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杜甫学写诗!戳中泪点,揭秘杜甫在月亮上洒落多少泪

 六不和尚 2020-08-27

和尚有话说

      诸位诗友好,久违了。关于杜甫经典律绝的赏读今天正式开始。和尚计划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并解读杜甫经典的律绝,之前发了一部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看历史消息。

      和尚以为老杜诗庶几可以三字以蔽之,曰真,曰雄,曰精。老杜写诗无事不可入诗,披肝沥胆直抵人心,可哭可笑可狂可叹可啸傲可沉思,但老杜感情绝不隐晦,绝不刻意,此为真。老杜胸怀阔大,有吞吐宇宙的气魄,如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白摧朽骨龙虎死,黑入太阴雷雨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等句,非有大胸怀,大气魄,大笔力则不能道,此为雄。老杜律诗章法谨严,用字精到,化用无迹,感情深邃,呜咽叱咤皆入神理,此为精。

      老杜的诗用韵响,用意稳,用字活。韵响,就是韵脚和诗意贴合,响亮准确,读起来余韵铿锵;意稳,就是意境充实练达,意在言外;字活,就是用字精炼老到,准确灵动新奇,这些都是写诗最高的境界。

     今天和尚选取两首杜甫写“月”的作品,同一题材看老杜玩出什么花样来……(六不和尚微信公众号:midouwei)

一百五日夜对月

无家对寒食,有泪金波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仳离放红蕊,想像颦青蛾

牛女愁思,秋期渡河。

王和尚品读

      上回书说到,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把家小安排在鄜州羌村。756年七月,唐肃宗李亨在灵武即皇帝位,年号至德。得知消息后,杜甫八月孤身一人去朝见皇帝,无奈中途被叛军捉住,押解至西安,杜甫在长安被困一年多,期间写了很多思念亲人,伤感兵乱和表达愤慨的作品。这一首写在757年寒食节。

     标题不题寒食节,而是拈出“一百五日”,作者离家已经一百零五天了,以此为诗题可见作者度日如年,对家人的与日俱增。寒食节习俗是不生火做饭,作者于冷冷清清之夜,面对冷锅冷灶,唯有对月抒怀,其内心之悲凉不言而喻。

      这首诗句句不离月之本,但是又句句写自己的情思,深得咏物诗之妙。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首联高峻而起,直言“无家”,作者在长安栖身寺庙,对月思念家乡。“无家”是一篇之骨,以下诸句皆从无家而来。作者“无家”而只有泪,无家对有泪,所无是家,所有是泪,泪从无家而来,更见思家之情。起句扣准“寒食”的题目,寒食节正应该在家享受天伦之乐,而作者身在长安,孤独一人,思家之泪就夺眶而出了。“金波”二字,指月光,泪如月光般涌出,既写月,也写人,写出月下人看月而思念家乡的情景。月如金波而泪也如之,月人交融在一起。首句对起。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二联散起,这首诗就是“偷春体”的律诗。二联作者突发奇想,看月不足,月中有阴影,如果能砍去月中桂花树,月光就应该更明亮了吧。这句想想奇特惊人,作者为何如此想呢?因思家而不得,作者只有对月抒怀,但是月亮也有瑕疵般的阴影,这让作者感觉此月不能代表自己思念家乡之情,所以立志砍去月中桂树。另外这句是痴语,痴语多是钟情所致,因钟情而无理,因情深而抱憾。

      另外,李太白有诗“铲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其想象和这联类似,都是有大胸襟,有奇思的妙句,自然流畅而不生涩。辛弃疾“太常引”一词化用本联为“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辛稼轩此词就不仅是化用和想象了,而是有深层寄托,当时辛弃疾屈居下僚,奸佞当道,志愿不伸,所以想倚天挥宝剑,斫去桂婆娑,还人间一个清平世界。辛稼轩词意比杜甫诗意,更深一层,也更厚重了许多。

        第三联“仳离放红蕊,想像颦青蛾”,诗经有云“有女仳离,嘅其叹矣”,仳离,离别之意。作者点出和家人离别,而花开无味,虽然花红灿烂,但是在作者眼中更显孤寂。其句法类似“感时花溅泪”,都是借物写情,物带我之色彩。红字,也有月光下花色之意。仳离对想象,都是连绵词。此情此景,作者想象月中嫦娥应该也皱眉不语吧,另外蹙眉青娥,更像“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的妻子。放红蕊是实写,颦青娥是想象虚写,虚实相间,拓宽意境空间。作者此时想象青娥之颦眉,其实是映衬自己此时之愁苦,不写自己而写对方,笔法和“今夜鄜州月”类似。另外仳离对应首句无家,青娥颦眉也照应仳离。章法谨严可见一斑。再有,作者二联突发奇想“斫却月中桂”,原因就在于不忍想象颦眉之青娥,所以才迁怒月中桂树,借此豁怀而已。

        结句“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作者由自己和妻子分离,想象到牛郎织女二星之分离相望,所以愁思漫溢。据传说牛郎织女秋初还可相见,所以作者安慰自己和妻子终有相见之日。还有一层意思,牛女犹可渡银河而相会,但是此时自己和妻子天各一方,作者对牛女有羡慕,也有嫉妒,一个“犹”字,标明作者的痴语和痴情。再有,笔法上,牛女从青娥颦眉而来,渡河从望月中而来,总是扣准思念和望月,凝练而沉重。

       整首诗前二联写思家,后二联写思人,都笼罩在月下而写,月光无处不在,有直写,有想象,有感叹,有安慰,句法错综,视角丰富。“无家”“仳离”写自己感觉,“有泪”写自己神态,“想象”写妻子模样,结句“牛女”都有愁思,双结作者和妻子。秋期渡河,既有安慰之语,也有嫉妒羡慕之意,似痴语,似无理,其实都是情深所致。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

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

丹心,能白发

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

王和尚品读

      先说下背景:

       这首律写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七月,作者逃出长安,朝见了皇帝。此时郭子仪率军队已经开始准备对叛军作战,目前驻扎在扶风县(长安西北)。作者这首诗表达了深深的忧虑和讽劝之意,句句写月,但是句句皆有所指。

        此时新君登基,唐王朝复兴在即,作者此时心情既激动又忐忑。何也?此时叛乱正炽,百姓流离,国事走向如何,作者深有担心。

        新君登基,开始展开对叛军的战争,不再像以前逃跑和绥靖了。所以作者感觉秋期近了,秋期近,月更明,天恩雨露更能润泽万方黎民。所以说“月影清”。这是作者的期盼也喜悦之情。

      但是,天宝年间唐玄宗昏聩的殷鉴不远,杨贵妃虽已被处死,但是女人之祸能避免么?并且杨国忠尚在位,其党羽也尚在,如此国是,真能安享太平么?作者由此深思,所以诗第二联就表达出这种隐忧。“蟾”指后妃,“捣药兔”指杨国忠等一班尸位素餐之人。蟾入河而不没,不理君侧;捣药兔扔希求长生,窃取国柄,虽然扣准写月,但是却有实指。另外:蟾指后妃,李白也曾有诗:“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和“ 蟾蜍薄太清,蚀此瑶台月。圆光亏中天,金魄遂沦没”都有讽刺杨贵妃等红颜祸水之意。

      这首诗首二联写月色。蟾兔承接月影。

      此情此景,作者忧虑国事,但是人微言轻,只有更增忧愁之苦心,只有空搔白头而已。这即是“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之意。无路求告,所以丹心益苦;白发增多,忧老之将至,无以报君恩也。

    “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此时战乱频仍,干戈满地,但是郭子仪大军屯在国西扶风,为了保证军队不生思乡懈怠之情,作者极力告诫月亮不要照耀在军营之上。这是作者的苦心,也是作者的痴语。

        这首诗全力写月,但是中间夹杂对国家未来的担心,对自己求告无门日渐衰老的感慨,也有对战事的忧心忡忡,月无处不在,月又各有所指,通篇笼罩在月光之下。作者的矛盾和复杂心情,在诗中也若隐若现。

       第二联,若不联系现实做确指解读,表意也很准确,只不过联系奉劝之意更增加诗的厚度。到底杜甫作何感想,和尚不敢妄言。老杜写诗绝不会单纯写景,而感情一贯复杂和深沉,如此理解,或许更能把握好杜甫诗的精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