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博物馆研究员李晓萍老师(我们亲切地称她为萍姐啦)对我国古代金银货币的历史、鉴别及欣赏均有研究,也不断致力于让更多中外研究者、收藏者、爱好者了解我们的金银货币文化。本博以李老师的博客、微信昵称“金银流霞”为专题,将李老师的文章转来方便各位朋友掌握知识,提高鉴赏能力。
岁月如梭,往事如烟,过去的一切都早已封存在人们的记忆之中。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起,随着海禁和粤海关的建立,来自于欧洲、美洲、亚洲等地的大小商船日夜穿梭在珠江上。这些商船在带来各种各样异国商品的同时,也带去了中国的生丝、茶叶、和瓷器。繁荣的进出口贸易给清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利益,粤海关的关税成为清政府关税的收入的主要来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粤海关的对外征税部分改由英国人管理,关税直接支付战争赔款,粤海关成为名符其实的洋关。清代的关税是以白银来结算的,关税收入最终是以银锭的形式出现的。
然而,由于晚清的战争赔款、外国银元的通行和长期的熔熔铸铸等诸多原因,现存的粤海关银锭只有寥寥数十枚,理所应当地成为我们了解和研究粤海关的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看到当年粤海关盛极一时的辉煌和繁盛。

粤海关的对外贸易税是由十三行行商负责征收的,行商还需要把征齐的白银熔铸成银锭上交关库。对国内贸易税则由粤海关监督派人征收,海关也要将收缴上来的散碎银两铸成银锭上交关库。而且,在征收白银的时候要加收耗银,以补熔铸银锭中的损失。曾有记载在澳门粤海关官署旁有一条银锭街,在此街上,可以自由买卖由各银炉铸造好的粤海关银锭。这也就是说,粤海关银锭是事先由银炉铸造好的,需要时只需购买使用。
和其他广东银锭一样,粤海关银锭也是采用砝码锭的造型,其锭面铭文排列很有规律,通常有上面一个戳记,左右各有一个戳记,像一个“门”字形,上横戳是“粤海关”;左边竖戳通常为纪年月;右边竖戳通常是银匠或银号名;也有部分粤海关银锭左右两戳都是纪年的。目前发现的粤海关银锭的银匠或银号名有郑兴隆、王福昌、陈合盛、高恒茂、五福、秦永合、沈德隆、沈贞祥、何泰丰等。纪年有嘉庆十年、道光十三年、二十八年、二十九年、三十年、咸丰元年、二年、三年、四年、六年、九年、十年、十一年、同治元年、同治五年、光绪五年、八年、九年等。


(资料来源:浙江博物馆李晓萍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