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9、《浮生六记》太极之迷

 太极刀 2017-11-14


《浮生六记.卷六》云:
“养生宜常 晨入园林,种蔬芟草,灌花莳药;归来吟古诗,临古帖,抚古琴。睡不在多,以神凝梦甜为佳。菜根粗饭,胜于珍馔。知已聚谈,小饮无醉。勤练太极,寒署不侵。长此以往,乃祛病之方。”
《浮生六记·卷六》又云:
“太极拳非他种拳术可及,太极二字已完全包括此种拳术之意义。太极乃一圆圈,太极拳即由无数圆圈联贯而成之一种拳术,无论一举手,一投足,皆不能离此圆圈,离此圆圈,便违太极拳之原理。四肢百骸不动则已,动皆不能离此圆圈,处处成圆,随虚随实。练习以前,先须存神纳气,静坐数刻,并非道家之守窍也,只须屏绝思虑,务使万缘俱静。以缓慢为原则,以毫不使力为要义,自首至尾,联绵不断。”
经笑我兄提醒,二水居士翻阅了有关沈复和其《浮生六记》的相关资料。
沈复,号三白,元和(今苏州)人。生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卒年无考,据顾翰《寿沈三白布衣七十》一诗判断,他至少活了70岁.道光十二年(1832)尚在世。
顾翰,嘉庆十五年举人,曾任安徽含山、泾县等地知县,晚年曾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沈三白曾受聘于顾为幕府。
从他的《养生》一文看来,确实练过太极拳,师从无考。而1832年前,近代的太极拳尚未在江南传播。其描述的太极拳与当时的陈家沟拳术也不尽相同。
近代各家太极拳主要代表人物生卒:
陈长兴 1771一1853 陈家拳。始将拳传外姓人。
杨禄禅 1799--1874 创杨式太极拳。尚未称“太极拳”,而叫“绵拳 ”
陈清平 1795--1868 赵堡太极拳名家,传武禹襄。
武禹襄 1812--1880 创武式太极拳。公开称“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传自杨式、孙式太极拳传自武式。
从这些资料看来,沈复在1763--1832间,已经开始练太极拳,并公开称“太极拳”了。三白先生堪称近代南方太极拳第一人。
有《养生记逍》和《中山记历》为后人所补一说。
清道光年间,杨引传在苏州冷摊上获得《浮生六记》手稿,其时后两记已缺。
光绪三年(1877)杨引传以王韬之介将此手稿交上海申报馆以活字版排印,距成书已70年。而此时,该书已有多种版本。
可见,即便是“后人所补”,该“后人”也在光绪三年(1877)之前的了。
有考证,《中山记历》一卷系抄袭李鼎元的《使琉球记》,李鼎元是嘉庆五年(1800)册封琉球国王的副使,去琉球的时间比沈复早8年。
看来是以“前人”补“后人”之缺了。
《养生记道》改为《养生记逍》,据郑逸梅称,其内容系剽窃张英《聪训斋语》和曾国藩《求阙斋日记类抄》等书。二水一时找不到该两书,不敢判定该两书中是否有相关的“太极拳”内容。倘若有,则更有考证价值了。
总之,沈复的《浮生六记》以及是否补缺等等,都给原本纷繁复杂的太极拳史界设置了一个迷。为原本神奇的太极拳又添加了神秘色彩。这也是太极拳的魅力所在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