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美和淡

 阆苑妃子 2017-11-18

       摘要:韦应物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由于长期受禅寺山林生活的浸润和影响,加上其高洁人格与品行的作用,以及对传统清美诗风的崇尚、继承、发展和自觉追求,其诗清雅淡远,形成了其清美的独特诗风;又由于沿着陶渊明所开创的平淡之风发展,汲取前人创作成就,诗人形成了其冲淡平和的艺术风格。综其生活的时代、生活经历和诗人的性格倾向以及审美倾向,我们可以得出诗人众多诗歌风格的原因,也可以看出诗人不同的审美追求。

    关键词:韦应物;清美诗风;冲淡平和;艺术特征;成因

一、  前言

   韦应物(737-790[1]),京兆府万年县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胄贵里人,唐玄宗时任三卫郎。安史之乱时,曾避难居武功(今属陕西省)等地。安史之乱后,折节读书,终于成为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永泰元年后,罢官闲居洛阳同德寺。大历八年,因病去官,又寄居洛阳同德精舍。大历十四年,辞官寓居鄠县沣上的善福精舍。贞元四年冬,复出为苏州刺史,约七年后罢官,寄居苏州永定寺,此后不久,卒于苏州。他曾经担任过洛阳丞、京兆府功曹、高陵县令、滁州刺史、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等官职。多次罢官,闲居佛寺,使得诗人有大量的时间精力接触山林自然,写下了不少山水诗。

   当学者谈论韦应物时,总喜欢引录李肇《国史补》之言,以指证韦氏是个焚香静坐、不食人间烟火的诗人。《国史补》云:“韦应物立性高洁,鲜食寡欲,所至焚香扫地而坐。”[2](P4)

    《唐语林》谓:“韦应物立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居焚香扫地而坐。”[3](P181)

   《唐诗纪事》也说:“应物性高洁,所在焚香扫地而坐,惟顾况、刘长卿、丘丹、秦系、皎然之俦,得厕宾列,与之酬唱。”[4](P400)王十朋撰《东坡诗集注》,在东坡《南堂五首》之五“扫地烧香闭阁眠”句后录曹梦良引《国史补》之文为注曰:“韦应物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在焚香扫地而坐。”[5](P6)

   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中也说道:“李肇《国史补》言应物性高洁, 鲜食寡欲,所居焚香扫地而坐。与杨开府诗所述不同, 岂非武皇仙去之后,折节悔过之时邪?![6](P518)

    洪迈《容斋随笔·韦苏州》谓: 《韦苏州集》中,有《逢杨开府》诗云:“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田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司隶不敢捕, 立在白玉墀。骊山风雪夜,长扬羽猎时。一字都不识, 饮酒肆顽痴。武皇升仙去, 憔悴被人欺, 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两府始收迹,南宫谬见推。非才果不容,出守抚茕嫠。忽逢杨开府, 论旧涕俱矣。 !味此诗,盖应物自叙其少年事也。其不羁乃如此。李肇《国史》:“应物为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居焚香扫地而坐 ……!盖记其折节后来也。[7](P18-119)

    清人贺裳在《载酒园诗话》里引宋人韩驹之语说:“韦苏州少年时,以三卫郎事玄宗,放纵不羁。玄宗崩,始务折节读书。然余观其为人, 赋性高洁, 所居焚香扫地而坐, 与豪纵者不。”[8]

    近人刘大杰在评论韦应物和他的诗时,曾经这样说:“史书上说他性高洁, 所在焚香扫地而坐。唯顾况、刘长卿之俦,得厕宾客,与之酬唱。其诗闲澹简远,人比之陶潜。在这里正说明这位诗人的生活与心境。……上非明世, 以道自全。这是韦应物的人生观的全部。他没有那种采药求仙的道士气, 也没有佛学那种厌世观,更没有那种狂客颠人的放纵态度,他只是一个洁身自爱,养性全真的小官吏。”[9]

    拥有这样的心性,宁静淡泊,闲雅致远,不难了解诗人的冲淡平和,但如何体现其清美,又何来哀怨伤感,本文将一一进行论述,以证明韦应物诗歌不同的审美追求。

二、清美诗风

    诗人一生有着仕隐交替的独特经历, 几次出仕又闲居,而每一次闲居又都是归于佛寺,表现出遁世避俗的淡泊志向与性格。翻开诗人诗集,虽也有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诗篇,但多是写与僧人交往酬唱、 描写佛寺道观和僧人形象,或叙写自然山水清幽之景, 并由此而形成诗人清美的鲜明诗风。

    诗人写诗, 极喜用“清“字, 在其诗中,“清”字共出现了139 次, 按多少顺序排列,分别为:“清”字48 次;“清夜”11 次;“清景”10 次;“清露”8 次;“清池”、“ 清觞”各5次;“清川”、“清风”各 4 次;“清晨(朝)”、“清辉”、“清都”、“清凉”、“清赏”各 3次; “清香”、“凄清”、“清泉”、“清尘”、“清涧”、“清言”各 2次;“清渠”、“清静”、“澄清”、“清旷”、“清时”、“清白”、“清诗”、“清樽”、 “清源”、“清光”、“清幽”、“清澜”、“清浅”、“清波”、“清流”各 1 次。有时甚至同一首诗中也不避用字重复,出现两个或多个“清”字,至于运用与“清”字意义相近的词语那就更是俯拾即是、不胜枚举了。诗人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天地:读其诗作,如饮甘露,如濯清流,如临幽谷,如沐清风, 给人以清气弥漫的审美感受。《赠王侍御》“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玉壶彻底清”一联诗最能概括、表现和反映韦诗的这种独特的清美诗风。故张戒《岁寒冷堂诗话》(卷上)云:“韦苏州诗,韵高而气清。”诗人也反复提及己诗之清:《访人》诗云:“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艳雪》诗云:“清诗舞艳雪,孤抱莹玄冰”。不仅表现诗人的诗学审美观集中体现在一个“清”字上, 而且能以清新洁净的语言来绘景状物,表意抒情,形成其独特的清美诗风。而这种诗风又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特征。[10]

    清淡平和   清人乔亿《剑溪说诗又编》云: “古今共推韦诗冲淡。”白居易《与元九书》曰:“其五言诗高雅闲淡, 自成一家之体。”司空图《与李生论诗风》以其与王维并称,谓:“王右丞、韦苏州澄澹精致,格在其中。”如其《送令狐岫宰恩阳》诗“和风披草木,江水日夜清”极具清淡冲和之美,其山水诗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以清淡和美的山水意象, 传达出作者恬淡自适和寂寞幽独的意绪, 显得既优柔不迫,从容舒缓,又澄淡精致, 清朗冲和。清淡, 即淡泊, 既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也是人的一种精神状态,是指心灵的宁静、 情感的柔和。作为一种人生态度, 是对人生旅途上发生的挫折与不幸的坦然面对与接受,表现出一种随遇而安的旷达处世态度;作为一种艺术精神,则表现为对和谐的情境、冲澹的气韵和悠闲简洁的艺术风格的追求。[11]

    诗人一生多次闲居精舍, 早已习惯那种很少人间烟火气的方外生活,故描写山水或寺庙生活常显得闲适而恬澹,空旷而平和。如《幽居》:“贵贱虽异等, 出门皆有营。独无外物牵, 遂此幽居情。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时与道人偶, 或随樵者行。自当安蹇劣, 谁谓薄世荣。”全诗描绘了一种悠闲宁静的境界, 反映了诗人幽居独处、知足适意的闲淡心境。诗先用世人“皆有营”之辛劳, 反衬自己“遂此幽居”的闲情逸致;“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幽居生活的恬然感受以及愉悦适意的心境,使心境与物境达到高度的和谐与统一。再如《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 “怀君属秋夜, 散步咏凉天。山空松子落, 幽人应未眠。”施补华《山见庸说诗》称赞这首诗:“清幽不减摩诘,皆五绝中之正法眼藏也。”诗人从容下笔, 于“秋夜”、“凉天”写起,淡淡着墨,“山空松子落”更见出诗人平淡心境与所处幽静环境的谐合,语浅情深,显得那么的清雅闲淡。沈德潜《说诗日卒语》云:“五言绝句, 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淡,并入化境。”此诗即诗人清淡诗风的代表作之一。[10]

    此外,“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赋得暮雨》);“野水烟鹤唳,楚天云雨空”(《游溪》);“高斋明月夜,中庭松桂枝”(《途中寄杨邈、裴绪,示褒子》);“野旷归云尽,天清晓路新”(《答王郎中》) ; 等等,无不体现出诗人心境的悠闲淡泊、平和自然。诚如明王世贞《艺苑言》(卷四)所评:“韦左司平淡和雅,为元和之冠。”

    清幽冷峭   诗人志向高洁,寓居佛寺,在他的山水诗里,有不少是寄托着他洁身自好、乐天知命的思想,抒写他追求宁静闲适、冷落寂寞的生活情调的。在这些诗句中,处处体现一种清新、静谧、幽深、寂寞的意境。在这里,没有人间的纷扰,没有世俗的羁绊,只有大自然的宁静、山水花鸟的生机。在这些苍翠的古树、清冽的山泉和婉转的鸟鸣中,无处不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回旋着诗人的声音,震荡着诗人的灵魂。那些忘情山水的喜悦、回归自然的满足,就在这些清幽冷寂的境界中体现出来。从诗人的作品来看,其清幽有以下的表现特征:

    一、喜用冷色调的词和清冷的意象。一些如“清”、“凉”、“寒”、“冷”、“幽”、“湿”等带有低温感的词频频在诗中出现,其中“幽”字的复现率最高,仅在《全唐诗》卷一百九十二中就出现了三十多次,如“幽鸟”、“幽人”、“幽居”、“幽赏”、“幽寻”等一些带有冷色调的颜色词如“绿”、“白”、“青”也常和景物结合在一起,如“始霁郊原绿,暮春啼鸟稀”(《台上迟客》)、“山月皎如烛,风霜时动竹”(《同褒子秋斋独宿》)、“寒月野无绿,寥寥天宇空”(《拟古诗其八》)、“青冥台砌寒,绿缛草木香(《游琅琊山寺》)等。这些低温和冷色不但没有使大自然失去生机,反而增添生命感。那青翠的绿草、银白的皓月、湛蓝的长空以及青绿的苔藓,使人沁凉入骨,给人一种生命精神向内收敛的感觉。

    二、寓静于动的音响感。韦应物虽然追求一种清幽寂静之境,但决非毫无生机的颓寂、死寂,而是富于生机的,其山水诗是他把活跃的生命力转化为凝固的生命力的结果。活跃的生命力是运动的、有声音的,凝固的生命力是静止的、静谧的。在运动与静谧的鲜明对比中,才可使动者更动、静者更静。诗人深谙此道,善于用不同的音响来衬托幽寂之境。首先,他爱用流水的声音来衬托寂静:

碧泉更幽绝,赏爱未能去。

潺湲写幽磴,缭绕带嘉树。(《游龙门香山泉》)

惊禽翻暗叶,流水注幽丛。(《夜偶诗客操公作》)

测测石泉冷,暧暧烟谷虚。(《再游西山》)

淙流绝壁散,虚烟翠涧深。(《简寂观西涧瀑布下作》)

新泉泄阴壁,高萝荫绿塘。(《游琅琊山寺》)

水是山的血脉,山有了水才鲜活,在这些诗句中,不管是回溪、飞泉,还是深涧、瀑布,其灵动悦耳的音响都让山林显得更加寂静。

    其次,诗人也爱用禽鸟的鸣叫来衬托寂静:

即此尘境远,忽闻幽鸟殊。(《庄严精舍游集》)

春鸟依谷暄,紫兰含幽色。(《与幼遐、君贶兄弟同游白家竹潭》)

沉沉水容绿,寂寂流莺歇。(《月溪与幼遐、君贶同游》)

密竹行已远,子规啼更深。(《与卢陟同游永定寺北池僧斋》)

池上鸣佳禽,僧斋日幽寂(《游南斋》)

    此外,使人还特别爱用寺院的钟声来营造幽寂之境:

微钟何处来,暮色忽苍苍。(《登乐游庙作》)

缘云路犹缅,憩涧钟已寂。(《龙门游眺》)

苍茫寒色起,迢递晚钟鸣。(《秋景诣琅琊精舍》)

隐隐起何处,迢迢送落晖。(《烟际钟》)

闻钟北窗起,啸傲永日馀。(《道晏寺主院》)

    无论是水声、鸟鸣,还是钟声,都因为融入了寂静广阔的山林而显得悠远浩渺。这或流畅轻柔或突兀渺远的声音,在幽静的山林里,给人一种飘然离世隔断尘缘的感觉,更增添了大自然的静谧与清幽。在这静谧与清幽之中,诗人孤心远寄,人间的一切烦恼都荡涤一空。

    三、浓淡相映、明暗分明。韦应物山水诗的幽寂之境,不但是清冷的、僻静的,而且是富于层次感和立体感的。色调的浓淡和光线的明暗在韦应物的山水诗中谐调得特别好。诗人以他那富于表现力的妙

笔,描画了大自然生机勃勃、欣欣向荣而又变化万千的景象,如《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云: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

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

在这首诗中,滚滚黄河水的浓烈色彩与天边隐约稀疏的树影交相辉映,汹涌河水中那忽明忽暗的夕阳闪烁不定,加上劲吹的北风和空中的孤雁,构成了一幅清廓渺远而又荒寒寂寞的图画。再如这一首《游溪》:

野水烟鹤唳,楚天云雨空。

玩舟清景晚,垂钓绿蒲中。

落花飘旅衣,归流澹清风。

缘源不可极,远树但青葱。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烟雨迷蒙中荡舟垂钓的情景。蒙蒙的细雨 轻轻的和风,这是淡远;绿绿的池塘、缤纷的落花,这是浓亮,在这浓淡明暗的交映之中,诗人那份清淡、闲雅、静谧的情趣充溢其中,好一幅清幽朦胧的画面!再如《夏至避暑北池》云: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明亮的新竹新荷,交映暗淡的山门古树,这样清幽的竹影荷香,正是夏至时节诗人要寻找的一份寂静清凉。[12]

    这种清幽冷峭的艺术境界,诚如宗白华《美学与意境》指出的那样,“艺术世界,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宇宙的深境”,确实具有一种陶冶情操、升华精神境界、锻炼高尚人格的作用。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韦苏州冰玉之姿,蕙兰之质, 粹如蔼如,警目不足,而沁心有余。然虽以淡漠为宗, 至若……‘高梧一叶下, 空斋归思多’,‘一为风水便,但见山川驰’,‘何因知久要,丝白漆亦坚’,正如嵇叔夜土木形骸,不加修饰,而龙章风姿,天质自然特秀。”此可谓是对韦诗清幽冷峭艺术特征最为形象和精当的概括与说明。[10]

    清雅高古   胡应麟《诗薮》云:“中唐无言绝,苏州最古。可继王孟。”韦诗描写山水景物细腻传神,用笔清秀雅丽,表现出一种清雅高古的鲜明艺术特征。清雅,从二谢诗中来;高古,从陶诗中来,形成其鲜明的渊源、承传关系。这方面,前人多有论述。韦应物山水诗继承了二谢的清雅诗风,体物传神,能表现出人们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某种独特感受。《对雨赠李主簿高秀才》“逦迤曙云簿, 散漫东风来。青山满春野,微雨洒轻埃”,写春天的原野,风和日丽,满目新翠,万卉吐芳,百花争艳。雨过天晴,万物竞长,空气清新,清朗润泽,令人心旷神怡。诗人的诸多写景名句更是脍炙人口,显得清新秀雅,颇得二谢山水诗之精神。“景煦听禽响,雨馀看柳重”(《春游南亭》);“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游开元精舍》);“空林细雨至,圆文遍生水”(《西涧即事示卢陟》);“远峰明夕初,夏雨生众绿”(《始除尚书郎》) ;“ 雨歇林光变,塘绿鸟声幽”(《月晦忆去年》);“半雨夕阳霏,缘源杂花发”(《月溪与幼遐》);“日落群山阴,天秋百泉响”(《蓝岭精舍》);等等,写景之名联、秀句纷呈,佳作迭出,赏心悦目,令读者有如行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之感。

    韦应物山水田园景物诗高古的一面显系从陶渊明诗中学习继承而来。诗人写了不少效法、学习和模拟陶诗的诗作,如《与友生野炊效陶体》、《效陶彭泽》等。真正得陶诗之诗中“三味”、真谛和神髓的还是诗人并非模拟的一些山水田园诗和寄赠酬答诗。如诗人的《郊居言志》:“负喧衡门下,望云归远山。但要樽中物,余事岂相关。交无是非责,且得任疏顽。日夕临清涧,逍遥思虑闲。出去唯空屋,弊箦委窗间。何异林栖鸟,恋此复来还。世荣斯独己,颓志亦何攀。唯岁当风熟,闾里一欢颜。”此诗颇具陶诗之精神和风韵。故日人近藤元粹在评订《韦苏州诗集》时论此诗“有一种高逸之志,柴桑正适”,说明韦学陶诗已得其神髓而达到运化无迹的境地。另如《东郊》、《寓居永定精舍》、《夕次盱眙县》、《郡中对雨,赠元锡兼简杨凌》、《独游西斋,寄崔主簿》等诗,都能吸收陶诗以白描传神的表现手法和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显得笔调古拙,质朴高古。正如清人施朴华《岘佣说诗》云:“后人学陶,以韦公为最深,盖其襟怀澄淡,有以契之也。”

    清新自然   曾季狸《舰斋诗话》在评韦诗《游开元精舍》诗时说:“春晚景物说得出者,惟韦苏州‘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最有思致。如杜牧之‘晚花七艳静,高树绿阴初’,亦甚工,但比韦诗无雍容气象尔。至张文潜‘草青春去后,麦秀日长时’,及‘新绿染成延昼永,烂红送尽送春归’,亦非不佳,但刻画见骨耳。”概言之,杜、张之诗虽刻画精工,却在清新自然方面远为逊色。诗人《幽居》之“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诗句颇为广大读者和诗评家所欣赏,其中既有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气息,也有诗人幽居的宁静和心情的喜悦。诗人那传颂千古、历久不衰的写景名作《滁州西涧》云:“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此诗以动静相生的表现手法,为读者画出了一幅既幽静深邃又充满生机的荒山野渡图。不仅像《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所云之“一展无趣,分明写出画意”,而且充满音响美和生命力,更传达出画面背后诗人那难以名状的既有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又有罢官后失落茫然的复杂心情。诗人先以独爱涧边所生之野草而无意于深树之上鸣声婉转美妙的黄莺进行对比和反衬。幽草安贫守节,黄莺居高媚时,比喻和寓意仕宦世态极为含蓄而鲜明,表现出诗人淡泊处世、随遇而安的恬淡胸襟。继而又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流露出诗人那潜藏在心灵深处的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和忧伤情怀。显然,诗中有所寄托和寓意。诗人既是个洁身自好的著名诗人,又是个历史上难得的关心民生疾苦的清官,既欲为黎民办点实事却因政治腐败而不能,又为不愿摧残百姓退隐闲居而又因生活无着而不能,进退两难,故而只能顺其自然,使得其一生为官、仕进、退隐、闲居交替循环,这正反映出诗人思想上的矛盾与无奈。他对《庄子·列御寇》“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的思想深有研究和体会,并曾在《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中直言自己是“扁舟不系与心同”。这才是此诗既寄慨遥深、含蓄蕴藉,却又清新自然、通俗浅显的关键原因之所在。[10]

三、冲淡平和

   韦应物诗歌“冲淡平和”的艺术风格就是其在学古通变中达到的新高峰。所谓冲淡,就是平和、淡泊。司空图在《诗品》中把冲淡列为一格,释之为“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脱有形似,握手已违”[13],这段话道出了“冲淡”的本质,冲淡强调的是一种人生态度,表达的是一种人生观。只有经过沉静的思考,在内心达到真正冲淡的境界,才能写出冲淡的作品。正如法国古典作家莫泊桑所说:“风格就是商标”,[14]韦应物的商标就是“ 冲淡平和”。

    冲淡含有闲逸、静默、淡泊、深远等特点;平和更加侧重于心态的平静、心平气和,即使是激愤的情感也是以淡泊之音表现出来。冲淡平和,即淡泊,既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也是人的一种精神状态,是指心灵的宁静、情感的柔和。作为一种人生态度,是对人生经历中发生的挫折与不幸的坦然面对和接受,表现出一种随遇而安的旷达处世态度;作为一种艺术精神,则表现为对和谐的情境、冲淡的气韵和悠闲简洁的艺术风格的追求。[11]从前言的生平简介中我们可以看出, 诗人一生多次闲居精舍, 或者佛寺,早已习惯那种较少人间烟火气的生活方式,因此,在描写山水或寺庙生活时常显得闲适而恬淡,空旷而平和。韦应物诗歌的这种特点随处可见。如:

青苔幽巷遍,新林露气微。经声在深竹,高斋独掩扉。憩树爱岚岭,听禽悦朝晖。方耽静中趣,自与尘世违。(《神静师院》)

野水烟鹤唳,楚天云雨空。玩舟清景晚,垂钓绿蒲中。落花飘旅衣,归流澹清风。缘源不可极,远树但青葱。(《游溪》)

北望极长廊,斜扉映丛竹。亭午一来寻, 院幽僧亦独。唯闻山鸟啼,爱此林下宿。(《行宽禅师院》)

    这些诗不仅出现了静、清、远、幽这些冲淡的字眼,也出现了冲淡的意境。映入诗人眼帘的是幽幽青苔、微微露痕、野水烟鹤等一系列自然风景。诗人似乎完全沉醉在自然的美境里,远离尘世,忘情于自然。但自然美并非美在物的自然属性,而是人类在欣赏自然美时,往往通过物的自然形态复现自己,从而在自然界中直观自身。诗人在饱览自然美的时候, 将自己的经历、处境移情于自然物,将个体精神与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诗人完全融合于自然。此时,诗人追求的是忘我,无我的空寂境界。这种空寂实际上就是一种冲淡。

   韦诗的冲淡不仅表现为对一种空灵境界的追求,还表现为心灵的宁静,情感的柔和,这才是冲淡的根源。诗人的思虑仿佛屡经生活激流的冲刷,已经磨尽了一切棱角和激情,清净无为,不汲汲于利禄,不营求于荣华,诗人往往以一种无牵无挂,与世无争的眼光去静观世象人生。不管外界发生多大波折,总保持着内心的平衡。这种心灵的宁静,情感的柔和在诗歌中也有充分地体现。如:

万木丛云出香阁,西连碧涧竹林园。高斋犹宿远山曙,微霰下庭寒雀喧。道心淡泊对流水,生事萧疏空掩门。时忆故交那得见,晓排阊阖奉明恩。(《寓居沣上精舍寄于张二舍人》)

寝扉临碧涧,晨起澹忘情。空林细雨至,圆文遍水生。永日无馀事,山中伐木声。知子尘喧久,暂可散烦缨。(《西涧即事示卢陟》)

湛湛嘉树阴,清露夜景沉。悄然群物寂,高阁似阴岑。方以玄默处,岂为名迹侵。法妙不知归,独此抱冲襟。斋舍无馀物,陶器与单衾。诸生时列坐,共爱风满林。(《善福精舍示诸生》)

    上面几首诗中的“道心淡泊对流水,生事萧疏空掩门”、“寝扉临碧涧,晨起澹忘情”、“法妙不知归,独此抱冲襟”几句无不体现出诗人不作惊人语,不崇尚夸饰,不豪情满怀,也不执著现实,不留意生活的纷争,而是洁身自好,孤身静处,独善其身,寄情山水,始终保持内心的和平与淡泊。

    所以,韦诗风格的冲淡平和主要表现为对和谐的情境、淡然的气韵的艺术境界的追求,以及对心灵的平静、情感的柔和这样一种精神状态的追求。[15]

    韦应物这种清妙冲淡的诗歌境界不仅体现其个人的审美趋向,而且有着独特的美学蕴藉。

    首先,淡雅清幽的图画美。

    韦诗淡雅清幽的图画美首先体现在色彩的运用上。韦诗虽然也有“沃野收红稻,长江钓白鱼”(《送张侍御秘书江左觐省》)这样似于王维诗作的的鲜明的色调,但其更多的还是“青”、“绿”、“白”等淡色的搭配。如“白云埋大壑,阴崖滴夜泉”(《怀琅琊深标二释子》)、“池荒野筠合,庭绿幽草积”(《月夜》)、“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幽居》)、“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馀”(《游开元精舍》)。

     这种淡雅的色调就像冷水一样在心灵慢慢地浸润开来,亦或使人头脑清醒,亦或使人遍体生寒。但正是这种淡雅清幽的境界更能使人潜心思考,让人渐渐由实景进入虚空,渐渐从有限超越到无限。“韦诗不唯古澹,兼以静胜。古澹可几,静非澄怀观道不可能也。”(《剑溪说诗又编》)“韦诗皆以平心静气出之,故多近于有道之言。”(《载酒园诗话又编》)

    韦诗淡雅清幽的图画美不仅体现在色彩的运用上,同时也体现在画图勾勒的线条上。韦诗中多使用垂直线条与水平线条,使其画面的空间无限拓展显示出辽阔、舒展、幽静的氛围。如“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赋得暮雨送李胄》)江上小帆由远及近,形成一条由外向内的射线; 天上飞鸟由近及远,形成一条由内向外的射线,两条射线延伸出上下两个平面,犹如两幅画卷以欣赏者为中心双向同时展开。

    最后,韦诗淡雅清幽的图画美还与其构图的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韦诗巧妙地采用了十字形构图法,把画面分成四分,也就是通过画面中心画横竖两条线,中心交叉点是按放主体位置的,此种构图,使画面增加安全感、和平感、空旷清幽感。韦应物就是采用这样的构图方式。如“迢迢芳园树,列映清池曲。”(《对芳树》)树与池构成了十字的交叉,给画面以稳定的效果,池树之外别无他景,这种稳定中渗透着一种空旷清幽的氛围,便是韦诗最具代表性的境界。类似的画面还有“独鸟下高树,遥知吴苑园。”(《阊门怀古》)等等。

    其次,淡远凄冷的音乐美。

    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十分密切。诗人在写诗的时候会留意到声音的组织,既要用语言所包涵的意义去影响读者的感情,又要调动语言的声音去打动读者的心灵,使诗歌产生音乐的效果。

    韦应物诗歌的音乐美首先体现在韦应物经常为其诗歌画面增添一种淡远凄清的背景音乐。韦应物以一种淡然的心态将自然的声响由耳朵滑落笔端,于是,轻细的雨声,幽然的鸟鸣汇聚成一曲淡远而略带凄冷的小调从韦诗中淙淙流淌出来。“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寒食寄京师诸弟》),寒食禁火,万户无烟,想来已经非常萧索,更逢阴雨又在空斋,使得气候与心情的双重冷清,淡远之境油然而生。而流莺雨中似有似无的叫声使此淡远之境倍加一层凄清。

    韦诗大量使用叠字也加深了其诗歌悠扬淡远的声音美。“借问堤上柳,青青为谁春?”(《有所思》)、“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赋得暮雨送李胄》)等等。叠字的使用使其诗歌韵远意长,仿佛旷野上飘渺的歌声在耳边缭绕回荡。

    再次,淡泊空灵的动态美。

    韦应物的诗歌冲淡却不苍白,宁静却不沉寂,诗境中处处体现出一种淡泊空灵的动态美感。这种动态美源于韦诗巧妙地使用动词与名词,将自然的景物微妙的生机与人物细腻的情感波澜充分地表现出来。“皓月流春城,华露积芳草”(《月夜》),“皓月”与 “春城”之间著一“流”字,“华露”与“芳草”之间著一“积”字,从一个意象滑向另一个象,却不留半点痕迹。这样一种“名词——动词——名词”的形式使韦诗笔下的景物富有生命的气息,洋溢着一种动态的美感。诗中的景色呈现出一种淡淡的流淌,若隐若现,作者与欣赏者时而寓于景中,时而超乎外,身边笼罩着空灵幽清的氛围,而这种氛围由于动词动态的闪现,传递给读者的则是一种绵延流淌的审美体验。[16]

四、艺术风格之成因

   韦应物之所以形成清美与冲淡平和的诗风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作简要分析。

    一是受长期禅寺山林生活的浸润和影响。唐代是个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时代,奉佛之风颇为盛行。韦应物一生退隐闲居时都是住在禅寺精舍里,再加上长期优游山林,吃斋念佛,全然是一个佛界中人。

    即使在为官仕进时,诗人与之交往最多的最密切的也是诗僧,不仅与其相互间诗酒唱和,而且多次深入山林寺庙拜访高僧释友。如著名诗僧皎然就与诗人有过多次交往。山林寺院那清闲、宁静、单调的生活,寒月冷风、幽林深谷的自然风光之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自然会使得其诗风归向清雅淡远。另一方面,诗人佛学修养很高,其诗中流露出浓重的禅味、禅意、禅趣,显然这是诗人崇尚释佛思想与修养的自然外化与折射。尤其是南禅宗所追求的佛家“清静心”便自然地物化为诗人笔下那清幽的诗句。可以说,“心同野鹤与尘远,诗是冰壶彻底清”正是佛禅所追求的最高的修养境界,也正是诗人所着意表现和反映的诗的艺术世界。

    二是诗人高洁人格与品行的表现和反映。诗人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之一,以至《归田诗话》有“苏州有四贤堂,并韦应物、刘梦得、 王仲舒、范希文祠之。其遗爱犹未泯,不但以诗名也”之记载。诗人“秉性高洁”,崇尚人格之清美,因此,“清官”写“清诗”是极自然和顺理成章的事。在对人格高洁美的追求上,儒、释、道三教竟表现出惊人的统一与一致。孔子《论语》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老子“清静为天下正”就是倡导清静无为,返朴归真;佛家更是追求“空静”、“空无”、“无我”的人生最高境界,实际上这正是对高洁人格的崇尚与追求。显然,这对韦应物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尤其是他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身体力行,以旷达的心胸和平和的心态去接受世界,包容世界,更是难能可贵的。可以说, 诗人那清雅高远的清美诗风与冲淡平和的诗歌追求正是诗人高尚人格的体现和反映。

    三是对传统清美诗句的崇尚、继承、发展和自觉追求的结果。清美诗风历来为诗家所崇尚。钟嵘《诗品》是最早以“清”作为重要的审美、批评标准来评论诗歌的,也是最集中地用“清”来评价诗歌风格与艺术高下的。到了唐代,诗歌创作更是崇尚、标举“清新”为旗帜。诗仙李白特别崇尚“清”之美,其《大子夜歌》云:“慷慨吐清音, 明转出天然”;《经离乱后》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则评论说:“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等等。诗圣杜甫《春日忆李白》用“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来形容、比喻、赞美李白之诗。王维的山水诗清新明净,孟浩然的山水诗更被李白《赠孟浩然》誉为“高山安可仰,徒此揖轻芬”。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与山水诗创作普遍呈清美诗风的环境影响下,韦应物以清雅淡远作为自己的审美趣尚与创作规范来加以实践的。难能可贵的是, 他不仅有所继承,更是有所创新、开拓和发展,把清美诗风推进到无人企及的高峰,即使后来柳宗元、齐己等以清美诗风见长并享誉诗坛的大诗人也都望尘莫及,而自叹弗如。正因为此,严羽《沧浪诗话》称之为“韦应物体”,并说“天地间自欠此体不得”。[10] 

   四是他曲折生涯的显现,是他一生经历和思想各个方面的统一体。中唐世风浅薄,诗人处于各种矛盾斗争的漩涡中。危机四伏的现实使他产生了深重的忧虑。政治失意、生活困窘的诗人对社会、人生有着深刻的体认,却又无力改变污浊的现状。敏感多情、灵思活跃的诗人更倾向于安定、祥和的生存氛围,他们要寻觅的是安顿心灵的清静世界。此外,中唐以来,道教的衰败使得神奇富丽的仙境远离了苦难中的诗人,这种仙境再不能给诗人们提供忘怀尘世的超脱高骛的空间了,而禅宗却应运而生。对诗人来说,离相定心、凝神静思的禅定功夫与诗人的创作心理状态相吻合。在此基础上, 禅宗的内心领悟提供给诗人超脱尘世纷扰的空间,它“更能似乎长久地保持某种诗意的温柔、牧歌的韵味。[15]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前面第一条原因里就有所提及,这里就不再赘余。

五、结语

   “野水滟长塘,烟花乱晴日。氤氲绿树多,苍翠千山出。游鱼时可见,新荷尚未密”。临于夏日,游鱼戏水,新荷初绽,在碧波荡漾的清凉池水中,我们看到夏日的清新亮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宁静平和。韦应物山水诗的清美诗风和冲淡平和继承了前人的优秀传统,也发掘了其自身发展的潜力,为我国山水诗的发展注上重要一笔,为丰富山水诗的风格特色贡献了不朽之力。

 

参考资料:

   [1]陶敏.韦应物生平再考.文学遗产二○一○年 第一期

   [2]李肇. 国史补. 笔记小说大观:卷下[M] .新兴书局出版社, 1962

   [3] 王谠. 周勋补校证. 唐语林校证: 卷 2. 中华书局,1987

   [4] 计有功. 唐诗纪事:卷 26[M] . 中华书局, 1972.

   [5] 王十朋. 东坡诗集 注: 卷 24 [M] . 台湾商印 书馆1981.

   [6] 何文焕辑. 历代诗话:卷 4[M] . 中华书局.

   [7] 洪迈. 容斋随笔:卷 2[M] . 台北大立出版社, 1981.

   [8] 郭绍虞. 清诗话续编[M]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9] 刘大杰. 中国文学发展史: 卷中[M] . 香港古文书局出版社, 1973.

   [10]李军.“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冰壶彻底清”——论韦应物的清美诗风.新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2月第16卷第1期

   [11]蒋寅.大历诗人研究[M ] . 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社,1995.

   [12]黄柳媚.韦应物山水诗的幽静之美.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10月第10卷第5期

   [13] (唐)司空图. 诗品·冲淡[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1

   [14] (法)莫泊桑. 爱迷尔·左拉研究[ M] .古典文艺理论译丛, 1964.

   [15] 梅华.冲淡平和的诗意追求——韦应物诗歌风格探讨.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7卷第3期

   [16]孟祥燕.韦应物冲淡诗境的美学简析.安徽文学.2009年第8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