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觅曲记】白朴:天公不禁自由身,放我醉红裙(上)

 真友书屋 2017-11-15

白朴是元曲四大家之一,他的个人情况较另三大家为详。由史料得知,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又字太肃,号兰谷。究其原因,这应当跟他父亲有一定的地位相关。


白朴的父亲名白华,为金宣宗贞祐三年的进士,曾在朝中做到了枢密院判官、右司郎中。当时金国的南京,即今日之开封,白朴就出生于此。

 

但这样的好日子没过上几年,蒙古军队一路南下包围了开封,经过长时间的围困,开封粮尽援绝。第二年,金朝西面元帅崔立投降,南京陷落,蒙古军队大肆劫掠。这些军人除了抢金银财宝,就是抢王公大臣的妻女,白朴的母亲也死于此难。后来蒙古军队押运汉人北上,而幼年的白朴就跟着元好问北渡黄河到了山东聊城等地。

 

元好问特别喜爱幼年的白朴,关于其幼年的经历,元王博文在《天籁集序》中说:“元、白为中州世契,两家子弟,每举长庆故事,以诗文相往来。太素即寓斋仲子,于遗山为通室侄,甫七岁,遭壬辰之难,寓斋以事远适。明年春,京城变,遗山遂挈以北渡。自是不茹荤血,人问其故,曰:‘俟见吾亲,则如初。’尝罹疫,遗山昼夜抱持,凡六日,竟于臂上得汗而愈,盖视亲子弟不啻过之。”


白朴撰《天籁集》清光绪十四年临桂王氏家塾刻本,书牌

 

看来,白华跟元好问的关系极其密切。他们的关系就如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与元稹,恰好的是,这两人的姓氏也如同历史上并称的元、白,故而两家的子弟也常拿白居易与元稹的故事,来形容两家关系之密切。为此,元好问就把白朴视为自己的亲侄子。

 

在被元人驱赶北上的过程中,白朴得了重病,元好问昼夜地抱着他,竟然一抱就是六天。没想到,因为元好问的疲累,让他出了很多汗,在汗的浸泡下,白朴竟然痊愈了。元好问对白朴如此的疼爱,以至于让王博文感慨说:恐怕对自己的亲儿子,一般人也难以做到这样。

 

王博文在《天籁集序》中接着写道:“读书颖悟异常儿,日亲炙遗山,謦欬谈笑,悉能默记。数年,寓斋北归,以诗谢遗山云:‘顾我真成丧家狗,赖君曾护落巢儿。’居无何,父子卜筑于滹阳。”看来,元好问没有白疼爱这个孩子。

 

白朴聪明异常,他跟在元好问身边,因为记忆力超强,故元好问所言他都能记下来,而元好问是金元之间第一流的大学问家,白朴能够陪伴其身边,天资聪颖再加上这种特殊的际遇,使得他从小就打下了极好的学问底子。几年后,白华归来,专门写了诗感谢元好问,多亏有了他,才让白朴有了可以栖身的地方。

 

离开元好问后,白朴跟着父亲就住到了滹沱河北岸的真定,而真定就是今天的河北省石家庄附近的正定县城。白朴在此一住就是三十多年,虽然他的祖籍是今日山西省河曲县,但他并没在那里生活过,而他的艺术创作也基本上是发生于居住在真定期间,故而今日的正定县城可谓是白朴的第二故乡。直到元至元十七年,那时白朴已经五十五岁,他离开了真定,迁居到了今天的南京。

 

元人统一中国后,汉人的地位很是低下,尤其读书人更加受到了蒙古人的鄙视。在社会分工方面,读书人的地位要比手艺人低很多,仅排在乞丐之前,被称为“九儒十丐”,这也就是后世把读书人贬斥为“臭老九”一词的来由,并且元朝也很少进行科举考试,这种情形就断了读书人希望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而改变命运的途径。

 

饱读诗书又极其聪明的白朴,无法通过科举考试走入仕途,而他的家庭也算是有着一定的经济实力,于是他把自己的很多精力都用在了作诗词和写剧本方面,尤其他的作曲,跟他的一段经历有着一定的关系。

 

其实从历史经历来看,白朴也不是没有出仕的机会,他的父亲白华带着他前往真定,其实是去投靠史天泽。这位史天泽在元世祖中统二年做过中书右丞相,史天泽曾推举白朴做元朝的官员,而白朴却再三逊谢。

 

白朴为什么要放弃这样难得的机会?他自己未做过说明,朱经在《青楼集序》中说白朴等人:“不屑仕进,乃嘲弄风月,留连光景,庸俗易之,用世者嗤之。”看来,白朴就是喜欢沉湎于勾栏,整天在妓女堆中欢快,以至于让当时的有识之士看不起。


白朴撰《天籁集》清光绪十四年临桂王氏家塾刻本,卷首

 

白朴为什么会这样呢?有人的解释是:“先生少有志天下,已而事乃大谬。顾其先为金世臣,既不欲高蹈远引以抗其节,又不欲使爵禄以干其身。”(孙大雅《天籁集序》)

 

这段话是说,白朴在少年时就想有一番作为,但是社会的变动使他觉得这个想法不可为,再加上他的父辈是金朝的大臣,而今进入了元朝,白朴觉得自己应当保持气节,不能到元朝的朝廷中去任职。这种民族大义的说法,似乎也难以成立,吴乾浩在《白朴评传》中说:“白朴的父亲白华于金王朝灭亡后几度变节,白朴又并未做过金王朝的官,如果单说其先辈为金之遗老,毋庸说是一种讽刺。”

 

既然如此,那怎样看待白朴不愿出来做官的行为呢?吴乾浩在其专著中引用了白朴的好友王博文在《天籁集》序言中的一段话:“然幼经丧乱,仓皇失母,便有山川满目之叹。逮亡国,恒郁郁不乐,以故放浪形骸,期于适意。”看来,白朴少年时经历的苦难给他的心灵留下了极深刻的烙印。

 

白朴的母亲因战乱而亡,他自己也差点儿死在战乱过程中的疾病。战争所带来的种种不幸让他觉得人生应当及时行乐,所以他要寻找一种不受约束,且能快快乐乐生活的姿态。

 

蒙古海迷失称制二年,当时白朴二十五岁,他从真定出发,前往燕京游玩,燕京也就是今日的北京。在这个过程中,他认识了剧作大家关汉卿,同时也结识了不少当地的文人,这期间他出入于青楼妓院,与很多歌伎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尤其认识了著名的歌伎天然秀。

 

在这些歌伎的鼓励下,白朴开始撰写剧本。他从事杂剧的创作,应该跟这段经历有着直接的关系。据说白朴一生总计创作了十六部杂剧,而流传至今者,则仅有《墙头马上》《梧桐雨》和《东墙记》三部,其他还有两部残本。


钟嗣成撰《录鬼簿》二卷《续编》一卷,清最初斋抄本

 

白朴所创作的杂剧在其当世就很受欢迎,元钟嗣成在《录鬼簿》中排列出了金元时期的剧作家及艺人一百五十六人,排在第一位的是关汉卿,第二名就是白朴,即此可知白朴在剧作史上的地位。而明代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列有“古今群英乐府格势”一栏,此栏目总计有一百八十七人,而白朴排在第三位。

 

白朴创作的杂剧《墙头马上》,其全称为《裴少俊墙头马上》。此剧的女主角叫李千金,她本是皇帝宗室洛阳总管的千金,因其父亲管教极严,使得李千金很少有机会出门玩耍,在春游的季节,李千金只能在自己的后花园内赏花。某天,她无意间看到墙外有一位身骑白马的英俊书生,这让她一瞬间动了春心,而后经过一番周折,她终于跟这位名为裴少俊的书生私奔到了长安。于是二人躲在了裴家的后花园,一过就是七年。

 

但裴少俊是私自带李千金回家的,这件事他一直瞒着家人。某天,他们两人出来玩耍,无意间被裴少俊的父亲撞到,双方经过一番舌战,李千金被赶出了家门。后来裴少俊考上了状元,并且当上了洛阳县尹,于是他就开始寻找李千金。

 

而在这个过程中,裴少俊的父亲裴尚书,也得知这位李千金原来是皇帝宗室洛阳总管李世杰的女儿,这让他大为后悔当时赶走李千金的行为,于是带着夫人以及孙子和孙女,同时牵着羊、担着酒前去给李千金赔礼道歉,李千金断然拒绝。后来裴尚书推出了李千金所生的这对儿女,这才让她心软了下来,同意回到裴家,此剧最终成为了大团圆的喜剧。

 

其实,该剧是本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篇名为《井底引银瓶》的乐府,此乐府的首段为:

 

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

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

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让一个女子去做一件根本做不到的事情。而乐府中还有这样一段:

 

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看来,白朴所作的《墙头马上》,就是出自这几句所讲的故事。白朴根据白居易的这首乐府所改编的《墙头马上》,受到后世所喜爱的原因,是他让那个封建礼教压抑下的女子看到了希望,因为主角李千金敢于不顾家人的阻拦,勇敢地与自己所爱的人私奔。对于这个主旨,白朴在该剧中写道:“从来女大不中留,马上墙头亦好逑。只要姻缘天配合,何必区区结彩楼。”

 

当时裴少俊出现在墙外时,瞬间吸引了李千金的眼光,于是她暗通信息与裴相约,后来被奶母发现,奶母责怪她不应如此,而李千金却能讲出一堆她认为的道理来:


【牧羊关】龙虎也招了儒士,神仙也聘与秀才,何况咱是浊骨凡胎。一个刘向题倒西岳灵祠,一个张生煮滚东洋大海。却待要宴瑶池七夕会,便银汉水两分开;委实这乌鹊桥边女,舍不得斗牛星畔客。

 

这位李千金引经据典,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所为并不为错。在奶母不答应的情况下,她就以死相威胁。这样的敢爱敢恨,引起了多少少女的共鸣,这也应该是该剧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吧。

 

显然,这种歌颂也会有人提出批评意见,比如清梁廷楠在《曲话》中就以《墙头马上》为例,说了这样一段话:“言情之作,贵在含蓄不露,意到即止;其立言尤贵雅而忌俗。……元人每作伤春语,必极情极态而出。”

 

梁廷楠认为,关于谈感情的剧作要以含而不露为上,不可以把一些情感描写得太直白,比如《墙头马上》有一首《后庭花》:

 

休道是转星眸上下窥,恨不得倚香腮左右偎,便锦被翻红浪,罗裙作地席。既待要暗偷期,咱先有意,爱别人可舍了自己。

 

梁廷楠就认为这首词写得“出语浅露”。其实,时代的不同对一些行为的要求标准也不同,元代没有那么多的道德礼数约束,这也正是元剧作品中敢于大胆描写的主要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