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冬 看《响马传》,谁都称赞李少春同志的《观阵》。这场戏最难演,但少春同志演的最精采。
提起《观阵》,许多人会联想到京剧《洗浮山》的《探山》;老一辈的观众更难免要想起李少春的老师余叔岩先生这一场戏的精湛绝技。的确,从扮相和趟马技术来看,《观阵》有点像《探山》;但平心而论,它比《探山》要丰富的多,也难演的多。《探山》着重“马趟子”舞蹈身段,而《观阵》除此以外,还有繁重的唱念和内心活动。探山,是贺天保一人前去。观阵,则是秦琼与王周并马同行,里面有单独表演,也有“双身段”;既要互相配合,又要分清宾主,在舞台调度上就要置些心思。贺天保穿的是“薄底”,秦琼穿的是“厚底”,穿“厚底”而能与穿“薄底”同样的干净利落,那就需要深厚的功力。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李少春的技术已经超越了余先生,而是说如果他没有得到余派真传,并结合自己的技术特点有所创造,就不可能演得如此精采。 李少春:左《洗浮山》、右《响马传》 《观阵》一场,共有三个“马趟子”,虽然基本动作差不多,但一经适当调度,就表现了不同的生活内容。开始,秦琼唱罢幕内二黄倒板,随着王周出场,一个节奏并不很快的双人“小趟子”,看出来,这是他俩因为距离住处不远,还不能策马飞驰,也看出来秦琼一路之上那种不很平静的心情。两句碰板、原板唱罢,王周先抵阵地,锣鼓一催,节奏加快,秦琼的单人趟马就由缓而急,变化花样,加上“鹞子翻身”等等身段,显示了观阵之前急骤、紧张的神态。第三次是秦琼观阵之后,路遇徐绩、程咬金等人,双方暗通消息,准备大反登州,胜券在握,心情鼓舞,这个“马趟子”就有大鹏展翅、疾鸟腾空之感:一个四击头侧身亮相,面部微扬,双目凝望,眉宇之间英气逼人,然后打马急下。这就又和探阵前的两次趟马迥然不同了。这场戏,除去“马趟子”表演之外,在进阵、讲阵、过桥、绕道等等情节里,还有许多唱念和身段,少春同志在这些地方,不仅注意唱念和身段的美,而且处处结合剧情,加以变化。譬如过“绝命桥”一段,他双手勒僵,两眼紧盯桥下,左腿曲抬,右腿挺立——“金鸡独立”,随着原板的长腔,碾步而进。这个姿势很美,也很有内容,台上没有马,也没有桥,但是观众可以感觉到这正是“试马把桥探”的情景。
《观阵》讲究技术。但是技术纯熟的演员有的又往往不自觉地卖弄家底,炫耀技术。李少春的《观阵》的最大优点,就在于他既具备了技术条件,又掌握了技术服从表演的原则;他没有把短打武生或靠背老生的浑身解数全拿出来(在他来说,这是轻而易举的),弄得满台之上,只见技术不见人。他只是自自然然地、一丝不苟地根据剧情需要去表演,去安排舞蹈身段。惟其如此,才能不瘟不火,不简不繁,平稳而具功力,古朴而显飘逸,凝练而有刚劲,边式而见气度。少春同志扮演的秦琼之所以给人印象甚深,还在于他能通过《武南庄》《贾家楼》《打登州》三段故事,相当完整地塑造了这一人物的艺术形象。有句流传下来的俗语,叫作“秦叔宝为朋友两肋插刀”。他两探武南庄,为的是查明皇纲下落,替尤俊达担当风险。在贾家楼上,他为了皇纲事件被县官拷打,但是顾全江湖义气,咬定牙关忍痛不讲,及至被程咬金道破,爽性破釜沉舟,撕碎批票,折断捕牌,也不肯叫他们去投案……。这些,都足以说明秦琼是个有肝胆、讲义气、重信诺的英雄人物。讲身份,他却是历城县的班头,而这个班头却又不同于武松或杨雄,他具有文武全才,后来成为唐代开国元勋之一,因此虽然是个小人物,却要有一定的气度;另一方面,他又经常和绿林好汉打交道,难免就有点江湖气……。少春同志善于抓住秦琼的这些特点,多方面地体会他的身份、性格、言谈举止、接人待物的态度以及在不同情况下的感情变化,并通过适当的技巧表现出来,因此他创造的秦琼形象,就显得生动、饱满,富有魅力。 李少春(右)《响马传》
《响马传》中的秦琼,被规定为老生(或武老生)扮演,从行当来讲,有局限的一面,同时也有有利于创造的一面,这主要决定于演员的技术条件和创造能力。举个小例子来说:少春同志在前几场戏里,拿着一把一般秦琼所没有拿过的扇子,利用它在许多小节骨眼上作戏,有时用力一抖,有时耍个扇花,有时圈圈点点,有时指指戳戳。这样就有助于点染秦琼和他周围人物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丰富了这个人物那种豪爽、坦率而又带有江湖气息的形象。 戏剧报 1959-08 京剧道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