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雅轩丨【八雅收藏】两件国宝重器和一位江南女子的真实故事

 七彩阳光3109 2017-11-19

大盂鼎,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青铜重器中,大盂鼎和大克鼎,是两件被称为“重器鸿宝”的西周铜鼎,均被列入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二鼎与毛公鼎一道,并誉为“海內三宝”。如今,这三只宝鼎分别藏于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作为镇馆之宝,引人们驻足、流连、惊叹。

大盂鼎全篇铭文291字,记载了周康王在宗周训诰盂之事。铭文中,周康王向盂讲述文王、武王的立国经验,告诫盂要效法其祖先,忠心辅佐王室,并赏赐盂鬯、命服、车马、邦司、人鬲、庶人等。铭文中语句“丕显文王受天有大命”体现了周人的天命观。

大盂鼎铭文


而大克鼎又称膳夫克鼎,是西周晚期一名叫克的大贵族为祭祀祖父而铸造的青铜器。克的官职是膳夫,说白了也就是宫廷的厨师长。能铸就如此大鼎,可见周王给克的权力非常大。鼎腹内铭文290字,主要记录克依凭先祖功绩,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隶的赏赐的内容。


大盂鼎和大克鼎的长篇铭文是研究西周社会的重要资料,我们如今在博物馆的玻璃前观赏它们时,那些文物背后的故事也是值得我们去了解的。

大盂鼎清道光年间(公元1849年)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出土后便被贩卖至文物市场。清朝道光时期的岐山首富宋金鉴把铜鼎买下,因为器形巨大,十分引人瞩目,鼎很快被岐山县令周庚盛占有,他把鼎转卖到北京的古董商人。宋金鉴在考中翰林后出价3000两白银又购得了宝鼎,在他去世后,后代以700两白银卖给陕甘总督左宗棠的幕僚袁保恒。

大盂鼎铭文拓片


袁保恒深知左宗棠酷爱文玩,得宝鼎后便将大盂鼎献给上司以表孝心。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左宗棠被永州总兵樊燮谗言所伤,遭朝廷议罪。幸得时任侍读学士的潘祖荫援手,上奏咸丰皇帝力保宗棠,且多方打点,上下疏通,左才获脱免。

潘祖荫乃当时著名的金石收藏大家,左宗棠得大盂鼎后遂以相赠,以谢当年搭救之恩。此后,大盂鼎一直为潘氏所珍藏。1890年,潘祖荫的藏品又锦上添花:他得到了另外一件西周青铜重器——大克鼎。

大盂鼎铭文内容


大克鼎于1890年出土于陕西扶风县法门寺任村。与它同时出土的还有小克鼎、克钟、克傅等120余件青铜器,大克鼎是其中最大的一件。大克鼎出土后,首先被天津人柯劭态买下,潘祖荫又用重金从柯氏手里购得,成为大克鼎的主人。从此,大盂鼎、大克鼎这两件周朝时期最大的青铜器齐聚潘府,成为当时京城的一大新闻。

潘祖荫特修建了一间“攀古楼”,专门用于收藏大盂鼎、大克鼎等文物,并镌刻一枚“宝藏第一”的印章,以表达自己得宝后的高兴心情。大盂鼎、大克鼎引起了国内外收藏家的普遍关注。1892年时,两鼎的铭文拓本,黄纸本每本值银1两,白纸本每本值银2两。足见大盂鼎、大克鼎的价值之珍贵。

大克鼎 现藏于上海


就在得到大克鼎的当年,即1890年12月,潘祖荫在北京病逝。潘祖荫只有一个弟弟,名叫潘祖年。因为潘祖荫没有子女,潘祖年曾把自己的两个儿子都过继给了潘祖荫,作为子嗣,可是两个孩子都因病早殇。潘祖年赴京料理完后事,把包括大盂鼎、大克鼎在内的众多文物装船运回家乡苏州。从此潘祖年接替哥哥潘祖荫担负起保护这些国宝的使命。

潘祖荫在世时,潘家的收藏就受到不少人觊觎,端方就是其中的一个。端方听说潘家藏有西周宝鼎,曾几次派人到潘家求取铭文拓片,并且还亲自登门,希望潘家能出让宝鼎,结果都被潘祖荫婉言谢绝了。潘祖荫是清朝老臣,德高望重,所以端方不敢轻易妄动。如今潘祖荫去世了,端方认为夺宝的机会来了。

端方,清末大臣,金石学家。满洲正白旗人,官至直隶总督、北洋大臣。

结果,潘祖年刚把大盂鼎、大克鼎运回苏州,端方就赶到了苏州。此时的他已经升为陆军尚书、直隶总督,大权在握。当时的端方权重一时,他自信宝鼎已是囊中之物。但不知是历史的偶然巧合,还是命运早有安排,就在端方自以为宝鼎唾手可得的时候,辛亥革命爆发了,端方率军到四川镇压保路运动,结果被起义士兵给杀掉了。

两鼎这才得以继续留在潘家。以为最艰难的日子挺过去了,其实远远还没有。可此时的潘祖年也病入膏肓,而接替他担任收藏任务的是年仅19岁的孙媳妇潘达于。潘达于原本姓丁,嫁到潘家后改姓潘。谁料想,潘达于嫁到潘家才三个月,丈夫潘承镜就撒手人寰。没多久潘祖年便也过世了,潘达于只得临危受命担负起保护大盂鼎、大克鼎等国宝文物的历史重任。

大克鼎细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寇节节进逼,苏州城危在旦夕。为了防备珍藏的青铜器出现不测,潘达于经过深思熟虑,做出了一个果敢的决定,请可靠的摄影师把珍藏的所有青铜器逐个拍照,留存底片,然后把青铜器等文物分别秘密掩藏。

几经选择,潘达于决定把大盂鼎、大克鼎等青铜器埋在自己居住的庭院里。她和姐夫潘博山以及家里的两个木匠秘密挖掘了一个深五六尺的长方形大坑,先放进大木箱,再把大盂鼎、大克鼎成对角装进木箱,空当的地方塞进一些小件的青铜器和金银物件,随后盖好箱盖,填平泥土,按照原样铺好方砖,不留丝毫痕迹。

大克鼎耳部纹饰


刚刚掩藏好文物,日本侵略者就占领了苏州。一批又一批的日本强盗到潘家搜索、抢劫,有的是漫无目的的乱抢,有的是得知了潘的收藏情况后有目的地搜索。日军驻苏司令松井曾受上司之命查问过潘家的收藏,派了一批军队在潘家的庭园掘地三尺,最终也没有找到宝鼎,他只好以毁于战火作搪塞。

到了1944年,埋在地下的木箱腐烂,地面塌陷。潘达于和儿子家懋以及几个叔伯兄弟秘密挖开大坑,把大盂鼎、大克鼎重新掩埋。然后,他们把埋藏青铜器的房间门窗钉死,既不住人也不走人,保存地点更加隐蔽。就这样,大盂鼎、大克鼎躲过一次次劫难,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大克鼎范线痕迹


1949年5月,苏州、上海相继解放,同年8 月,上海市成立文物管理委员会,颁布了保护文物的法令和政策。经历了几十年的坎坷,潘达于认识到,单凭她一家人的力量,根本无力保护好这两只宝鼎,只有交给人民政府才能妥善保护好它们。在征得了家人的同意后,1951年7月6日,潘达于主动写信给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要求捐献大盂鼎、大克鼎。信的原文如下:


谨启者,先祖舅伯寅公当逊清光绪间,学尊公羊,启新民之初轫,网罗金石,创考古之先河。遗箧彝器有盂克二鼎,为举世所称重。公逝世后,保存迄逾六十年,中间虽满清两江总督端方一再威胁利诱,坚拒未为豪夺。达于旅沪日久,所有器物均寄存同族寓庐。迨八一三之役,日寇陷苏,屡经指点搜索,幸早复壁妥藏,未罹洪劫,而宅中什物掠夺殆尽矣。窃念盂克二大鼎为具有全国性之重要文物,亟宜贮藏得所,克保永久。近悉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正积极筹备大规模之博物馆,保存民族文化遗产,发扬新爱国主义教育,惟是上海为华东重要地区,全国人民往来辐辏,诚愿将两大鼎呈献大部,并请转交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筹备之博物馆珍藏展览,俾全国性之文物得于全国重要区域内,供广大观众之观瞻及研究,藉以彰先人津逮来学之初衷。


潘达于谢绝奖金的亲笔信


在潘达于家人的陪同下,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人员把大盂鼎、大克鼎从苏州运到上海。1951年10月9日,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举行隆重的潘氏捐献盂克两鼎授奖典礼,向潘达于颁发了文化部褒奖状。同时,国家还奖励潘达于2000万元(相当于现在的2000元)。但潘达于慨然谢绝奖金,将其捐献为抗美援朝所用,表现出了极为感人的爱国热诚

1952年,大盂鼎、大克鼎被上海市博物馆收藏并在那里展出。1959年,为了支援即将建成的中国历史博物馆新馆(今天的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将大盂鼎调拨给中国历史博物馆。从此,大盂鼎、大克鼎分别珍藏在北京和上海。

2005年二鼎一起展出时影像资料


此后很多年,潘达于老人和女儿一直过着普通人的日子。光阴荏苒,时光如梭,2005年在潘达于老人100岁的时候,上海博物馆和国家博物馆联合举办了“百岁寿星潘达于捐赠大盂鼎大克鼎回顾特展”,1959年调往北京的大盂鼎,被从北京专门请了回来,和大克鼎一起展出。

潘达于老人坐着轮椅,兴致勃勃地来到上海博物馆参加开幕式。刚刚进人上海博物馆大厅,她就迫不及待地对前来迎候她的上海博物馆顾副馆长说:“我现在就想看看大盂鼎、大克鼎。”老人看到久别的大盂鼎、大克鼎,就如同见到了亲人,从轮椅上走下来,围着两件国宝转了一圈,一边仔细观看,一边喃喃自语:“没变,一点没变,实在是太好了。摆在这里比在家里时强多了。”

潘达于老人像

2007年8月,潘达于老人走完了她的传奇人生道路。如今老人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十年,她的一生,把她一片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文化的拳拳之心,镌刻在大盂鼎、大克鼎两座宝鼎上,让后人在瞻仰历史名器的同时,我们更该记得这位平凡而伟大的苏州女人。她的名字,将与她捐献的大鼎一样,百世流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