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当杨式叶家拳第一路动作要领

 太极刀 2017-11-15


一、起势:分“无极桩”、“纯阴式”、“纯阳式”三部分。
无极桩的要求是:百会—会阴—涌泉(两线中心点)连成一线。所谓“上下如一线贯穿”。要做好这一要求,必须调整胯与命门。
纯阴式的要求是:“囱门—会阴—涌泉”一线与“百会—会阴—脚踵”一线相互交替。人身体在这一交替过程中是整体的前移和后仰,如一“倒钟摆”。意念沿着手三阴经络走向,将气血下沉至涌泉入地。这一要求为日后的训练“断接俯仰”打下基础。配合呼吸:三吸一呼。
纯阳式的要求:“囱门—会阴—涌泉”一线与“百会—会阴—脚踵”一线相互交替。人身体在这一交替过程中是整体的前移和后仰,如一“倒钟摆”。意念沿着足三阳经络走向,将劲路贯穿至手指,同时需领顶劲从囱门领起。配合呼吸:三吸一呼、一吸一呼。

二、揽雀尾:左右两个揽雀尾,左揽雀尾演变为上下两盘反向运动的抱球。反向运动的目的是为了训练上下相随,使得手三节与足三节通过身体三节得以节节贯穿。棚、捋、挤、按四手必须认真训练。基本要求也是通过胯向两端的打开来带动动作的完成。日久便能够做到上下相随、左右相连。
胯的打开,实际上是做到身体内侧的打开下沉。所谓“逢转必沉”,其实就是胯的下沉。就象“热水瓶”,内胆下的衬底坏了,内胆下榻了的感觉,热水瓶的外壳并没有下沉。由此可见。“沉”与“蹲”有着本质的区别。

三、单鞭:特点是左手出掌前有一个捩、肘的过度动作,并在出掌时,右手的勾手由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倒拇指一一领起作勾手状,犹如打开自来水的笼头,“水”由右手通过手三阳、含胸拔背到左手的侧掌立面。

四、提手上势:与起势一样,“势”与“式”不同。起势要将“气势”起来,提手也必须将“气势”提起来。在提手之前,叶家拳有两个“抱”、“捩”的过度动作,和采、肘、靠劲。所谓“以隅补正”。“抱”的要求也象揽雀尾中的反向运动一样,必须注意上下两盘如水推磨的运动要求。
提手时必须将胯向两外端打开,就势下沉,使得将拳势提起。提起的两手如“洋龙”的喷水口,口子越小,水流越急。

五、白鹤亮翅:亮翅前有“靠、肘、迎面掌”三个过度劲路。在大捋训练中十分重要。
亮翅的要点是训练“顾、盼”两势。犹如运刀时的“藏头裹脑”。一顾一盼之间将“刀”沿着一个上下弧线将面前的一个无形的大球剖开。左手如扶着大球状,以免球的滚动。

六、搂膝拗步:第一路中有四个左搂膝拗步,一个右搂膝拗步。两个左搂膝拗步之间,各有一个手挥琵琶。
第一个搂膝拗步前有一个“采、劈”的过度劲路。“采”与“拉”不同。采劲必须将意念粘住假象对手的手,并将意念贯穿到对手的肩部,直达对手中线。这样才能断其根劲。
搂膝拗步不是“进步推掌”。动作要求可以用两句成语来函括: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是指将胯打开,前脚弓步如摆设一般,必须虚含脚心,脚下地面如为薄冰,必须刻刻留意。前脚的膝盖必须有“粘黏连随”的意思,与前手的“搂膝”相合。太极拳中,脚上的“粘黏连随”是“插、套、捆、跪”。在搂膝中,前脚就是一种“套”。劲路是通过脚上的“套”与手上的搂膝才将对手发放出去的,而不是用后手的掌打人的。如临深渊的意思为,在“套”与搂膝的同时,后手出掌时必须将胸腹往背后贴,将气血沉入地下,犹如在悬崖上打拳一般。

七、手挥琵琶:动作上看来似乎与提手上势是一个对称的正反动作。其实不然。琵琶在古代也可用作兵器。动作名称的由来大凡渊源于此。提手上势着重于由下而上的劲路,手挥琵琶则着重由后而前的劲路。
叶家拳中,在手挥琵琶前尚有一个牵引和反接手的动作。牵引是为了将对手的冲拳作顺势引进,反接手为采、靠劲,在对手拳头引进至胸前时,采靠将对手发放出去。
手挥琵琶时,左手扶着琵琶,右手如轻弹琵琶的弦,通过含胸将劲路由背向左手指送去。

八、撇身捶:三十年代武术界有句俗语:“杨家的手法,孙家的内功。”杨家的手法在捶法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杨家著名的“紧三捶”就包括撇身捶。在撇身捶中,首先是一个撅臂,左手与右肘的一个配合,加上开胯一沉,将对手发放出去。

九、进步搬拦捶:这个动作的要领与搂膝拗步有相同之处,都是依靠脚的“粘黏连随”,一个“套”脚,才能搬、拦、捶。搬拦捶是三个不同的劲路,必须细细琢磨。
在武当杨式叶家拳中,有武当对剑的特点,就是在搬拦捶后有一个剑的点刺动作,叫载捶。目的是将劲路放长。

十、如封似必:这个动作的要求就象拳势的名称,看似开,事实上是合,即开即合。左手略微有些化的意思,靠中轴的一个变化,加上意念上的一个顾盼,将对手发放出去。
左手在化的同时,要注意左手方向的定位。拳与舞一样,是一种身体语言,必须讲究“定位术”。有了定位术,才能方向明确。就象“洋龙”,才能将出水口变得最小,水流才能急。

十一、十字手:当年杨澄甫老师将杨式中架改为打架,有人以为是为了适应文人和老年人学拳,其实不然。杨式大架的每一招每一式皆有武术内涵。有人问杨澄甫老师,十字手的武术含义,杨澄甫老师让五个学生分别按住他的两两肩、两肘和腕部,杨澄甫老师就用十字手将五人发放出去了。叶大密老师就是将杨澄甫老师这一用法放大了,在叶家拳中体现出来。所以在叶家拳中,十字手是与众不同的,将当年杨澄甫老师的发放动作编进了拳势中。
十字手关键是“左含胸右拔背、右含胸左拔背”。叶大密老师说过,“含胸拔背”也有双重,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左含胸右拔背、右含胸左拔背”的实质就是叶大密老师在《柔克斋太极传心录》中所说的“胸口靠壁走八字”。

十二、收势:叶家拳的收势与起势一样,是叶大密老师将印度婆罗门导引术引进拳术之中,主要是配合呼吸,导引气血畅通。起势是小呼吸,收势是一个大呼吸。一开一合、一吸一呼,将拳势收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