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乱,这才是中国爵位的正确打开方式

 历史百家争鸣 2020-10-27

在古代的文献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什么公,什么候,比如齐桓公,又比如关羽是汉寿亭侯,而在隋唐时期呢,又会有上柱国,轻车都尉等等,这些在官职里并没有,那么这些称呼到底是什么呢?这要从中国的爵位说起。

中国的爵位诞生于周朝,从周开始一直到清朝,各个朝代都有自己一套爵位系统,相似而又各不相同,导致每个朝代的爵位划分也不同,不过总体来说,中国可以分为封爵和勋爵两套不同的系统。那么这两者又有什么区别呢?

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有没有实职,封爵和勋爵其实都有俸禄,封爵是有是实际的职务,而勋爵则只领俸禄,没有实际的职务。

前面说过中国的爵位制度起源于周朝的分封,周朝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各诸侯国内,置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国等置执圭、执帛等爵。卿、大夫有封邑,对封邑也可以行使统治权、唯受命于诸侯。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爵位是名至实归,既有名也有封地还有俸禄。

我们所谓的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等的公其实就是爵位的公,这是最高等级,也听过申候,就是申国的国君,那是他们的等级还不够到公,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看楚国称王,纷纷也称王,这是明显的僭越,那个年代只有周天子才能称王。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定下的自公士至彻侯二十等爵,专门用以赏功。秦朝统一中国以后依然沿用这套爵位体系。这个时候就有点勋爵的意思了,只有俸禄没有封地,也没有职位。

西周的分封导致了国家的分裂,有名也有实,天子觉得不好控制,因此在封爵上都有了收敛,也就是没有了实际的封地。西汉时期除了沿用二十等爵,还加了王爵,除了最初分封的异姓王,后续的都只有皇族才有,只有王爵有封地,有俸禄。就这样还导致了七王之乱,好不容易才平定,直到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这才让王爵们没办法在造反。

晋朝跟汉朝一样,皇族也有封地,于是又有了八王之乱,后续的朝代吸取了教训,逐渐采用勋爵的模式,只有名和俸禄,没有实职。

但是明朝是一个奇葩的存在,朱元璋称帝以后,认为元朝之所以被推翻,主要还是因为没有分封,于是他又开始了分封,给了自己儿子封地和军队,结果没多久就发生了朱棣造反,建文帝失踪,而朱棣吸取教训开始削藩,有明朝的藩王开始只有封地没有军队的生活。

以明朝这个特殊的存在为例来看下勋爵的划分,明朝分为宗室爵位和大臣爵位。

大臣勋爵分为文勋和武勋。文勋(十级)左、右柱国等都是文勋,武勋(六品十二阶)轻车都尉上骑都尉等等都是武勋。

宗室勋爵是按辈分排下去,皇子是亲王,皇孙是郡王,皇曾孙就是镇国将军。宗室的爵位由嫡长子世袭,亲王嫡长子曰世子,郡王嫡长子曰长子。

这个或许也是古代特色的勋爵制度,无论怎么改变,勋爵是要达到一个目的:收揽人心,杜绝一个问题:防止宗室叛乱,这才导致各个朝代勋爵不一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