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借助问题驱动 培养阅读思维

 GXF360 2017-11-14

借助问题驱动 培养阅读思维

张楚英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高中语文愈发注重阅读教学,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在阅读时充分思考,领悟文本丰富的内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以此促进思维严密性、深刻性以及批判性的提升。在此前提下,问题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有效的提问不仅能激活学生思维,让其向更高、更远的层面跳跃,还能灵活调度“教”与“学”的关系,让课堂波澜起伏,妙趣横生。

一、导读——巧设支架,激活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阅读离不开学、思、疑、问,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地阅读,在认知的过程中主动提出问题。具体引导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经验、认知水平以及预习情况,进而把握文本特点,结合学情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确保学生有所收获。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思考以下问题,即“哪些知识点需要互动探究适当延伸?”“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应该如何设问?”“直接提问能不能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对文本深入思考。设计教学时,要以“问题”为主轴构建支架,明确课堂目标。

如在教学《五人墓碑记》一课时,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问了十几个问题,质量参差不齐,协商之后我们选取其中三个问题,以此作为突破口让学生回归文本,细读深究:

问1:通过阅读,我们都了解到了五人的义举令人敬佩,为什么文章在第三节的最后一句才写出这五个人的姓名?

生1:作者在描写反暴斗争时,不止写了五个人,而是写了包括“五人”在内的“吴之民”,想要表达的是民心所向、正义所在,以此衬托出阉党的卑劣、无耻。

生2:第三节在提及“五人”是被“阉党”看作“吴民之乱”而被杀害,这才一一列举其姓名,强调“五人”是“吴之民”的代表,以此特写,彰显其牺牲价值之大。

……

问2: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么吴地士大夫和市民在反暴斗争中行动一致,这说明了什么?

生3:这就表明无论是读书人还是民众都信仰正义,在大是大非面前没有高低贵贱脂之分。

生4:人心聚集之处就是正义所在,国有危难,匹夫有责,管他士大夫还是老百姓,舍我其谁?

问3:看来同学们都理解得很全面,既然是这样,那文章为什么还要交代“故今之墓全乎为五人也?”

生5:前一段结尾处有“傫然”以此,意为“聚集的样子”,而这里强调“全乎”就突出了这五人为正义而生、为正义而战,最后为正义而死,他们因为“正义”永远相随相伴。

生6:显然,作者在这里歌颂了“五人”的英雄气概,不仅肯定了其行为,还赞扬了“贤士大夫”,表达了人们对其壮举的钦佩崇敬。

……

在阅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深入文本,推敲揣摩,大胆质疑,小心求证,收获了独特体验,可见问题驱动的课堂实效。

二、导练——主体合作,拓展迁移

所谓“主体合作”,主要指两方面,一是师生主体合作,二是生生主体合作。无论是哪一种,都要以问题为导向,据此展开研究活动,促进解决。具体设计时,我们要紧扣要点设问,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探究,促进其写作意识、合作能力的培养,发展其多向思维。

在学习《渔父》时,经过课堂交流,我发现学生认知水平良好,为了发展其思维,我加深问题难度,给其设置了一道探究题:随着时代文化的发展,渔父已然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并且具有某种文化内涵,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考虑到问题难度较大,我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可以同桌探究也可以是小组讨论。讨论之后,学生给出两种结论:其一,根据《楚辞》对渔父的解释,是隐世埋名的志士,可以得出渔父代表的是清高、俊逸的人格理想;其二,对“渔父”一词拆字理解,“渔”表示垂钓;“父”通“甫”,是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意为老年人辗转人世,历经沧桑,最终归于宁静,淡泊致远。由此可知,学生已经深入文本,逐渐把握其内涵。这时就应该趁热打铁,借助问题深化理解。于是,我在探究题的基础上二次引导:“对于渔父的形象,联系‘水’‘舟’,你有何看法?”

生1:我知道《老子》中有这样一句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就表明道家“无为”的理想追求,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

生2:苏轼的《赤壁赋》中:“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也蕴含着相似的精神。

生3:不仅是这些,还有柳宗元的《江雪》,其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也表明了相同的看法,同是小船,一样的渔父。

由此,通过主体合作,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产生思维碰撞,不仅让理解更全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还深刻领会了“渔父”这一意象寄托的情思,得意时兼济天下,报效国家,失意时归隐山水,悠然自得,这种独特的人生态度,豁达通透,由古及今,时代感很强。

此外,不仅要鼓励学生个性解读,还要引导其归纳总结,尝试迁移,举一反三。因此,日常教学时要注重宽松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宏观把控,让其不断提升,走向完善。在讲解《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时,我就抓住豪放词的特点设计问题:“这是苏轼的一首典型的豪放词,你觉得它的豪放体现在哪些地方?”以此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结合文本归纳。独立思考后,我组织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讨论,一番争鸣后得出以下结论:豪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景物描写豪放,着重体现在修辞手法的运用,像“大江东去”“乱石穿空”等;二是周瑜形象豪放,具体描绘集中在美满婚姻、儒雅风度以及卓越指挥才能等方面;三是感时伤怀豪放,词人生不逢时,空有一腔壮志,与其愤懑一生,不如举杯对月,一世逍遥。

这样一来,学生就在问题的驱动下深入文本,抓住要点,充分感悟,不仅身临其境,产生共鸣,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还瞻前顾后,全面分析,促进了阅读思维的提升,无形中培养了阅读能力,实现了学科素养的突破。

总之,问题驱动是促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它不仅打破传统,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氛围,还突破局限,从新角度切入,深化学生思考。在具体设计时,要结合学情精心设计,充分发挥学生作用,促进其体验、感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吴江区汾湖高级中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