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线报道】数字鸿雁展翼高飞:湖南推进市县一体化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应用纪实

 金陵一棵树 2017-11-21


湖南省第一测绘院技术人员定期对变化宗地进行测量、统计,发布“两违”底图和数据。

“万里衡阳雁,寻常至此回。”记者来到衡阳这座以雁为名的城市,它是湖南省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城市,也是被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列入2017年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与云平台建设的试点城市之一。在这里,测绘地理信息“衡阳雁”在公共服务领域凌云高飞,一展雄姿。

从痛点中酝酿:市县一体化终落地

早在2011年,湖南省衡阳市就被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确定为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推广城市。经过两年时间的建设应用,数字衡阳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一期工程于2013年12月通过验收,天地图·衡阳正式开通,市一级实现了各类信息互联互通。

但仅在市级范围内推行数字城市建设,远远打不通信息化建设的“任督二脉”。市级资金丰厚、技术力量强,搭建数字城市效果比较好,而县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经费压力大、单位技术能力不足、平台建设周期长、平台应用门槛相对较高,这些问题是长久以来阻碍数字县域信息化建设的痛点,只有解决好这些难题,才能更好地实现市县两级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共享,将建设数字城市的落脚点放到做好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上来。为实现市县两级数字城市建设一同推进、信息互联互通,避免重复投入,衡阳市提出市县一体化建设思路。   

2015年4月,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将数字衡阳市县一体化建设项目作为全省试点项目立项。9月,数字衡阳市县一体化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云平台项目正式启动,湖南省第一测绘院是技术支撑单位。

于创新中出发:降低门槛节省经费

数字衡阳市县一体化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云平台建设模式在全国尚属首创。记者走访了衡阳市国土资源局、湖南省第一测绘院,详细了解平台所做的创新探索。

“县级主管部门首先进入平台,提出要搭建县级平台的申请,市级平台同意申请,系统自动开始计算所需的存储资源,大约仅需30分钟,县级平台便可搭建完成。如此一来,在零投入的前提下,县级平台就能快速创建完成。”湖南一院院长陈志军耐心地向记者解释,“这种方式真正做到了用户零基础、零要求、零费用。”

“这种一体化模式不仅可以实现市县之间的纵向联动,行业之间也可以通过平台创建自己的工作组,实现横向协同共享。”陈志军说,“比如国土和林业分别在平台上建立自己的工作组,国土向林业提出申请,林业同意申请交换数据,两部门之间便可以共享资源了。这样能将行业间的资源一体化与独立性相统一,保障了安全性与保密性。”

数字衡阳市县一体化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云平台实现了四大创新:拥有一个数字衡阳时空信息大数据中心,构建了基于云服务技术架构的空间地理信息共享和公共服务新机制,快速搭建了市县一体化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云平台以及多种应用系统,建成了市县一体化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标准体系。这四大创新极大地提高了数字县域建设效率,促进了测绘成果转化。

 项目为数字县域建设解决了多项难题:一是大大节省县级财政投入。一个县就能节省平台建设经费约400万元,衡阳市12个县共节约建设经费约4800万元。通过一体化平台,可快速建设县级应用系统,每个县可节省应用系统开发经费150万元,衡阳市12个县共节省经费1800万元。二是降低了技术人才的要求,有效缓解了县级技术能力紧缺的情况。三是缩短了建设周期。四是实现了地理信息服务共享能力。目前,这一项目已成为湖南省乃至全国数字县域建设的示范工程、精品工程。

2016年9月,数字衡阳市县一体化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云平台项目验收会在长沙召开。专家组一致认为,衡阳市县一体化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云平台实现了市县地理信息一体化管理、共享和协同服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全国其他数字城市建设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湖南省国土资源厅下发了《进一步加强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基础工程建设与应用的通知》,明确要求2018年底按照“市县一体化”模式完成全省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基础工程建设。

在应用上落脚:违法违规无处遁形

在衡阳市国土资源局测绘管理科办公室的桌面上,记者看到一份《关于发布衡阳市违法用地、违规建设检查图的报告》。这是一份按月发布的统计数据,由市国土局报送衡阳市委主要领导,并以衡阳市各区区长为主要责任签收人。这份报告中详细记载了各区本月新增违法、违规用地面积及宗数,本月拆除违法、违规用地面积以及一个月以上未拆除的面积及宗数,作为市政府对区政府的问责依据。

“这是测绘地理信息工作与控制违法用地、违规建设的‘两违’工作高效融合,以‘精准位置、精准数据、精准证据’为目标,将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真正融入了政府决策体系。”衡阳市国土资源局测绘管理科科长刘彦说。

在数字衡阳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演示现场,记者注意到,只要轻点鼠标,便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条街道的全景图,每栋房屋、每盏路灯都一览无遗。这是湖南省第一测绘院每年利用遥感和航飞技术,制作0.2米分辨率的市、区、乡、村四级年度基础底图。再通过实地核查和动态巡查的方式,测绘队员以平板电脑为载体,将核查巡查到的两违数据实时、动态地进行录入、比对、更新,对地表的每处变化进行实地测量和建库,最终得出报告中所说的“两违检查图”。如此通过“制作年度底图、开展动态巡查、提供问责依据”三步部署实施,让衡阳市的违法用地、违规建设无处遁形。

“通过将地理信息与动态核查相融合,‘两控工作’做到了有图有真相,在执法监督的过程中,当事人更加容易理解与接受,也更加便于化解矛盾、缓解冲突,工作好做多了。”刘彦告诉记者。

这是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应用的一个成功典型的案例。事实上,衡阳的一体化建设还为国土资源及基层国土建设整合了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资源,借助移动终端,将信息触角延伸到国土资源机构的末端,确保实时查询规划、环保、住建、水利、公安等部门共享的基础信息和审批数据,实时接收群众举报信息,实时在线采集、上报各部门业务数据和破坏耕地保护、水资源及生态红线的违章违法数据,实时记录基层国土资源动态巡查轨迹,在有效提高行政效能、转变工作方式的同时,逐渐成为政府优化决策、互通联合、提升服务、惠民普生的亮点工程。

更多信息请浏览中国测绘新闻网http://www./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