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士林讲座 | 第九期 齐宣王从善如流(上)

 乐道子真 2017-11-14

引子


 

  悲惨时代

 战国策



第九期  齐宣王从善如流(上)


一、好德如好色


齐宣王刚刚执政时,和他老爸齐威王犯同一个毛病,流连于声色犬马,日日艳舞,夜夜欢歌,不理朝政。但是,齐宣王也和他老爸一样,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就是从善如流。就在他沉溺于醇酒美人的时候,一个其貌不扬的女性唤醒了他。


这位女性,叫钟无艳,又叫钟无盐。据说这位钟无艳是古代四大丑女之一,生得驼背耸肩,嘴歪眼斜,鼻孔朝天,面色漆黑,头发稀疏,一位女性,又粗又肥的脖子居然突出一个大大的喉结。颜值为零,确实无颜。因此四十岁了,还是嫁不出去。但是钟无艳尽管奇丑无比,论德行,却是一位令人敬仰的奇女子,天下无双。她自己也自信得很,别看我长得丑,我却要当王后。就在齐宣王醉生梦死、花天酒地的时候,她来面见齐宣王,自荐枕席,说要嫁给宣王。


宣王见了大吃一惊,这么丑陋,还要嫁给我,疯子吧?凭什么呀!


钟无艳也不说话,举起手来拍拍膝盖,又举起手来拍拍膝盖,这个动作反复了好几次。


宣王看了,这干嘛呀,玩儿什么行为艺术呀?


没想到这个女人一边拍一边喊了起来:“完了!完了!齐国危险了!”


宣王听了十分生气:“你胡说什么?找死呢!你给我说明白,齐国有什么危险?说不明白我就杀了你。”


钟无艳说话了——如今的齐国,有四大危险。国际上,西面有秦国虎视眈眈,南面有楚国蠢蠢欲动。这两个强国亡我之心不死。国内呢,大王您天天泡在女人堆里,四十的人了,至今不确定太子,一旦您驾崩了,必然发生内乱。内忧外患,这是第一个危险。兴建五层楼台,高耸入云,上面披金戴银,绫罗绸缎,搞得千千万万的百姓为此疲惫不堪,劳民伤财,怨声载道。玩物丧志,这是第二个危险。贤能的人隐居山林,耿介之士不得发表批评意见,势利小人围绕左右,阿谀谄媚之徒马屁连连。这是第三个危险。花天酒地,醉生梦死,声色犬马,夜以继日,内政一塌糊涂,外交毫无建树。这是第四个危险。发生这四种危险,齐国难道不要亡国吗?


宣王听了吓出一身冷汗,受到强烈震撼,没错呀,钟无艳说的都是事实呀!怎么从来没有人和我讲讲这些道理?这样下去真的要亡国。于是宣王下决心痛改前非,针对钟无艳提出的四大危险采取改革措施:


第一,整顿吏治,惩罚阿谀谄媚的奸佞之徒,重用敢于直言相谏的耿介之士,第二,加强国防,招兵买马,提高军事实力,并且选择吉日立了太子;第三,拆掉楼台,停止大兴土木,扫除奢靡之风;第四,解散歌舞团,杜绝声色犬马,改变穷奢极欲的生活方式,倡导简朴之风。内政外交经历一番革故鼎新,齐国的政治走上了健康轨道,很快又重振雄风,成为战国群雄中的佼佼者。


宣王经钟无艳一番刺激,刷新了政治,心想无颜姑娘尽管其貌不扬,却有胆有识,真是一般人难以企及。有这样一位贤内助,对自己对国家都是幸事。于是散尽后宫三千佳丽,立无艳为皇后。重德轻色,传为美谈。


民间还流行一个说法,就是“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夏迎春是宣王宠爱的一个妃子,和钟无艳正好相反,是个能歌善舞的大美女,但头脑简单,胸无点墨。这个说法的意思是宣王有了国家大事,都找钟无艳商量,没事了,就跑到夏迎春的房里去。


这个故事却为宣王塑造了另一个形象。重德也重色,该重德时重德,该重色时重色。尽管这个形象不如重德轻色高大,但是也许更符合人之常情,特别是更符合帝王的性情。有人说“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的故事是无稽之谈。其实,即便这个故事是真的,对宣王形象也没什么损害。不妨想想,历史上有多少帝王,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爱江山更爱美人,因美人断送江山的不计其数。人说狐媚偏能惑主,女人是祸水,但是,这些说法却是中国男人最没有出息的说法。你皇帝三宫六院,纵情声色,国破家亡了,还往女人身上赖?谁选了那么多妃子,难道不是你皇帝自己吗?谁沉溺女色不能自拔,难道不是你皇帝自己吗?像齐宣王这样对一位丑女的痛切陈词欣然接受、幡然悔悟、痛改前非、从善如流的能有几位?特别是立一位颜值为零的丑女为王后,这又需要多大勇气?需要克服怎样的虚荣心?宣王重德轻色固然高尚,他如果重德也重色,爱江山也爱美人,也算难能可贵了。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宣王应该算好德如好色了。


齐宣王和钟无艳的佳话,还为中国的成语宝库贡献了两个成语:丑胜无盐和自荐枕席。


接受钟无艳的批评,改革政治,是齐宣王从善如流的第一个案例。虚心向大儒孟子请教,是齐宣王从善如流的第二个案例。


二、君子远庖厨


前面说过,孟子开篇就是和梁惠王,也就是魏惠王的对话,实际上,在梁惠王这一篇中,孟子和齐宣王的对话最多,是一个长篇谈话。那么,孟子和齐宣王都谈了什么?


孟子对齐宣王做了个精彩的心理分析。


见了宣王,孟子开门见山,宣传儒家的政治理想:保民而王。爱护百姓才能成王。


宣王问:我这样的人能够保民吗?


可以呀!


怎么知道我可以呢?


我听您的近臣胡齕说过一件事,有一天,您坐在堂上,有人牵牛从堂下过,您看了就问,牵牛干嘛去?


回答说:“要宰了它祭钟。”


您立刻说:“放掉它吧?我实在不忍心看它恐惧得直哆嗦。”


回答说:“那么就停止祭钟吗?”


您说:“怎么可以停止呢?用一只羊来替换吧。”


孟子问宣王:“请问有这样的事吗?”


宣王回答:“有啊!”


孟子说:“您有这种心地就完全可以为王了。百姓都以为您是吝惜那头牛,我知道您是不忍心啊!“


宣王忙说:“是呀是呀!确实有百姓这样说。齐国虽然狭小,我还不至于舍不得一头牛吧!我实在是不忍看到那头牛恐惧的样子,觉得它没有罪却被宰杀,所以就用羊换下来了。”


孟子说:“您也不必责怪百姓以为您吝啬。您毕竟是用小的替换大的。他们怎么能知道您的心理?如果是同情牛无罪而被宰杀,那羊又有什么罪呢?牛和羊又有什么分别呢?”


宣王道:“这真把我搞糊涂了。我确实并不是舍不得一头牛才用羊来替换。但是百姓的想法也不能说没有道理啊!”


孟子说:“这没什么妨碍啊!您这就是仁者的心地呀!您看到了牛而没有看到羊啊!君子对于禽兽,看见它们活着就不忍心看见它们死,听见它们鸣叫的声音就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都离厨房远远的。”


原话是“君子远庖厨”(《孟子·梁惠王上》)


君子远庖厨的出处,就在这里。


宣王问孟子:您说我有这种心地就可以成王,道理何在呢?


孟子向他指出,只要您将对牛的这番同情心推广开来及于百姓,对老百姓也充满同情心,那么就可以成王了。


孟子说君子远庖厨,这话厨师听了肯定不高兴。按你这说法,我们做饭的都是小人了?你们不吃我们能做吗?这不太虚伪了吗?


君子远庖厨不是虚伪,而是一种油然而生的同情心,循着这个逻辑,孟子理直气壮地批评宣王:


现在,您的恩惠能够加到禽兽头上,但是百姓却得不到您的恩惠。这是何道理?


上面这段对话,是孟子借宣王自己的感受对他进行心理分析,根据君子远庖厨的同情心来谈儒家的理想政治:从仁心到仁政,保民而王。


孟子这个人,是大儒中最有骨气的。孟子全书,没有一句拍马屁的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宁肯得罪王侯,也不牺牲道德原则。合则留,不合则去。同意我的主张,我就留下来,不同意我的主张,我就走人。铁骨铮铮。


这样一位特立独行的大儒,和齐宣王交流那么多,说明宣王对他很尊重。他觉得可以向宣王充分发表意见。


宣王称赞孟子:“您的话讲的多么好啊!”


孟子说:“那么,为什么不按我说的做?”


宣王很实在:“我有个毛病,我贪财。”


孟子说:“您如果喜欢钱财,和百姓一起来喜欢,您有钱,让百姓也有钱,那么称王有什么难呢?”


宣王又坦白:“我还有个毛病,我好色。”


孟子又说:“您如果爱好女色,和百姓一起来爱好,您有爱妃,让百姓也都取得起媳妇,那么称王又有什么难呢?”


说完这些,孟子又发挥他著名的辩论技巧,采取迂回战术教训宣王:“如果您的某位大臣将自己的妻儿老小托付给朋友,自己到楚国去出差。等他回来的时候,看到妻儿老小挨冻受饿,应该怎样处置呢?”


宣王答:“和那个朋友绝交啊!”


孟子又说:“您的大法官不能很好地管理属下,搞得秩序混乱,应该怎样处置呢?”


宣王答:“撤掉他呀。”


孟子又说:“如果您的国家,政治黑暗,治理不力,百姓啼饥号寒,不能安居乐业,应该怎样处置呢?”


宣王左看看,右看看,支支吾吾将话题岔开了。原话是:王顾左右而言他。


上面这段话是孟子对宣王提出尖锐的批评,你是个失职的君王。


孟子的批评和质问,搞得宣王很没面子很尴尬,甚至无地自容,只好转移话题。这一方面固然体现了孟子的为民请命的犀利和无情,另方面也体现了宣王的宽容谦逊,礼贤下士。换了暴戾恣睢的君王,一个到我这儿找饭辙的臭知识分子把我搞的这么下不来台,岂能容你!早就大吼一声:“拉出去砍了!”


孟子和齐宣王的谈话,高潮在齐宣王的别墅雪宫。一天,宣王在休闲娱乐的雪宫别墅接见孟子,问孟子:“贤德的人也有这样的乐趣吗?”


孟子答道:“有的。如果民众得不到这种快乐,也要抱怨统治者。得不到这种快乐就抱怨统治者是不对的,统治者不能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对民众的快乐感到快乐的统治者,民众对他的快乐也会感到快乐。对民众的忧愁感到忧愁的统治者,民众对他的忧愁也会感到忧愁。以天下黎民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黎民的忧愁为忧愁,这样就没有不称王的。”


孟子的原话是“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这段话是儒家民本主义思想的宣言。后来范仲淹写《岳阳楼记》,里面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来源于孟子对宣王的这段著名谈话。


孟子和宣王的谈话,有三层意思:


第一,批评宣王治国不负责任,搞得宣王“王顾左右而言他”,刺激他革新政治。


第二,通过君子远庖厨的道理告诉宣王,将一颗同情心推广到搞政治,从仁心到仁政,就可以成为伟大的政治家。


第三,揭示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政治家境界。


对孟子宣传的儒家政治主张,宣王究竟是什么态度,有没有采纳?有一种意见认为,宣王对孟子的意见只是听听而已,没有采纳。这个看法很片面。从当时齐国的政治实践来看,宣王过则勿惮改,勤政爱民,重视软实力,使齐国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成为战国群雄中人口最多的国家,应该说体现了儒家的治国精神。当然,宣王没有也不可能全部采纳孟子的主张。孟子强烈反战,甚至主张“善战者服上刑”,善于打仗的应判死刑,这种主张在战国时代太离谱,司马迁就批评孟子太迂阔,在一个群雄以武力决高下的时代,宣王不可能采纳孟子的反战主张。但是宣王对孟子始终优礼有加。孟子在齐国的待遇非常高,拜为客卿。享受部级待遇。孟子在齐国阔得很,“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在齐国一住就是三十年。以孟子的脾气,没有宣王的从善如流,他不会在齐国呆这么长时间。


下期预告

第九期  齐宣王从善如流(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