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博弈原理之衍生定理之心力学原理

 舵手英雄 2017-11-16

(阅读提示:这节非常重要,请读者反复阅读。)

不要以为有爱心的人就是好人。一个人爱自己的太太、小孩或小狗,并不代表他对其他人也有爱心。

人从小到大都被灌输要做好人的意识。好人意识很强的人自然不会行坏,相反好人意识弱的人,也不需为自己的行坏解释。大部份人都有好人意识,也有行坏的欲望。所以当两种矛盾的意识撞在一起的时候,人就一定要从矛盾中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解释。可怜的是,这种解释一定会把恩人的恩惠和恩情,逐步边缘化。

我们知道,万物的相互作用都是凭借力去完成的,同样,我们的心,也存在这样的力,本书称之为心力。

 

这个想法最先提出的是为许多人熟知的《厚黑学》作者,李宗吾先生。

笔者认为至今关于心力的论述皆不出其中一段论述,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所以笔者不敢在此方面下笔,恐献丑于众,今将此段话摘录并部分整理如下:

…………………………………………………………………………………

孟子讲性善,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

我讲厚黑学,说:“小儿见母亲口中有糕饼,就取来放在自己口中。小儿在母亲怀中食乳食糕饼,见哥哥走近来,就用手推他打他。”这两种说法,岂不是极端相反吗?究竟人性的真相是怎样?我们不妨细细观察,即知小儿一切动作,都是以我为本位,各种现象,都是从比较上生出来的。

将母亲与己身比较,小儿更爱己身,故将母亲口中糕饼取出,放入自己口中。母亲是怀抱我,乳哺我的人,拿母亲与哥哥比较,母亲与我更接近,故更爱母亲。大点的时候,与哥哥朝夕相处玩耍,有时遇着邻人,觉得哥哥与我更接近,自然更爱哥哥。由此推之,走到异乡,就爱邻人;走到外省,就爱本省人;走到外国,就爱本国人。其间有一定之规律,其规律是:“距我越近,爱情越笃,爱情与距离成反比例。”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是相像的。

我们把这个规律绘出来,如下图,第一圈是我,第二圈是亲,第三圈是兄,第四圈是邻人,第五圈是本省人,第六圈是本国人,第七圈是外国人。这个图是人心的现象,我们详加玩索,会发现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均离不开此。

 

……

读者常驳我道:“人之心理,变化不测,哪里会有规律?”我说:物理也是变化不测,何以又有规律?今之科学家,研究物理,可谓极精了。我们试取一瓷杯,置之地上,手执一铁锤,请问:此锤击下去,此杯当成若干块?每块形状如何?恐怕聚世界科学家研究之,无一人能预知,所可知者,铁锤击下,此杯必破裂而已。何也?杯子内部分子之构造,无从推测也,我们不能因此就说,物理变化,无有规律。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与瓷杯之分子相同,所以心理变化,如珠走盘,横斜曲直,不可得知,所可知者,必不出此盘而已。人持弓箭,朝东射,朝西射,我们不能预知,但一射出来,其箭必依抛物线进行,这即是力之规律。我所谓心理变化有规律可寻者,亦就是也。

我说“心理依力学规律而变化”,原是一种臆说,不能说是公例。公例者,无一例外之谓也。当初牛顿发明万有引力,定出三例,许多人都不承认,后来逐渐证明,逐渐承认,最后宇宙各种现象,俱合牛顿规律,惟天王星不合,有此例外,仍不能成为公例。直到1846年,有某天文家,将天王星合牛顿规律这部分提出,将其不合规律之部分加以研究,断定天王星之外,另有一行星,其形状如何,位置如何,加入此星之引力,天王星即合规律了。此说一发表出来,众天文家,依其说以搜求之,立把海王星寻出,果然丝毫不差错,牛顿之说,乃成为公例。心理之变化,较物理更复杂,更奇妙。我之说法,不为一般人所承认者,因为例外之事太多也。我不认为我之臆说有错,而认为人心中之海王星太多。我们亦能只握着大原则,以搜求各人心中之海王星耳。

…………………………………………………………………………………

以上信息含量虽然比较少,但是“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生活中的一切运作皆不出此原理。

只是我们中的每一个镜头都是凝聚了各方面的要素,因此并不如书本例子如此单纯简洁,我们在太极归宗一章的前提下,清晰知道并且抓准各方面的太极,你才能更清晰把握心力的原理。

太极可以分解,同理心力也是可以分解的,和物理学中力的分解道理是一样的。

动力学,决定事物运行的发展的趋势方向。

 

我们经常谈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也是由各种利益关系综合作用而成的。十九世纪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有一句话很经典,成为了英国外交的立国之本,那就是: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A country does not have permanent friends, only permanent interests.

有些人问笔者,为什么古代人与现代人相比,现代人离婚率,外遇率会那么高呢,这是什么原因?人本身对男女之间的欲望是随年代的改变是变化不大的,你是不会看到这几百年里人从有尾巴变成没有尾巴的,这是从生理角度去考虑,所以我们同样可以说人的欲望的含量是固定的。那什么是主因呢?

 

是引起欲望能显现出来的媒介环境,因为时代环境,个人环境的不一样,致使引起一个人潜在的欲望展现出来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年代不一样,其离婚率,外遇率就会有所不同。(引动原理!)

 

现在我们多数人都是上班帮老板打工,有很多人会面临这个问题,“究竟老板会不会炒了我?”老板炒谁,留谁,是一个很综合的力的作用。比如,你虽然惹老板很不满,但是你是公司业务的顶梁柱,那么这两种力合起来,它就是一种向“心”力,老板现在不敢炒你。

在不考虑能否为公司创造利益的前提下,老板首先会留住:听话的、哄老板开心的、有上进心(能够让老板看到自己的缩影)……老板首先会炒掉:不听话、顶撞……

有读者就疑问啦,“我偶尔会顶撞老板,但是老板好像很喜欢我,为什么呢?”

有合理的原因:

第一,有可能你在其他方面抵消了顶撞引起的力,如你是业务能手;

第二,顶撞肯定是一个离心力,但是只是一种瞬态分析,你可以得到一种瞬态的趋势,但是我们再把时间考虑上,我们可以找到这些例子,老板会因为员工的几次顶撞,觉得这位员工很有个性,很特别,于是重任他。——所以通常,男女要有火花,必须有一点摩擦。关于这一点,究竟顶撞多少会产生质变呢?在“一念化三千”一文中读者可以找到思考方向。

 

我们知道,现在的小孩子多数喜欢上网,话说有一位孩子经常去上网,父亲知道后除了打骂以外,还闹到网吧那里去,小孩去哪里上网,父亲就把哪个网吧的老板骂一顿。

这条思路是对的,因为没有网吧,那小孩就不可能上网了,但是这条思路是难以实现的,因为你赶不绝这些网吧呀,同时你会得罪不少人。这时候,相当于你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做了无用功,并且意味着你消耗其余的机会资本——你对其他方面的思考的机会减少了。

 

我们曾在太极归宗这一章里面谈到一个概念:系统总量恒定。所以如果一个小孩对某一样东西沉迷的话,你必须要提供一些机会让他的其他方面发挥出来,由于总量恒定,因此所沉迷的一面必然会减下来。所以你想想,小孩子是不是学业很差劲,有无没有赞扬并且让他好好发挥他的某一方面?或者我们使用边缘性原理去思考,想想生活环境是不是太久没有换过,你更换一下环境,在他适应新环境的期间即边缘期间去引导他,比方说一些人在家里很捣蛋,但是刚去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就显得有点检点,这时候的引导效力会很大……

 

有不少人却曾说:现在的离婚率那么高,我都不敢谈恋爱了。说得还挺理所当然。也有不少女人看到有关的诸多报道,就对自己的另一半忧心忡忡,会不会有类似的事情发生?

对这些话题,不少人或者所谓的专家告诉各位“做人,要有自信,相信自己。”,“要乐观”,“虽然道路多艰险,我还是那个会平安过马路的人,只要我小心一点,不必害怕过马路。”……

各位,这些的观点都是处于百科归类图的上层,是很虚的,没有真正地解释了事情的具体缘由。

如果你反问他们:“为什么他们会不自信,不乐观呢?”相信他们会懵了。

 

这就是为什么在书上强调阴阳,策略,心力,只有考虑到这些,才能知道现象下的必然性在哪里。而非我们经常听到的泛泛而谈!

(阅读提示:因为如同太极分解一样,已经深入到了百科归类图的底层,因此能得出可操作的理论。)

 

如果你要学生画一幅画,具体叫他画哪些,学生容易下手;但是如果主题叫乐观,他们反而会觉得很难画。(建议联系化文为象化象为文一文)

这个分解的方法其实就属于上一章谈到的太极分解法,把一个很抽象,很虚的概念转化为实的东西。

 

笔者见过一位朋友,第一次见面,就大谈特谈他的经历:一个人只身来到北京跑业务,后来给骗了,口袋里只有10块钱,睡天桥,撑了足足一个月。后来做策划,做生意。特别谈到当初做卖奶粉的生意,要不是因为贪心就不会给没收才搞到破产,现在才沦落如此(笔者注:当时某个牌子的奶粉的代理有地区保护,他为了能更赚钱,从其他地方串货过来。)……

 

第一次听,笔者对他的印象还不是很差,但是后来每一次碰到他,他都提起这件事情,也据别人说,他每次见人都对这事侃侃而谈。笔者就对他很失望,虽然作为一个业务人员要懂得赢得共鸣,争取别人的站队,有需要对自己进行必要的包装。但是笔者觉得他沉溺在“贪心”这一个思想深度上,没有取得半点进步。

 

为什么?你为什么不去打劫银行?是因为你贪心不够吗?你可以这么认为,但是你无法再从“贪心”这个角度去准确解释你为什么同时宁愿不停地跳槽拿更高的工资。是因为“贪婪的心有个度”吗?你再这么想,那就麻烦,因为你很难去量化这个概念!兜来兜去,你想的东西跟怎么去行动还是有一段距离!

 

所以我们在百科归类图里面就首先提出层次理论,虚实的理论,目的是让读者能有这个概念,一下子知道我们要太极分解啦,要分到什么程度才行。

 

你要把人的心念,为何会这么想,分解出来,再得出“究竟由什么影响人的判断”。例如初生之犊不畏虎,是因为它不知道各种厉害关系,所以它就一直向前,那你教育他就有方向了。但是从文艺青年的角度,他可以认为这个乳臭未干的东西压抑不了自己的性情,很贪心——但是这种想法是很抽象,肤浅,于事无补的,你跟他说不要贪心,他也不知道怎么样做才不贪心。

 

因此这位朋友当年的失误,是他无法看准当时的各种形势。现在的他只是用了一个抽象难以具体化的词语去圆他的不足之处而已!正因为此,所以一个人很容易停留于现在,容易重蹈覆辙。

 

有一句话是这样的:“所以许多人都在寻求幸福的婚姻,但是别忘了,真正能够维系婚姻的恰恰是共同的价值观。”,很多人听到类似的话,就觉得很对,把它作为座右铭。可是笔者告诉各位,这些观念都是经不住深入考究的,不用实践的话,作为自我陶醉没问题,但是一旦实践起来,就会出大问题。

 

你们可以对“真正”、“共同的价值观”进行太极分解,就知道哪里出问题了。如果我们改成“真正能够维系婚姻的恰恰是爱情。”很多人听到后也觉得这句话好像也很对哦,再结合对比,就会发现“共同的价值观”并不等于“爱情”,但是为什么两句话都像对呢!

 

如果我们再进行深度结点的探索,我们可以得出维系婚姻的有精神层面和物质上的利益层面,然后物质上的利益和精神可以再根据不同人的具体情况再进行分解,最后得出不同的维系因素(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下造成了我们所见的现象,即平衡的结果),而这些因素并无真假之分,只有力量的强弱之别!因此我们就很容易明白了: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那么复杂!——为什么有些少女特别会喜欢老头?为什么明明没有感情的却可以一辈子过去呢?为什么和小三偷偷摸摸而男主角又愿意离开正室?

所以,有时候笔者在很烦躁的时候,听到那些泛泛而谈的没有涉及到综合平衡因素的结论,都很想破口大骂:“实在太肤浅了!一点务实精神都没有,为什么不去看看生活的其他例子,反例比比皆是!而站着说那些话的人从来是不腰痛的!(处在春风得意的生活中)”

 

有一次笔者很难得去一家书店,看到一本书,整本书谈来谈去都类似这段话:

“培养你的气质美:读最优秀的作品;听最美好的音乐;学最喜爱的舞蹈;赏最经典的艺术;做最独特的气质美女,享最智慧的幸福人生;内外兼修美丽一生幸福一生。”

笔者顿时摇了摇头,其实《理想国》可能会更值得看一点。想起了某一次讲座,那个教授级的人物在台上侃侃而谈,也是大部分是一些很美好很抽象的话语,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听,为什么呢?因为这是麻醉药,虽然不是根本治病的药物,但是还是有部分人需要它的,所以它就有市场啦。

 

有一句经典唯美的话:“心中无尘,心自安。烦恼由心生。同一桩事,想得少则无忧,想得多则是自寻烦恼;同一个问题,看到光明的一面则喜,看到灰暗的一面则忧。人生的苦乐,不在于碰到多少事情,而在于心里装着多少事情。简单一些,积极一点,烦恼自然会少了一些。清空心里的阴霾,心净才能心静,心静才能舒心。”

 

其实如果我们反问一下就会发现一些大问题,“怎么样才算多,怎么样才算少?”——他们自己本身就分不清,“当我们面对大困难(如亲人遇难,工作上有小人针对,剑走险锋等),你能告诉自己要简单些吗?”——你简单些也甚至落得被人唾骂为不负责任的下场。所以对于这些话,我们怀有娱乐的心态去看就好了。

这些麻醉药,可以将一个人麻醉一辈子,一直到你离开世界;当然幸运的话,也可以麻醉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你就有机会能理清思路,继而等待成熟时机的到来,而这个时机或是你的运气带来,或是你自己创造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