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冻”四部位冻不得

 GXF360 2017-11-15

□董绍军

我国民间素有“春捂秋冻”习俗,适当“秋冻”能提高肌体抗病能力,对呼吸系统疾病可起到积极预防作用,但“秋冻”要跟据自己体质不要盲目“冻”。

“秋冻”为适应寒冷

“秋冻”旨在通过适当“秋冻”让人体慢慢适应逐步下降的气温,从而为即将到来的寒冬做准备,潜移默化地通过“秋冻”提高人体适应能力。秋天气温逐渐降低,不过早添加过多衣物,让身体逐渐适应寒冷温度,可减少呼吸道慢性炎症、哮喘等,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秋冻”。

从中医理论上讲,“秋冻”是一种预防措施,“春捂秋冻”就是出于防病理念。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自然界变化与人息息相关,四时节令变化都会对人的身体、情绪产生影响,人要顺应自然。四季变化有规律,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各种动植物则表现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体有阴阳气血也是遵循这个规律,阴阳互补,互相制约,达到平衡。中医认为,秋天是养阴季节,如果穿得太多会助长阳气对身体不利。

“秋冻”因人而异

“秋冻”是为提高人们对逐渐变冷环境的耐受性,但如果体质本来就弱,那还是不要乱冻。特殊体质人群,如体弱多病、阳气不足等人群,其免疫机能相对差,就不宜“秋冻”,而要根据天气变化适时添加衣物,稍冷就要加衣,防寒保暖才是秋冬季主题,尤其要注意保护头、手、足这三个关键部位。

秋季又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期,对有心脑血管病史老年人来说,防寒尤其重要,这部分人群如果也尝试“秋冻”,十分危险。

防中风别“秋冻”

寒冷对心脑血管患者来说很危险,会使中风发病率增加。因为,寒冷引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易诱发脑血管疾病,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寒冷还可使血液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增加,血液黏稠度增高,促使血液中血栓形成而诱发缺血性脑中风。

许多疾病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到来和降温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如感冒、消化不良,在冷空气到来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风等,在冷空气过境时也会骤然增加。因此,老年人和体弱人群应在冷空气到来前增加衣服。

“秋冻”有度不能强撑

中医认为,凡事要一分为二,都有两面性。“秋冻”也一样,要适度适当,适可而止,用不好,不仅起不到强身健体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即使健康人群也要把握好“秋冻”的度,不能冻得浑身哆嗦还不加衣服。要根据个人感受,以无不适反应为准,不要强撑。“秋冻”的度,应以静坐时有点凉,却不感觉到冷为宜。一般情况下,日照温度在15℃~20℃时,人们可适当减少穿衣,但到接近初冬时,这一原则就不再适用。

金秋季节是开展运动锻炼好时期,要加强体育锻炼,坚持晨练,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但应避免因过度剧烈运动造成大汗淋漓,津气耗散,这也是体现秋季养生者必须注意保养内守之阴气。

“秋冻”四部位冻不得

脚部:“寒从脚下起”,脚部寒则全身寒,肌体抵抗力下降,病邪便乘虚而入。入秋后,应穿长裤和裤袜,但女生为漂亮还在穿短裤短裙,这样易痛经和腰痛、头痛。

头部:头为“诸阳之汇”,若头部受寒,体内阳气会散失,神经血管供血受影响,引起头痛,如女性经期神经性头痛便是气血不足加上受寒所致。入秋大风时,可戴帽子给头部“保暖”,洗头时用比平时热的水并在洗后吹干,经期不宜洗头。

肚脐:肚脐对外部刺激特敏感,小孩易受寒邪侵袭引起腹痛腹泻,而女性下腹受凉易诱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等。故平日应做足腹部保暖,睡觉时用毛巾盖腹部或围上腹围,秋冬时女性最好不穿露脐装低腰裤。

肩膀:寒气常致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有肩颈疼痛者在天气变冷时更要注意肩部保暖,不要穿露背装,最好还要围个披肩睡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