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 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又到一年寒衣节,天渐寒,送寒衣。 古代,秋天新收后,为缅怀先人,祈求来年丰收,民间有祭祀祖宗的习俗,这一习俗与秋天的很多民俗节日均有联系。古人在十月初一,用黍等农作物祭祀祖先,后演变为家祭、墓祭等多种形式。现今江南部分地区,犹存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十月初一烧送寒衣,祭祀亲人的风俗,现多见于北方民间。 君不来 【唐】方干 远路东西欲问谁,寒来无处寄寒衣。 去时初种庭前树,树已胜巢人未归。 闺怨词三首其一 【唐】白居易 关山征戍远, 闺阁别离难。 苦战应憔悴, 寒衣不要宽。 吊边人 【唐】沈彬 杀声沈后野风悲,汉月高时望不归。 白骨已枯沙上草,家人犹自寄寒衣。 秋晚 【宋】张耒 鸟栖林已静,门掩吏家归。 黄叶雨中尽,鸣虫霜后微。 尘凝经暑扇,貂敝早寒衣。 赖有清尊酒,山炉彻夜围。 寄衣曲 【清】席佩兰 欲制寒衣下剪难,几回冰泪洒霜纨。 去时宽窄难凭准,梦里寻君坐样看。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奠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农历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 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作“送寒衣”。焚烧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坟前进行,讲究在太阳出山前上坟。后来,有的地方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 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儿女、丈夫换季。如果此时天气仍然暖和,不适宜穿棉,也要督促儿女、丈夫试穿一下,图个吉利。男人们则习惯在这一天整理火炉、烟筒。安装完毕后,还要试着生一下火,以保证天寒时顺利取暖。 过去到了这一天,民间改善生活,一些地区兴吃荞面、莜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