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师生互动促进儿童积极心理培养的研究 研究方案

 小应子、 2017-11-17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在学科教学中开展系统而科学的心理教育研究,探索出学科教学和心理教育相结合的理论框架,初步形成一套适合小学各学科教学特点的心理教育操作方法和管理模式。

在理论上,探讨出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及其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学生在素质教育理论的推动下,在知识和能力得到提高的基础上,获得思想的成熟和人格的完美。在目标上,基础目标是防治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基本目标是提升幸福感,优化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极目标是开发学生心理潜能,达到自我完善,为成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2.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就是要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培养学生对生活积极向上的幸福观。

“育才”,成才先成人,育才先育人。就这个意义上来讲,学校进行学生心理教育的探索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完善教育者包括领导、教师、家长的认知结构,进而探索改变或重塑小学生认知与行为的心理教育模式和操作方法,让学生产生积极的理性行为,使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和学业水平更上一个新水平,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同时,建立一个有特色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在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教育的研究模式,从而丰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领域的理论和实践

二、本课题的理论假设

1.小学学科教学:指国家教育部规定开设的所有学科。

2.渗透:充分挖掘可教育因素,因势利导,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各个学科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结合新课改,将积极心理学教育渗透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形成外部渗透,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做到科学设立教学目标,挖掘教材心育因素,形成一套有

效的、科学的教育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形成积极健康的与学生真诚交流的个性品质,内部渗透幸福观教育。

3、“积极心理教育”:指主要运用积极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理论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心理训练,有目的地培养(包括自我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调节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的过程。

三、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理论价值

1.宏观意义: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和个人发展的需要,让更多的小学生在成长中形成和培养积极心理品质,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了解社会,用更多的知识促进他们学习,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之将来有能力参加社会的各种竞争和建设。

2.微观意义:

1)优化学生心理素质,防治心理疾病,提升学生的幸福感。

2)学生心理指导,着重预防和疏导学生不良心理,培养积极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培,开展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指导,学生行为规范的培养,学生应试心理指导,学生情绪调整及其引导,学生人际交往辅导,学生人格品质培养。

3)引导学生在校期间能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调整心态,克服学习中的困惑、烦恼,对自己的不良学习心理障碍进行疏导,正确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调整学生情绪,进行正确引导,辅导学生正确进行人际交往,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人格达到统一,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极的心态塑造积极的人生。

3.理论意义:通过研究,探索出小学生成长中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和培养的理论框架,初步形成一套适合小学学科教学特点的心理教育操作方法和管理模式。

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原则

1.参与性原则:学生是心理发展的主体,心理教育的效果是以学生主体的参与程度为转移的。所以,必须把学生推到整个积极心理研究活动的主体地位上去,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投入。教师是主要的教育者,所有教师的参与协作是心理教育成败的关键。

2.发展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以多种手段、方法,分层次、分类型、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予以教育、训练,使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相应的发展。

3.整体性原则: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学生积极心理教育要形成领导、班主任、老师、各学科、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局面,发挥学校整体的教育功能。

4.创造性原则:小学各学科教学渗透小学生成长中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和培养教育的研究,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面向21世纪。在继承性原则的前提下,课题研究更多地作一些开创性的工作。

五、本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本校全体学生

(二)研究方法:

1、综合调查法

通过问卷、访谈、观察、实验、数据分析、学生作品分析的方法获取资料。比如通过心理问卷调查,及时了解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便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针对性的开展,同时为学校的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2、实践活动法

通过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比如个别心理咨询、团体辅导、专题讲座、开设心理活动课、手抄报比赛、征集“金点子”等活动,

解决学生在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困惑,预防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校园生活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3、行为训练法

针对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通过早会、班队会、课堂教学等途径,利用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原理,比如角色扮演法、价值观辨析法、榜样引导法、行为强化法等,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4.实验研究法

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和我校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提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的理论假设,在实践情景、实践条件保持自然状态的情况下,将理论假设应用于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监控,加强案例研究,在一定时间内,将效果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反复验证,探索出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5.个案研究法

在研究中选择一个或多个典型的心理问题(包括品行障碍)的学生,收集详实的材料,结合问题产生的背景,运用有关心理学的理论进行深层的探讨,并制定相应的辅导方案,积极有效地矫正学生的心理问题。在个案研究的时候,要注意认清问题的本质,积极争取班科任老师以及家长的有效配合,还要做好相关的记录。同时,辅以调查研究法、量表测验法、文献研究法等方法。

六、本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工作阶段

1)确定实验研究的对象、操作实验的成员及培训等。

2)分年级进行调查、测试了解学生现状。

2.实施阶段

将总课题方案具体细化,由专人负责执行。

2)确定课题组成员的具体工作任务。

3)全面实施小学学科教学渗透青少年学生成长中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和培养实践研究心理教育课题。

4)确定个案,实施个别辅导模式,运用认知咨询理论解决个案的认知障碍问题,做好个案心理档案工作。

5)将认知辅导模式精神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在某些课程中进行的教学教案改革,加进认知辅导内容。

6)有计划、有目的召开心理讲座、学科座谈会、家长座谈会等,建立教师家访制度,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等等,利用好“开心信箱”,出好《合力报》,增进学校、社会和家庭之间的沟通。

7)定期总结工作。

3.中期评估阶段

1)初步评估模学生基本状况分析,将学生进行分类。

2)可适当进行几项心理测试与前测对照分析,预测方案的实施效果。

4,总结成果阶段

1)撰写“小学生成长中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和培养研究”的报告(报告中要对模式及其操作方案作详细的说明)。

2)收集整理个案方案材料,编辑“小学生成长中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和培养”研究的心理教育个案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