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火锅吗 来到成都上大学,去过玉林路,游过宽窄巷,看过九眼桥,相信你也一定不会错过成都的火锅。 可是人们真的了解火锅吗?看了今天的推文,一定会有这种感慨:原来你是这样的火锅! 火锅的起源 由于年代久远,火锅的起源众说纷纭。广为流传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在三国时期或魏文帝时期,那时的“铜鼎”,就是火锅的前身;另一种说是火锅始于东汉,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火锅。可见火锅在中国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了。重庆火锅早在左思的《三都赋》中有记录。可见其历史在1700年以上。 火锅还有一个很少被人提起的别称“古董羹”,从这个别称就可见火锅的历史有多悠久。战国时期已有类似于火锅的器具,当时的人们以陶罐为锅,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火锅已经成为宋朝市民喜闻乐见的美食。到了清朝,火锅摇身一变成了一道著名的宫廷菜。到了现在,这道宫廷菜已经走上了寻常百姓家的餐桌,人人都可以在街边享受到这道“宫廷菜”。 火锅文化 相传,明代文学家杨慎小时候随其父杨延和,赴弘治皇帝设的宴。宴上有涮羊肉的火锅,火里烧着木炭,弘治皇帝借此得一上联,云:“炭黑火红黑似雪”,要众臣嘱对,大臣们未能领会皇帝意思,顿时面面相觑。此时,少年杨慎悄悄对父亲吟出下联:“谷黄米白饭如霜”。其父把儿子的对句念给弘治皇帝,当即得到御酒一杯。 东晋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将白菊花放入锅中,日后更被慈禧太后奉为御膳。 作家梁实秋在《雅舍谈吃》里盛赞东北人喜欢吃的白肉酸菜锅。 胡适更是火锅的忠实爱好者,还为此创造了一道著名的徽菜“胡适一品锅”。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这些大文豪也未能免俗。可见古人所说的“民以食为天”不是没有道理的。 国外的“火锅” 寒冬腊月的火锅想必是中国吃货的最爱,地处热带的泰国人民对火锅的热爱也让人吃惊。为了吃火锅,他们在三伏天将空调调至十摄氏度,围着“火炉”大快朵颐。甚至在较正式的宴席中,泰国人仍不放弃对火锅的热爱,大汗淋漓之时再来一杯冰茶,岂不快哉?泰国有人将火锅与冰茶的搭配成为“冰炭结合”,并以此为口福。 外国友人似乎是对火锅有什么误解。在瑞士,奶酪巧克力火锅备受年轻人青睐。 他们将奶酪和巧克力放进锅里煮化,用面包蘸取锅中调料。一些嗜食巧克力奶酪火锅成性的欧洲人,一次甚至能吃二三十块蘸有液体奶酪巧克力的面包。 看到歪果仁儿的吃法,屏幕前的你们有没有露出神秘而不失礼貌的微笑? 小贴士 如果说火锅是美食的精髓,那涮肉就是火锅的精髓。掌握好涮肉的手法和火候,能品尝到更美味的火锅。 手法 把鲜肉倒入沸腾的汤中,稍稍搅动,色变即熟。有个地道的说法叫做“三下水”,意思是肉要下勺三次,时长视肉的部位和个人经验而定,目的是把握好肉的质感。 火候 过大的火会让肉沫浮汤,中火更为适宜,肉在汤中翻煮,余香绵绵,回味无穷。 禁忌 想要加格子将食材分类,一定要等汤表面的泡沫煮散后方可。 不要喝煮到最后的火锅汤底。火锅汤久沸不止,久涮不换,其中的一些成分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害物质。 火锅食材范围广泛,必要时记得查找相克的食物,以免引起中毒。 中国与火锅的不解之缘 中国人热爱火锅除了它的美味,还有其他原因。 火锅是地域、文化的融合 四川人无辣不欢,东北人偏爱小鸡炖蘑菇在寒冬带来的暖意,两广地区的人们喜爱椰汁的清爽可口。但不管来自何地的人聚在一起,吃火锅是个绝对不会出错的选择。 火锅特有的参与感 火锅是少有的能边吃边做的食物。不论是讲究“七上八下”,还是一股脑儿将食材倒进去,都能得到独一无二的美味。唯一需要的,就是自己动手。人的距离大概就在这一煮一捞间拉近了。 都说上大学后的故乡“只有冬夏,再无春秋” 可火锅这个融进东西南北各方味道的美食 没有它解决不了的乡愁 如果有 那就再来一顿 文案 刘婧怡 编辑 刘婧怡 图片 来自网络 责编 王芳 谭美玲 |
|
来自: 施主老衲超度你 > 《火锅 串串 冒菜 嘛辣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