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谈 | 踏破贺兰山缺

 老鄧子 2017-11-19

踏破贺兰山缺

文 | 斯征

今天要说的是岳飞的《满江红》。这首词几乎妇孺皆知,但很多人不知道,这首词的作者真伪曾经引起巨大争议,很多学林耆宿曾参与进来。比如清末民国时期著名学者余嘉锡、一代词宗夏承焘以及历史学家邓广铭等等。


他们争论的焦点就是这首词的作者到底是否是岳飞。余嘉锡认为此词乃后世伪作,他曾在《四库提要辨证》中提出这个问题,首先根据是该词从未出现在宋元人的著述中,岳飞的孙子岳珂曾四处搜寻岳飞的作品,但岳珂编的文集里并未收录该词。第二,该词首次出现于明代,且岳飞有一首诗已经被明人证明为伪作,不得不让人怀疑《满江红》的真实性。


其后,夏承焘在文章《岳飞<满江红>词考辨》中提出岳飞直捣黄龙府在吉林省,而贺兰山在宁夏,位置不符,而且进一步考证此人应该是明代将领王越或其幕僚,因此岳飞的《满江红》是后人伪作。


后来邓广铭、唐圭璋先生也有反驳文章刊出。此外海外学者孙述宇的看法也比较有代表性,孙述宇先生认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这种说法更像是一个拟作者用熟悉的材料写成的,而经历过此事的“岳飞”则很可能并不会用这些材料。这种说法其实就是王国维所说的“隔”,单纯的在叙述一件事情,不像是作者亲身经历。

我个人倾向于此词并非伪作,确实出自岳飞之手。


这里我要辩驳的是夏承焘先生的一个论据,虽然在结果上我更偏向于伪作。夏承焘先生说位置不符,我认为真正的原因不在贺兰山,而在匈奴,既以匈奴借指金人,那么匈奴所在的地区自然以历史上匈奴经常出没的贺兰山为代表。如果是踏破其他地区的山,那么就与后面的“匈奴”不符。其实唐宋时代,用来代指匈奴的山多是燕然山,东汉大将窦宪北击匈奴,胜利后在燕然山勒功而还。这里的“贺兰山”换成“燕然山”不行吗?不行,格律上有问题。就是说不常用贺兰山,并不代表没有,实际上宋金元时期仍然有不少诗人提到贺兰山。


比如唐代顾况在《梁司马画马歌》中写道:“仰秣如上贺兰山,低头欲饮长城窟。”南宋李龏在《塞上曲》中说:“贺兰山下阵如云,拟报平生未杀身。”金末元初的诗人李俊民诗云:“不踏贺兰山下石,国风未合入诗来。”该句与“踏破贺兰山缺”有几分相似。


我个人认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如果该词为明人伪作,与明代中期所处环境不符。明代中期并无覆国之忧,亦无亡国之恨,而且在攻打鞑靼的战事上比较顺利,但是《满江红》一词却是义愤填膺,仿佛身负家仇国恨,必欲灭之而后快。尤其是“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种境况,明代中期并没有。这种心情只有遭受灭国之恨的南宋武将才有,因此在契合度上而言,把该词放在南宋比放在明代更合适,且放在明代相当不合适,就是说明代写作该种词的爱国情绪远未激发出来。

长按指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