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家观点】新旧特殊教育观念大PK,你是哪一派?

 三乐四为书屋 2017-11-16

转载请注明出处。

 台湾高雄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钮文英教授因长期从事融合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在海峡两岸有一定影响力,著述颇丰,比如《身心障碍者的正向行为支持》。钮文英教授曾分享了8组新旧特殊教育观念对比,不妨看看你的观念更新了没?

1

思维模式

旧观念

▪“缺陷”的思维模式(deficit  paradigm)

▪探讨“缺陷”

新观念

▪“成长”的思维模式(growth   paradigm)

▪强调“潜能”和“优点”

2

评估

旧观念

▪使用静态评估或标准化的测试工具来诊断缺陷和目前发展水平

▪强调错误、弱点和短处的诊断

▪“个人能力”的评估

新观念

▪使用真实的评量取向(例如动态评估、生态评估),在自然的情境下来评估个体的需求和最大发展空间

▪强调长处和优点的评估

3

鉴定

旧观念

▪使用标记:根据个体的残障或损伤来标记

▪强调从“能力”的观点来定义特殊儿童,例如智能“不足”

▪以“心理能力”和“教育的可能性”作为分类的依据

新观念

▪避免标记:视人为完整而独特的个体,只是有一些特殊需要

▪强调从“能力与环境的互动”的观点来定义特殊儿童,例如智能“障碍”

▪以所需“支持系统”的“时间长短”和“范围多寡”作为分类的依据

4

安置

旧观念

隔离的安置

新观念

融合的安置

5

课程

旧观念

▪“学科”的取向

▪“发展性”课程:心理年龄

新观念

▪“领域”取向:整个课程内容的架构必须反应成人生活的各个领域(重视生活时间和生活空间)

▪“功能性”课程:心理年龄/生理年龄,重视“转衔”

▪“生态课程”:课程规划必须考虑学生的生态环境,有家长参与,并做个别化的教学决定

6

教学

旧观念

▪使用许多特殊化的处理策略,这些策略常常脱离真实情境

▪“起点行为”:训练先备技能

▪使用人工或模拟的情境,训练孤立的技能

▪使用“行为目标”

新观念

▪透过各种与真实生活情境中的活动和事件间多样且丰富的互动,来协助个体成长和学问  (零推论)的原则

▪“部分参与原则”

▪“替代性方案”:提供支持系统

▪与生活情境配合,进行有意义且完整的活动

▪使用“活动目标”

7

职业训练

旧观念

训练——安置——辅导

新观念

安置——训练——支持

8

行为辅导

旧观念

▪行为矫正(behavior modification):强调安排有效的行为后果来改变个体的行为

新观念

▪行为管理(behavior management):除了安排有效的行为后果外,强调前事的操纵,行为的训练和环境的改善

  来源:特教漫话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