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茶道」茶历史第四讲

 秦岭之尖 2017-11-14




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


唐代《封氏闻见记》就有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这也证明了最早最完善的茶道流程就是唐代陆羽所创的煎茶茶道。


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了,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廷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



宋徽宗就是一位茶饮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泡茶,其实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得来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方茶叶、倒水。但在茶道中,那一套仪式就得十分讲究了。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

 

古人品茶讲究六境:择茶、选水、侯火、配具、环境和品饮者的修养,其一招一式有极严格的要求和相应的规范。



宋代品茶有一条法则,叫做“三点”: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景色宜人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

 

明代品茶要求更为严格细致,有“十三宜”和“七禁忌”。

 

“十三宜”是:一无事,二佳客,三独坐,四吟诗,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赏鉴,十三文僮。“七禁忌”是:一不如法,烹点不得法;二恶具,茶具不清洁;三主客不韵,主人,客人举止粗俗;四冠裳苛礼,过于拘束礼仪;五荤肴杂陈,茶贵清,一案荤腥,不能辨味;六忙,没有品茶的工夫;七壁间案头多恶趣,环境布置俗不可耐。

 

因此,品茶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的说法。



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

和中华的文化内涵礼相结合形成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