教育需求的总体趋势由单一向多元发展,从量的需要向质的要求转变。民办学校兴起之初,满足的是老百姓对教育的“过度需求”——公办学校难以提供老百姓所需要的足额学位。在这一时期,老百姓对民办教育的需求非常简单,即只要满足其对教育的最低需求——有机会上学,能获得相关的学历证书。如果进不去公办学校,老百姓只能选择民办学校,这是一种无奈的被动选择。

民办学校特色建设发展思路探析民办学校特色建设发展思路探析随着我国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数量和规模的扩张,老百姓有学上的需求逐步得到满足,但同时,对教育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增加。人们不仅需要好的学校环境和硬件设施,而且要求学校能开设适应学生兴趣爱好的课程,拥有优质的师资和多元有效的升学通道。这一时期,老百姓对教育的需求不断提高并开始分化。他们开始从民办学校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理智的教育消费者,对民办教育的需求从单一的应试取向开始向素质、愉快等多元取向转变,表现为一种“差异需求”。民办学校的学生家庭背景差异较大,家长层次参差不齐,如果民办学校特色定位不准,得不到家长和学生的认可,将会给学校带来一系列不良的影响,将影响民办学校的招生、教师的待遇以及学校的财务运营等。教育需求多元化是我国社会发展走向成熟的表现。可以说,民办教育进入到选择性教育阶段。

(三)教育供给的差异化推动学校特色建设

民办学校自诞生以来经历了一个自身调整和向市场适应的过程。最初的民办学校创办者无需太多的过程性成本,如良好的办学条件、优秀的师资和多元的课程等,只需一些基本的结果性条件,如能颁发各级文凭、让学生顺利参加升学考试等。这个时期民办学校供给的主要是学额,其教育质量和办学条件都明显低于公办学校,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之间不存在竞争,两极分化严重,公办学校代表权威性教育资源,民办学校只不过是补充性资源。整个教育资源体系结构呈不均衡状态,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二元分化现象明显。

随着老百姓教育需求的变化,民办学校开始主动调整自己的资源供给方式。一是从量性供给向质性供给转变,也就是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二是从低端供给向高端供给转变,力争从原来的补充性资源向优质特色资源转变。三是从单一性资源向多元性资源转变,满足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多元需要。目前这一资源调整和转型过程还在进行中,民办学校的发展已开始呈现出差异化的特征。而正是这种差异化的资源供给方式,使民办学校开始逐渐走出与公办学校同质化发展的道路,与公办学校展开了错位竞争,民办学校的体制、机制优势有所显现,在部分学段、部分区域开始成为权威性资源,成为我国教育资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国民办教育走向成熟的重要表现。

从以上论述可见,我国民办教育需要通过特色建设来赋予民办学校新的内涵和品质。如果民办学校提供的教育产品没有质量和特色,则没有人去选择它、购买它。可以说,民办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就是特色建设。

二、民办学校特色建设的发展思路

民办学校特色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积淀和酝酿。民办学校是特色创建的主体,特色发展是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其能否成功转型的关键所在,因此,民办学校应挖潜革新,主动作为。而政府作为民办学校的管理主体,也应通过简政放权、政策激励等方式进一步激发民办学校的主体创造性,使其真正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重要力量。

与公办学校不同,“民办学校虽从事的是社会公益事业,但不属于政府公共产品,而属于市场范畴,是以其服务质量和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其发展和回报率,必须同时遵循教育规律与市场规律”。这是由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体制不同所决定的,公办学校使用的是公共财政投入,它以提供公平均等、普惠性的公共教育为主;民办学校获取的资源则主要来自于市场,即学生家庭的购买服务,它需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以提供丰富多元、选择性教育为主。因此,民办学校要对区域内的教育对象、经济水平和教育资源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形成富有个性的发展路径。在民办学校特色建设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要引导各民办学校从学校历史、办学理念、师资队伍等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切的特色项目,使每所学校都能找到符合自身条件的发展空间和优势项目,这样既可避免民办学校为竞争生源而引发恶性竞争,又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

(一)加强校本课程体系建设,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

校本化是目光向内、基于学校本身开展特色建设的模式。特色最终必须回归到学校自身,必须基于学校已有的基础、文化的积淀和学生的成长需要,而校本发展的核心是校本课程建设。因此,民办学校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在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大胆创新,贡献自己的智慧。同时,民办学校要充分激发师生的主体性和创造力,“学校的办学特色在某种意义上是个人或群体的性格”。这里的主体包括校长、师生以及家长和社区等利益相关者。学校的特色实质上就是人的特色,民办学校应从个人和群体的成长角度来激励人和促进人,最后形成一个聚焦学校培养目标、合力同心、一起成长的共同体。

在校本化课程体系建设中,民办学校可以通过建设生动活泼、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一是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改造。积极开展对音、体、美、通用技术课程的技能化和校本化改造实施,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加活动与实践的内容,让课程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程实效。例如,音乐课、美术课可以采取通用知识与主题技能活动相结合的授课方式,让学生掌握一定技能;开展课程结业评价时,音乐课可以采用相关的小演出、小活动等形式,美术课可以采用美术小作品展示等形式。二是开发、开设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满足学生不同的个性需求。贯彻“在参与中体验,在关爱中成长”的理念,学校积极开设体验类、实践类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体验和实践。三是组建丰富多样的学生社团,对社团活动进行课程化变革。四是推行多元、公正的教学评价体系。另外,民办学校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应聚焦一些深层次的内涵性问题。例如,如何落实素质教育、如何通过教学的低负高效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如何尊重学生的差异等问题,民办学校可以选择其中的某些问题作为特色建设的切入点,进行深入持续的探索,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并为民办教育的转型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走科研兴校道路

以教育科研为抓手来引领学校发展是当前民办学校特色建设的突破口。科研兴校过程实质是学校不断形成和完善办学特色的过程,是民办学校探索解决实际办学中遇到的问题的过程。它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结合自己的工作开展科研活动,参与课题研究,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科学方法,从而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科研兴校在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有着及其重要的价值。这不仅是理念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提倡教师从事教育科研以实现科研兴校,应成为当下民办学校特色办学的重要方向。

一是开展核心课题研究。目前中小学科研兴校的实施方式主要是学校教师参与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教育叙事等科研方式撰写教育科研论文。这种方式存在的弊端是:整所学校研究课题多,但教师自行其是、随意而为,研究的内容较为分散,学校没有对教育科研形成整体的规划和组织,也未对教师个体的教育科研进行实质性的指导。如果民办学校对教育科研缺乏整体的统筹,未确立学校整体的核心课题,不能把每位教师的研究内容和结果进行整合、提炼及推广,则难以凸显学校的特色。当前,民办学校教师的科研意识相对淡薄,而且缺乏教育科研指导。因此,在民办学校特色建设过程中,应借助全校教师之力,围绕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确立一个总体研究方向和核心研究课题,选题时应注意选择与学生发展相关的问题,包括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发展问题等,并能不断地生成新的课题,最终形成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特色。

二是建立校本教研机制,让教师在专业方面获得成长机会。学校特色建设需要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学校通过各种途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反过来可以更好地推动学校特色建设。在校本研究过程中,鼓励教师根据任教的学科,选择适合的教育理论,基于亲身的教育实践,提炼自身的经验和体会并进行学术交流。因此,作为校方要授予教师教学方面更多的自主权,促进教师积极更新专业教学理念,摒弃教学中的经验主义行为,鼓励教师自主研究新课程,采用更多灵活的教学方式,以更加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例如,引导教师开展专业阅读、进行“微课题”研究、建立教科研博客等。民办学校应以学校特色创建为主题,邀请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与本校教师组成相关课题组,开展行动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特色发展中的问题。同时,也让教师享受到研究的乐趣,并为他们评定职称创造条件。对一些理论与实践都取得成就的教师,学校应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让他们向专家型教师方向发展。

三是建立优进劣退、持续长效的教师发展机制。特色建设的实施主体是教师,但目前民办学校特色建设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师资队伍不稳定,特别是一些优秀教师流失较为严重。教师是实现学校特色建设的保证。上海民办教育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63.8%的学校自身教师队伍素质不能适应学校的特色项目建设。根据《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施意见》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等文件精神,许多民办学校把体育、科技、艺术或外语确定为学校的特色,但建设这些项目需要专业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加上办学经费、人事政策等因素制约,许多民办学校不能按照规划培养和引进相应的师资队伍,导致学校特色建设的水平难以提高。究其原因有多方面。首先,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教师的身份差异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首要原因,“民办学校教师按企业职工标准参保,需要缴纳的保金多,但在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将比相同资历的公办教师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少50%以上”。这是一种政策性的不公平,其责任主体在政府。其次,近年来,国家对公办学校的投入加大,公办教师待遇提升很快,公办教师和民办教师的收入差距拉大,直接导致民办教师向公办学校单向流动,而且这种流动以优质师资为主,这对民办学校特色建设的影响非常大。优质师资的流失,将导致特色课程建设无法实施。再次,民办学校自身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忽视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福利待遇没有正常的保障等,从而导致教师非正常流失较为严重。

因此,民办学校可根据教师来校工作的年限、业绩水平和贡献程度,设计一套递进式的激励机制,工作时间越长、业绩越高、贡献越大的教师年度收入水平按一定比例递增。相反,随着时间的推延,工作业绩和贡献水平有所下降的教师,则应按一定的比例降低其年度收入的水平。这样才能促使学校的教师队伍不断优化,而不努力上进的教师,则逐渐被淘汰。

(三)教育主管部门要完善政策保障,推动民办学校特色建设

民办学校特色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其最需要的是政府将其松绑,营造一个公平、宽松、自由的环境来创建特色,激活其体制机制优势,使其成为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动力。但目前的政策环境不太理想,除上述的教师政策不公平之外,民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仍然没有很好地落实。譬如,民办学校在特色课程设置、实施、评估等方面,自主权仍有待提高。另外,目前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对民办学校年度检查评估,只是对民办学校进行常规“体检”式的检查,检查标准过于笼统,没有给学校特色创建应有的重视。例如,在《湖南省民办学校年度办学情况检查细则(试行)》中,办学特色没有独立进入指标体系,而是只在指标体系的附加部分——“奖励与处罚”中规定:教育投入加大,办学特色鲜明,科研成果显著,社会反响好,适当加分。这样就难以激发民办学校特色创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为了更好推进民办学校特色建设,教育主管部门须认真研究制订推行特色学校建设的配套政策措施。近年来,教育部已开始逐步清理并纠正对民办教育的各类歧视政策。因此,政府首先应纠正对民办学校教师的一些歧视性政策,让他们拥有与公办教师同等的身份和待遇,解决他们在职称评定、培训学习和福利待遇等方面的不平等,尽快实施公办教师和民办教师在退休和养老保险上的并轨,让他们感受到在民办学校工作有专业发展的空间和职业的幸福,促进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从根本上解决困扰民办学校特色建设的瓶颈问题。其次,在学校特色建设中,政府管理部门要赋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权。民办学校是随市场需要的发展而出现的,就应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宜对民办学校的业务实施过多的行政干预,而应鼓励民办学校教育创新,把个性化发展和特色发展结合起来。可以把民办学校特色建设作为教育改革的“实验田”:下放权力使学校在一定范围内能按照自己的办学理念合理运作;推动学校尝试和自行研究开发课程;允许学校灵活地选聘教师,并制订合理的标准,决定教师的工资和绩效待遇。特别是在课程建设方面,要鼓励民办学校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体系、先进的教学方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先进课程体系,满足广大家长和学生差异化和多元化的发展需要。再次,政府应建立一套民办学校特色建设的评估机制。当前,对民办学校特色建设的评估一般以政府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为主导。一所学校在特色建设上取得成功,不是单靠其自身完成的,不同主体由于各自的目的和利益需要会有不同的价值取舍。因此,政府应鼓励多层次主体参与到民办学校特色建设评估中,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来共同完成。但在民办学校特色建设评估中,必须坚持促进全校学生个性发展这一最基本的本体价值取向。

通过以评促建的方式,发现与检查学校特色建设中的不足,总结特色建设中的成功经验,提出有效的修正措施,使学校特色建设沿着健康、可持续的道路前进。衡量一所学校是否有特色,特色是否有生命力,最终体现在所培养的学生身上。因此,首先需要将引领学生全面和个性发展作为其建设与评估的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学校在特色建设的过程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学校特色建设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充分挖掘本校潜在的优势和文化积淀,其目的也是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学校特色建设的本体价值所追求的目标方向。政府可根据民办学校的特色建设质量、教师发展水平、学生和家长的好评度等指标来评估一所学校的特色建设水平,并根据评估结果给予专项资金扶持,引导所在区域的一批民办学校做强做优。这样既可以使有限的投入用在刀刃上,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也可以促使民办学校在自己的特色发展上更加下功夫、出成果。

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2015年第十二期,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