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人书事|张伯英的书法态度

 lwg6451 2017-11-15

书人书事|张伯英的书法态度

张伯英像

【张伯英书法渊源】

张伯英早年习书以颜体为基石,后受包世臣《艺舟双楫》、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的影响,专意北碑,于《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龙门二十品》用功最勤。取《张猛龙碑》之体势,《张黑女墓志》之结体,龙门石刻之用笔,兼取元氏墓志之风韵,以奠定其碑派书法风格。后随着民国时期北朝墓志大量出土,张伯英眼界渐宽,广为购藏,通过临习这些最新发现的碑版资料,对碑派书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于习北碑之法,他赞同清人翁同龢提出“吾学六朝,每恨不得峭厉之势,失却眼矣。六朝碑无不峭厉者,安得舍峭厉而事圆浑耶?”[1]的书学主张。但对于北朝书家郑道昭书法似不甚喜,他在《瘗鹤铭五石整幅》题跋中道,“六朝古石郁苍青,二美云峰与鹤铭。毕竟郑公难免俗,大书官阀傲山灵。”[2]

在书法实践上,张伯英异常勤奋,每日用元书纸,临写龙门造像之精品,书写若干则束为一札,放置床下,直至无处容纳为止。可见他对北碑临习之刻苦,无怪乎启功赞张伯英先生晚年的北碑书法可达“使今日观者眼中所见之临本不啻与千百年前书者笔下意中俱与观者对语也”[3]之神境。

书人书事|张伯英的书法态度

张伯英行楷书七言联

书人书事|张伯英的书法态度

张伯英《张伯英碑帖丛稿》(局部)

【张伯英的书法态度】

尊碑不抑帖

更为难能者,张伯英尊碑不抑帖,六十岁后尤为专意帖学,甚至仅以其所撰帖学研究著作来看,张伯英也是民国时期旧京帖学名家之一,他深谙其中的发展脉络,且研究水平并不逊于当时致力于复兴帖学诸多名家。其著作如《帖平》、《说帖》、《阅帖杂咏》、《法帖提要》等保存了许多张伯英平生钻研帖学之心得。

评王羲之

其中他高度评价了王羲之的书法,认为“右军字势雄强……苍浑可媲篆籀。”[4]。

评《圣教序》

在对待《唐怀仁集圣教序》评价上,他一反帖学宗师董其昌“集为习”之理念,提出了“‘圣教’拼凑而成,于此求右军去之远矣,思翁(董其昌)谓集为习固可笑,但此碑只可作怀仁字观。”[5]。

评“苏黄米蔡”

对于宋贤书法,他认为“苏书天资学力兼至,洗院体之薄,怯唐人之拘束,超逸绝尘如天骥不可羁勒,而无偭规错矩处”[6];

“米书工力在苏、黄以上而韵度舂容乃若弗及二家者。包慎伯(包世臣)谓未免飞扬跳荡之习,其一端也。书至老米古人淳朴之风发泄无余蕴矣。”[7];

“山谷书出自东坡,变肥浓为瘦硬。天资既高,泽以道德文章之气,尘俗陋习自无从犯其笔端。”[8]。

评董其昌

而对于董其昌书法,他谈道“董思翁出,书道为之一振,镕唐宋诸家之长归一炉冶,天资学力超伦轶众。”[9]

书人书事|张伯英的书法态度

张伯英行楷七言联

张伯英书法实践

从实践上看,张伯英一生博涉帖学,将理论研究和实践紧密结合,积数十年之功反复临摹二王手札及帖学名家书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故能将帖学之精华尽收腕底,为形成其卓绝的碑派书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晚年,张伯英书法更是出神入化,他将二王之潇洒秀逸笔路融入到北碑创作中,使其书法刚健中寓婀娜,雄强中见清丽,对碑、帖风格进行了绝佳地融合,打造出自家“锐而不峭、厚而不滞”之北魏皇家墓志体风格,达到了“行书中自有刚健之骨,真书中自有生动之趣的境界。”[10],赢得旧京士人群体的尊重和推崇。正如他自己所说“书虽一艺之微,非天资学力兼至不能造高深之域,若不解笔法,囿于俗学,则徒勤无益也。”[11],也正是张伯英尊碑不抑帖的书学主张,使他的取法和视野更为广阔,且不囿于俗学,故能别开新境,自成一家。

书人书事|张伯英的书法态度

张伯英书北碑体墓志(局部)

作为二十世纪旧京书坛影响深巨的书法家,张伯英是一位具有开拓性、独创性的巨匠人物。和清至民国诸多碑学家相比,张伯英以碑派书法名世,但他并未一味迷恋于包世臣、康有为、杨守敬等人的碑学理念,也未受同时期的吴昌硕、沈曾植、曾熙、李瑞清等人书风之影响,而是将自身深厚之帖学根基去除碑派中做作、生硬的形骸,加强用笔中的节奏和动感,以驾驭其朴拙雄浑之碑派书法。对前代碑学书家的理论和风格进行了客观地分析,成为了清末民初碑派书家中颇为理性的人物。据笔者研究,张伯英书法最为可贵的是其作品中蕴含的深厚古意,虽其用笔得帖学之流畅,但丝毫未减损其中的古拙,也无市井俗妍之气,这与清人伊秉绶书法、赵之谦、黄牧甫篆刻所推崇的以光洁之面貌寻求古奥之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张伯英书法较之常人最难及之处。

因此,民国时期北京书风碑帖融合趋势明显,张伯英书法即是此种风格成功实践之例证。但令人遗憾的是,张伯英书风没有得到后人很好地继承和发展,追摹者或得形亡神,或亦步亦趋,背离了张氏的书学宗旨,未将其卓绝书学思想加以延伸。从此处来看,是十分可惜的。但他的弟子丁文隽对其理论有所继承,在丁著《书法精论》中略有提及。总之,张伯英书法风格代表了民国时期碑派书家创新成果,其融帖入碑的书学思想为后世书学者开启了碑法学习之门,带动了新生代碑派书家的理性创作。但客观的讲,张伯英书法从内涵上看未能给后世学者提供发展的空间,习其书者如仅师法其面貌,很难体味其艺术中的深度,因此可以说张伯英书法是民国时期旧京书坛颇具个性的一种书法风格。

(本文作者邹典飞系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京派书法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东城区书画家协会理事)

[1] 张伯英撰《庚午消夏录》,张伯英著:《张伯英碑帖论稿》释文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4页。

[2] 张伯英撰:《碑帖题跋》,张伯英著:《张伯英碑帖论稿》释文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12页。

[3] 启功撰:《铜山张勺圃先生碑帖论稿读后记》,张伯英著:《张伯英碑帖论稿》,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4] 张伯英撰《右军书范》、张伯英著:《张伯英碑帖论稿》释文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39页。

[5] 张伯英撰《阅帖杂咏》、张伯英著:《张伯英碑帖论稿》释文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07页。

[6] 张伯英撰:《帖平》,张伯英著:《张伯英碑帖论稿》释文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7] 同上第6页。

[8] 同上第5页。

[9] 同上第6页。

[10] 启功撰:《铜山张勺圃先生碑帖论稿读后记》,张伯英著:《张伯英碑帖论稿》,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11] 张伯英撰:《完白真迹二卷》,《右军书范》,张伯英著:《张伯英碑帖论稿》释文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59页。

(图文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