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士林讲座 | 第六期 将亡国进行到底(下)

 乐道子真 2017-11-14

引子


 

  悲惨时代

  战国策



第六期 将亡国进行到底(下)


3. 邯郸保卫战


但是尽管长平之战重创赵军主力,秦军也伤亡惨重。如果赵国汲取教训,也不是没有翻盘的可能。这在不久后的邯郸保卫战充分体现出来。


尽管秦军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但秦王开始并不打算乘胜进军,攻取赵国首都邯郸,灭掉赵国。为什么?三个原因:


第一,  尽管仗打赢了,秦军士卒也死伤过半,士气低落,粮草消耗巨大,战线太长,后勤供应困难。


第二,  占领区民心背离,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叛乱。


第三,  国际上韩魏楚又蠢蠢欲动,使秦国侧翼时刻面临威胁。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白起本来想乘胜追击,直捣邯郸,但是秦国当时的丞相范雎嫉妒白起,在后方掣肘,导致秦王决定撤兵。这个说法留待讲秦国时再仔细交待。


总之,长平战后,秦国没有乘胜进军,扩大战果,而是接受了赵国的割地求和。不料,赵孝成王后来觉得割地太多,拒绝履约。秦昭襄王大怒,调集全国军队攻赵,邯郸之战爆发。


赵国军事外交双管齐下。军事方面,重新启用廉颇为前敌总指挥,积极备战。面对敌强我弱的局面,廉颇还是采取坚壁清野的固守战略,放弃野战,集中军力保卫邯郸。由于精锐部队在长平之战损失殆尽,新征集的三四十万士兵主要是40岁左右的老人,古代40岁就是老人了,还有13岁至18岁的少年,青壮年只有十万左右。但是长平大屠杀激起了赵国军民的深仇大恨,他们同仇敌忾,誓死保卫邯郸。外交方面,则由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出面积极争取魏国和楚国的援助。

公元前259年10月,秦国五十万大军,分兵三路,左路军10万攻占赵国的太原;右路军10万增兵南阳,阻击魏楚联军;中路军约三十万人,由秦军主帅王陵率领直扑邯郸。第二年十月,秦军包围邯郸,旋即攻城。秦军弓弩手将数十万支箭射向邯郸城上,掩护步兵攻城。步兵分两队,一队扛云梯强登邯郸城墙,一队推冲车撞击城门,三军不分昼夜轮番进攻。但是一个月下来,秦军仅高级校官就战死五名,士兵伤亡近两万人,邯郸城却岿然不动。


邯郸前线战况飞报秦王,秦王十分生气,一面书信督促王陵,一面组织援军。收到书信的王陵于十二月间,在寒风中向邯郸发起第二次大规模进攻,但疲惫不堪的秦军战斗力低下,只是在邯郸城外留下一片片尸体。


此时,邯郸城内的情况也很不妙,天寒地冻,军队不断减员,但国恨家仇燃烧在胸的赵军士兵依旧士气高昂。邯郸保卫战的主帅平原君赵胜毁家纾难,将自家的粮食衣物全部献出,分发给百姓,甚至将妻妾等家属全部调上城楼抢救伤员。前敌总指挥、大将军廉颇带甲上城亲自督战。由于赵军多半老的老,小的小,廉颇就命令老小弱者立在城头站岗,强者于城内休养,战斗开始再轮换,同时组织精锐的敢死队不时出城袭击秦军。敢死队往往有去无回,但秦军也伤亡惨重。

转年正月,秦国将军王龁率领十万援军到达邯郸。王陵向邯郸发动第三次,也是邯郸战役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进攻。


此时邯郸被围已经将近四个月,城内兵员损耗极大,粮食供给出现危机,但在廉颇的率领下赵军依然士气高昂。第三次攻防战打了一个多月,赵军拼死抵御秦军进攻取得胜利,秦军伤亡惨重。秦王命王龁代替王陵。其后王龁率军连续攻打邯郸近五个月,还是没有攻下。十月,秦王又命郑安平率军五万支援王龁。这时邯郸城粮草断绝,处于最危急的时刻,但仍奋勇抵抗。


幸运的是,平原君赵胜的外交努力取得成果,十二月初,八万魏军十万楚军赶到邯郸外围。魏国公子信陵君指挥魏楚联军,对秦军发动了强大攻势,魏军从西面进攻,楚军从东面进攻,赵军从内部呼应,秦军三面受敌,全线崩溃。王龁率领秦军主力向西急退数百里。郑安平部约两万人,被赵军包围,粮草断绝,突围无望,全军投降。三国联军乘胜进攻,秦军大败,被迫撤至河西。联军乘势收复河东失地六百里,声威大震。


悲壮的邯郸保卫战,历经两年两个月,击退秦军三次大规模猛烈进攻和无数次短促突击,最后在魏国楚国韩国军队的援助下,获得胜利。邯郸保卫战,就其持续时间、艰苦卓绝、惨烈牺牲的程度,可以和现代战争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长沙保卫战相提并论。


经历长平战役和邯郸保卫战,赵国实力严重削弱,历经赵武灵王和赵惠文王父子两代迅速崛起的赵国,又被昏聩糊涂、刚愎自用的赵孝成王迅速拉向没落之途。赵国再也无力独自同秦国争霸天下,邯郸保卫战的胜利其实是赵军魏军楚军还有后来参加的韩国军队合纵抗秦的胜利。


秦国在邯郸战役中损失三十万人,暂时也无力对抗合纵抗秦的关东各国。只好改变横扫六国的战略,转而采取连横政策,也就是外交军事双管齐下,拉拢关东六国中的某些国家对付其他国家。战国正式进入了纵横时代,也就是合纵和连横对抗的时代。苏秦为代表的合纵派和张仪为代表的连横派展开了波诡云谲的较量。


4. 英雄末路


从前面的介绍我们知道,长平、邯郸两大战役,老将廉颇是关键人物,他的作用可以说举足轻重。长平之战撤掉他,就酿成全军覆没惨遭屠戮,邯郸之战重新起用他,邯郸就历经秦军两年多疯狂攻击而岿然不动。邯郸战后,赵国虚弱,邻国就想占赵国便宜。其中最典型的是燕国。居然趁人之危,出兵侵略赵国,但赵国有廉颇,打的燕国落花流水,首都都差点被廉颇攻占。但是赵王的昏庸,又一次辜负了廉颇,又一次断送了赵国的生机。


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逝世,太子赵偃继位,就是赵悼襄王。这位新王不知道是脑袋进水了还是怎么了,有了权比他老爸还任性,居然没来由地撤掉德高望重、战功赫赫的廉颇,换上一位叫乐乘的将军。廉颇不服,一气之下打跑了来交接的乐乘,自己也跑到魏国去了。


廉颇是位战神级军事家。又是极有个性的热血男儿。他公然违抗君命,一是因为悼襄王欺人太甚,老将军实在忍无可忍;二则表明了战国时代君臣关系的相对性。春秋战国时代,君臣关系是相对的。孔子讲君君臣臣,要求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言外之意,就是君要不象个君,臣就可以不象个臣。孟子说得更激烈,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国君如果将臣下当作狗马一样,那么臣下就可以把国君当作路人。国君如果把臣下当作泥土草芥一样轻贱,臣下就可以把国君当作仇敌。因此他主张合则留,不合则去。不像后来,三纲五常,君为臣纲,君权绝对。君王圣明,臣罪当诛。只有臣错,没有君错。你看《垂帘听政》的电影,肃顺要被砍头了,刽子手还命令他“跪下谢恩”。


廉颇的抗命可以说是爱国不忠君。他抗的是国君的错误命令,但是对赵国还是非常有感情。不像后来的岳飞,忠君爱国就是一件事,忠君就是爱国,爱国必须忠君。因此宁肯功亏一篑也要回朝廷接受处理,最后惨遭杀害。廉颇和岳飞对君命的不同反应,体现了时代的巨大变化。


廉颇先是在魏国政治避难,后来又到楚国政治避难,但是心里总是怀念故国,年事已高,还是希望能有机会为祖国服务。在魏国时,一次赵王曾经想重新启用他,派使臣去了解一下廉颇的身体情况,能否带兵打仗。廉颇在使臣面前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然后披挂上马,显示自己宝刀未老。不料这个使臣来魏国前接受了赵国奸相郭开的贿赂,回到赵国依照郭开的意思造谣糟蹋廉颇,这个使臣也够损的,他不直接造谣说廉颇衰老不堪,而是假惺惺地说廉颇身体好像还可以,但一顿饭工夫去了三次厕所。赵王一听老得直拉肚子怎能带兵打仗?就放弃了重新起用廉颇的念头。廉颇失去了为赵国服务的最后一次机会,最后在楚国郁郁而终,临死还念叨着报效赵国。可叹廉颇,一生为赵国服务,南征北战,冲锋陷阵,先后击败秦国、齐国、魏国、燕国,立下不世之功,却被昏君压制,奸贼陷害,最后客死他乡。后来南宋词人辛弃疾写词为廉颇鸣不平:“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公元前236年,赵悼襄王逝世,太子赵迁继位,就是赵幽缪王。幽缪王也和他老爸一样昏聩糊涂,甚至比他老爸还任性。


赵幽缪王执政第三年,秦军又大举来犯,秦将桓齮率军东出上党,越太行山,深入赵国后方,严重威胁邯郸。幸亏赵国又出来一位和廉颇一样能战善战的李牧,大败秦军,拯救赵国于危难。李牧率领赵军在宜安附近,也就是今天河北藁城市西南和秦军对峙。他认为秦军乘胜进军,士气高昂,应避其锋芒。于是仍采取廉颇善用的坚壁清野,筑垒固守,待敌疲惫,乘机反攻的战术。桓齮见李牧拷贝廉颇的战术,就想方设法诱使赵军出战,他率秦军主力攻击赵国战略要地肥下,也就是今天的河北晋州,以为李牧会率军援救,想在赵军出动时聚而歼之。但李牧识破桓齮诱敌之计,釜底抽薪,乘秦军主力出动,秦军大营空虚,突然袭击并占领了秦军大营,俘获全部留守的秦军和辎重。李牧料定桓齮必然回救大营,于是部署一部分兵力正面阻击敌人,主力则配置于两翼。当正面赵军与撤回秦军交锋时,李牧立即指挥两翼赵军实施钳形攻势。一番激战,10万秦军全军覆没。仅剩桓齮率少量亲兵冲出重围,畏罪逃奔燕国。


李牧发挥军事天才,肥下之战大获全胜,狠狠地打击了秦军的气焰,战后被封为武安君。


赵国晚期,李牧可以说是支撑赵国大厦不倒的顶梁柱,有李牧在,秦国就对赵国没办法。

    

《战国策》第263章,也就是赵策最后一章记载,公元前229年,秦国名将王翦率军卷土重来,攻打赵国。面对李牧这个劲敌,秦国又故技重施,用反间计离间赵王和李牧的关系。反间计的主角,就是那个陷害过廉颇的郭开。幽缪王登基后,仍信任和重用这个奸贼。他接受王翦的重金贿赂,伪造李牧和秦国私通的书信,向幽缪王诽谤李牧接受了秦国的贿赂,将要叛赵降秦。幽缪王也不调查调查,勃然大怒,竟然杀害了李牧。李牧死后三个月,王翦率军攻破邯郸,俘虏赵王,赵国灭亡。赵幽缪王有个兄弟叫赵嘉,邯郸破城时逃到北边的代地,号称代王,又苟延残喘几年,那已是赵国的流风余韵,到了公元前222年,也彻底被消灭了。


唐代诗人周昙感慨:


秦袭邯郸岁月深,何人沾赠郭开金。

廉颇还国李牧在,安得赵王为尔擒。


     汉代政治家冯唐曾说:“天下之将,独有廉颇李牧耳。”


战国四大名将 ,廉颇李牧白起王翦。两位是赵将,两位是秦将。赵秦可谓旗鼓相当。但是赵国的君王从赵孝成王到赵悼襄王再到赵幽缪王,一代比一代昏聩糊涂,一代比一代任性。信任国之奸贼,杀害国之栋梁李牧,自毁长城,莫甚于此,赵国的灭亡,岂非必然?


郭开作恶时有一个细节耐人寻味。当年他陷害廉颇时,秦国间谍王敖曾经问他:“你是赵国人,难道不怕赵国灭亡吗?”


郭开居然回答:“赵国的存亡是国家的事,和我无关;廉颇是我个人的仇敌,此仇必报。”为泄私愤,可以置国家安危于不顾,这就是郭开这类奸贼的逻辑。可恨末代赵王,还专门宠信这些奸佞小人,残害忠良。


历朝历代,昏君加奸臣等于政治腐败;碰到乱世,昏君加奸臣就是亡国组合。


赵国的大起大落,走向灭亡,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案例。


可叹廉颇、李牧这些英雄汉,生逢乱世,功高盖世,未逢明主,赍志而没。


记得那条小路,依稀廉颇去处。苍莽深处是归途,总是英雄末路。


下期预告

第七期  小国的生存之道(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