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不以当书法家为荣,学书法有必要多读书吗?

 虎晟 2017-11-20

古人不以当书法家为荣,普遍认为:书技小道。

唐太宗即使他对羲之及其书法顶礼膜拜有加,也认为:“书学小道,初非急务。”

东汉赵壹:草书之人,盖伎艺之细者耳。

蔡邕书法,古来称善。也说:夫书画辞赋,才之小者,匡国理政,未有其能。

而到了当代,有很多书法家,除了写字,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是,所以为了自抬身价,故意把书法的地位提高,把书法当成艺术,还打着引进西方美术理论的旗号,变着法子搞各种创新。

殊不知,书法本来是实用性居第一位的,尤其是楷隶篆等正体书法,都是用于记功(如李斯的峄山碑),记事(如魏碑多是记录墓主生平),或者是官方为大众提供练字的范本(如熹平石经),以及公文传抄,典籍传抄等场合的。

他们的第一目的是便于识读,而这些范本中的优秀作品,经过历史的筛汰,留下的便成为了我们今天学习书法的样本,在古代这些东西被称之为法书,简单理解就是有法度的书迹。当时他们并没有把书法当成艺术作品,更不会每写一个字都想着怎么去创新。

熹平石经

而且古人即便字写得好,也不希望别人只把他当成书法家,而希望别人夸他诗第一,书第二之类的。

你要说他书第一,他跟你急。大思想家梁漱溟听到别人称他为书法家,他便不高兴。所以,大学者吴宓在临死的时候喊道:“快开灯,我是诗人吴宓!”如人评郑板桥“三绝诗书画,一官去归来。”齐白石自评:“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在小九华山南麓当代草圣林散之与夫人合葬墓前的墓碑上,刻着“诗人林散之暨妻盛德粹合葬”12个大字,碑文为散之老人亲笔所书。

现在反了,会写几个字,先混个书法家的名声,然后才憋着劲写两首歪诗,合不合律都不知道,仿佛这样一来自己就变得有学养了。那么——

书法家应该多读书吗?

当今书法圈大力提倡书法家要有学养。于是有一部分书法家就开始拿书来看,然而这样的效果并不明显。他们并没搞清楚读书到底对书法有什么促进作用。只是人云亦云,听了别人这么说,自己就这么去做了。最后坚持不了几天,又放弃了。

而且我们翻开史书,发现:也不是所有读书多的人都写字好,成为了书法家。所以读书和书法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在我看来,读书是为了开阔思维,加强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放到书法上来,就是最起码要对当下书坛的是非对错有自己的判断力,把当代书法放在历史的高度去观察。

举个例子,有人说书法和写字不是一码事,那么,有多少人思考过:书法和写字这两个词汇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书法这个词在古代是什么意思,从什么时候有了“书写的法则”这个含义?写字这个词又是何时产生?硬把书法和写字区分开是什么时候的事,发起人是谁?

明白了这些是不是会对书法与写字的区别,有更深刻的认识?

再比如,丑书所说的创新,在历史上是否出现过,最后的结果是怎样?如果书法史上没有过那么其他领域是否有过蕾西现象?丑书理论家们所说的颜真卿、苏轼、米芾等人的书法作品在当时也被视为丑书,他们的依据是什么?引用的资料从何而来,是否凭空杜撰?

米芾书法李太师帖

这些都可以通过读书来找到答案。当然这只是读书之用处的一个方面。更多的东西,则需要我们自己在不断的读书学习过程中去感悟。


此前,我曾把上述观点发在朋友圈,有网友说我是哗众取宠,故意博眼球。实则并非如此。于是补充了一下几点:

其一,如果书法在古代很重要,那么在二十四史,文人立传的那么多,为什么书法家单独立传的却少之又少。晋书虽有王羲之传,但其书法部分也叙述不多。其他书法家几乎不仅没有单独的篇幅,有的甚至连一个小豆腐块的地方都占不到。

其二,古代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何以不见有立书?

其三,古人幼时入学,需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书只是六艺之一,并且还没排在第一位。这些该如何解释?

以上是本人学书法和对书法的一些思考,难免有错漏之处,请广大网友方家指正。

(本平台注重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