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中关于气血壅滞的论述——以外科痈疽为例的浅释

 滚滚车轮y 2017-11-19


神黄优选商城全新上线,做有态度的优选!

内经的经典论述——气血壅滞

《黄帝内经》是中医之经典,其中就有关于痈疽之论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灵枢痈疽论》中又谓:

“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胖。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竭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渴,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营,经脉败漏,熏于五脏,脏伤故死矣。”


其中亦对痈疽作了详细的论述,其主要的思想是将身体想象成为一个营卫气血周行不休的机体,而痈疽之起则在于寒邪客于经络,造成营卫不通,逆于肉理,遂为痈疽。实际上,痈疽二字从字义上便是这样一种观念的体现。《释名》卷八《释疾病》,“癰,壅也”。而《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则指出疽者,沮也”。二者本义即为壅阻,《内经》对痈疽病因的理解简而言之便是气血壅滞。这样一种气血不和,又可被归因于喜怒无常,饮食不节,如《灵枢玉版》所言:“黄帝曰:病之生时,有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荣气不行,乃发为痈疽。阴阳不通,两热相搏,乃化为脓。”由于《内经》认为人之荣卫血气都基于肠胃之转化谷气,因此饮食与脾胃在痈疽之病因论中占有重要地位,《素问生气通天论》也指出:“高粱之变,足生大丁。”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中医对于痈疽病因的理解都基本延续《内经》的这些经典论述。东晋末年成书的《刘涓子鬼遗方》卷一的《黄父痈疽论》即照搬《灵枢痈疽论》中的论述。而隋时的《诸病源候论》亦基本《内经》气血壅滞、荣卫不和之论述,谓“痈者,由六腑不和所生也。”“疽者,五脏不调所生也。”唐时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亦不例外,其谓:“云:气宿于经络中,血气俱徑不行,拥结为痈疽也。不言热之所作。其后成痈。又阳气凑集,寒化为热,热盛则肉腐为脓也。由人体有热,被寒冷搏之,而脉凝结不行,热气拥结成痈疽。”《内经》之这一气血不和的论述成为外科疾病病因病机的经典论述和解释框架。而这样的一种解释框架也促使外科之中有调和营卫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痈疽的认识:

痈: 红肿热痛,浅而高大,未脓易消,已脓易溃易敛,因热毒熏蒸、气血淤滞所致

疽: 漫肿无头,肤色不变,边界不清,无热少痛,未脓难消,已脓难溃因寒邪郁结、气血凝滞所致

痈和疽症状大不相同,应予区别。一般来说,痈为阳证,患部多红肿热痛,根脚高,寒热交作,来势凶猛。而疽则为阴证,患部多木痛,约2-3天即能收口。痈生于皮肉,疽生于筋骨。痈易消、易溃、易敛;疽难消、难溃、难敛。


痈疽~是外科上的两大证,阳症为痈,阴症为疽。痈好治,疽难疗《外科全生集》以阴阳分之。人身所有者,气与血耳。一但气血失调,便产生疾病,痈疽也不例外。痈疽的产生,是病邪侵袭机体后,使气血运行不畅,气血留凝聚,则生壅肿;日久不散,则血肉腐败而成脓。


痈与疽虽都是由气血所生,但二者是有区别的。

  • 痈属阳性,局部具有红肿热痛,是易脓、易溃、易敛的急性疮疡。

  • 疽为阴性,分有头疽与无头疽两种。

  • 有头疽:发于肌肉,初起即有粟粒状脓头,以后腐烂,形如蜂窠。

  • 无头疽:发于筋骨之间,初起无头,漫肿色白,根脚散漫,酸多痛少。疽是难消、难溃、难敛的疮疡。

临床上治疗痈证,以仙方活命饮为主,大多有效。常用大剂当归补血汤合五味消毒饮加桔梗皂刺穿山甲等治疗易不难,很快就能治愈。但对阴疽的治疗如深部脓肿、骨髓炎、骨结核,股骨头坏死等确非易事。这些病基本上属于中医上称为的无头疽。无头疽毒邪多深伏,正气虚惫,排脓无力。治疗不宜用寒凉之品,寒凉可使毒邪郁遏于内,更不利于托毒外出。治疗原则应予补益气血,使其移深居浅,毒邪达外。方以阳和汤或八珍汤为基础,加黄芪、穿山甲、皂刺之类,双补气血,活血散,消肿散结,以利托毒排脓。

骨髓炎、骨结核股骨头坏死与肾有关。肾主骨,肾足则骨健。故在治疗股骨头坏死与骨结核中,多加骨碎补、川断、狗脊、龟板、鹿角霜、狗骨等补肾强筋骨药,以利被破坏的骨质再生,使功能障碍恢复正常。骨髓炎、股骨头坏死严重的多有功能障碍,甚者有畸型。多在该病愈后,予壮筋骨、通经活络之品进行调理:对功能恢复确有效果。

案例:张X,女,52岁,中等个子,面黄,来时柱双拐,走路蹒跚,疼痛难忍,坐下艰难。述说患病三年多,开始只是痛,还能走,因在农村也没有很好检查治疗,疼时医疗站给些止疼片,对付一下,还可以,谁知越来越重,以致现在疼得无法站立和行走。经县医院和省人民医院拍片检查,为双侧股骨头坏死兼右侧脱臼,院方要求做换股骨头手术,费用需十几万,因经济诘据,特请中医治疗。观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饮食一般,大小便正常。从久病易虚,肾主骨髓入手,以阳和汤合八珍汤封髓潜阳丹为主加减。

出方:生熟地各25g 仙灵脾30g 杜仲15g 川断15g 骨碎补30g 黄柏25g 砂仁6g 怀牛膝15g 制龟板15g 生黄芪60g 当归15g 太子参15g 苍术10g 陈皮10g 土元10g 制乳香没药各10g 甘草10g 赤芍15g 川芎10g 灵仙15g 天冬15g 紫苑15g 蜈蚣3条 全虫10g 鹿角霜30g 石斛45g。

30剂一疗程,水煎服。

一个月以后再诊,巳不痛甚,能不用双拐走10余步,效不更方,又服二月,已基本不痛了,能慢慢行走。拍X光片检查,股骨头原先坏死部位密度增加,股骨头骨质清晰,边缘圆滑,其骨质破坏区巳不能清楚看出。建议骨科右侧脱臼复位。后又服三个月丸药,基本治愈,行走如初,能操持一般家务活动。病人万分高兴。此类病很多中医是按痹证治疗,我觉得不如按阴疽治疗好;按痹证治疗多重于活血祛,温阳通络,不太符合病机。实践证明按阴疽治疗效果似更好一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