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海拾珍】中国著名丝织绣品品类集锦(四) 缂丝

 RK588 2017-11-19

导读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和缫丝织绸的国家。从某种意义上说,丝绸代表了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在这部厚重的丝衣巨著中,有一些篇章如同衣上明珠,地润天泽,熠熠生辉。本系列文章,即将我国最为著名的几类丝织绣品一一列出,探其历史,究其天工,品其珍贵,思其未来。


缂丝


缂丝,又称“刻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这是一种经彩纬显现花纹,形成花纹边界,具有犹如雕琢缕刻效果,且富双面立体感的丝织工艺品,极具欣赏装饰性。缂丝在宋元之后的数百年间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被用来织造帝后服饰、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


在成为贡品以前,缂丝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从传世的实物来看,至少在中国汉魏之前就有了。


唐代时,缂织技法以平缂为主,纹样题材以简单的几何形花纹为主,色彩主要是平涂的块面,所以色彩层次不够丰富。


宋代缂丝最负盛名,虽然技法前承唐代,但花纹更为精细富丽,功能上也从实用和较单纯的装饰领域脱窠而出,转向层次较高的欣赏性艺术品。


元代缂丝大量用于寺庙用品上和官员的官服上,并开始采用金彩,风格简练豪放,对明清两代的缂丝艺术极有影响。


明代时朝廷力倡节俭,规定缂丝只许用作敕制和诰命,故缂丝产量甚少,但也因此成为了皇权的象征。


清代是缂丝大发展的一个朝代,出现了双面缂、毛缂丝和缂绣混合法等多种新技法,也创作了一批精巧工细的作品。但晚清以后,国势衰弱,战乱不断,缂丝工业出现了濒临绝种的状态。


新中国成立后,古老的缂丝绝技枯木逢春,盛况再现。2006年5月时,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缂丝必须使用专门的缂丝机,采用“通经断纬”的织法织就。缂织时,先在织机上安装好经线,经线下衬画稿或书稿,织工透过经丝,用毛笔将画样的彩色图案描绘在经丝面上,然后再分别用长约十厘米、装有各种丝线的舟形小梭依花纹图案分块缂织。其径线以生蚕丝制成,纬线采用彩色熟丝。径线通长,纬丝则按照预先描绘的图案,用多把小梭分别挖织,使织物上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呈现一些断痕,类似刀刻的形象,故名“刻丝”。其成品的花纹,正反两面完全如一。


缂丝的工艺流程一般有16道工序,分别是落经线、牵经线、套筘、弯结、嵌后轴经、拖经面、嵌前轴经、捎经面、挑交、打翻头、箸踏脚棒、扪经面、画样、配色线、摇线和修毛头。


按照制作工艺的不同,传统缂丝可细分为四大类:本缂丝、明缂丝、絽缂丝和引箔缂丝。现代还研发出新的缂丝品种,如紫峰缂丝、雕镂缂丝和丝绒缂丝。不同的缂丝品种各有特点:本缂丝质地较为厚实,作品高雅尊贵,适合于装饰点缀;明缂丝雍容华贵,质地柔软轻盈;絽缂丝质地柔软,间断图案,透气透光;引箔缂丝质地柔软,掺有特殊纸箔;紫峰缂丝材质轻薄,薄如蝉翼,图案若隐若现;雕镂缂丝有窗棱效果,极具观赏性;丝绒缂丝是丝毯工艺和缂丝工艺的结合品;等等。


相对其它艺术品来说,缂丝的赝品极少,因为仿制难度极大。要造假缂丝作品,成本和难度比任何工艺品要大得多。技术的含金量,复杂的工艺流程,要求极高的工艺环境,再加上后继乏人,使得缂丝的价值正扶摇直上,收藏意义和市场前景不可估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