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风堂主:收藏难不难 鉴定难不难? 书画艺术收藏清风堂

 泊木沐 2017-11-22

宋 范宽 溪山行旅图

对于很多收藏字画的朋友来说,没人相信自己手里的东西是假的。可一旦他听说有人能鉴定字画,准会找上门去让人家看个究竟。人说是真便欢欣鼓舞,人说是假便将信将疑,搞不好还要把鉴定的人背地骂上祖宗八代。

不少朋友是看了电视里的“鉴宝”节目,就对那些“专家”深信不疑,想方设法也要找到他们,让他们“圣旨”下,心里才会踏实。实际上,那些“鉴宝”节目是最不可信的。别忘了,它是个节目。我不相信有多牛的“专家”,能安坐在那,无论你拿上什么“宝物”,看几眼就能说出年代、谁用过的、真的或者假的。

我这么说,不是没有根据,我也参加过几次电视台的“鉴宝”节目,中央级的、地方级的都有。那大多是有“脚本”的,事先就有节目组把台词交到我手里,这个“宝物”怎么说,那个“宝物”怎么评。

我没多大学问,没那么大本事,你冷不防拿来一个东西让我看,别说几分钟,一两天能看明白就不错了,除非你那东西太假,

那学问大的人行不行?我说个例子:据说几十年前曾有人拿了一幅《清明上河图》,故宫的专家看了,不敢确定。因为和我们现在知道的那幅真迹没大出入。于是请来了那时最牛的郭沫若先生,郭先生说,最短给我一周时间,我好好看看。他足足看了几天,才在那么复杂的人物和集市景象中发现了一个破绽:原迹中有一处屋顶上有几只麻雀,头都朝一个方向看。而他鉴定的这张,麻雀中却有一只的头和其它的方向不一致。

一个小麻雀,画中的一个小黑点儿。后来有人说,这也是仿者有德,故意留个破绽,你要是眼拙,就怪不得别人了。这事是不是真的,我不敢断言,但在收藏圈儿流传了很久了。

再说个真的,上面那张图,喜欢字画和收藏的人都知道,宋朝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按说这张画儿百分百是真迹了,台北故宫也早把它定为镇馆之宝,几乎所有著述中国古代书画的书籍,都不可或缺地将其收入书中。可不久前,国内有个不出名的鉴定家,提出了疑义,他认为这张画儿是假的!

为什么他这么肯定?就在人们早已把这张画认为是真迹的多少年后,有人从画中树林的隐秘处,发现了“范宽”两个字,当时鉴定界一片欢呼:看,确实是真迹,画里藏着署名呢!可这个不出名的鉴定家,就是从这个藏着的署名中,发现了问题。

他指出:范宽的本名是范中正,字中立,因为为人宽厚大度,人们才称之为范宽。要是他自己署名“范宽”,那包拯是不是会署上“包青天”、“包黑子”?这样的署名不合情理!

这事儿还麻烦了,鉴定界很久了无人应答。把它当真迹那么久了,推翻它?万一包拯一时高兴,就署了“包黑子”呢?范中正也一时高兴,就署名“范宽”了呢?

“专家”只是自己在所长的专业上学问深了一些,他不可能天下全通。同一张画儿,启功和谢稚柳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多了去了。所以说,鉴定不是一个容易事儿,您也别一个鉴定家给看了,就“盖棺”了。鉴定难,没谁是包打天下的“大师”。现如今科技手段多发达,高仿技术日新月异,鉴定——太难了!

鉴定难,收藏就肯定更难。前两天,一个做企业的人非要请我吃饭。我一去,他就抱出三十多幅“古画儿”让我看,说是20万元买的。他说卖画的那人家里着火了,房子没了,只好把祖传的字画卖了,好盖房。我一听就笑了,问他:房子容易烧还是字画容易烧?那三十多张,假的不能再假啦 。按此类推,凡是什么名人的厨子、警卫员,从名人家里拿出的字画儿,您一听这个说法,十之九九(不是八九,是九九)是编故事啦 。不夸张地说,北京城现在每天有近百人抱着假字画四外卖,四处编故事。以前我们画廊,刚送走一个母亲去世要卖画儿的,再进来一个,母亲也刚去世。这些人,没多少文化,段子都没新意。

还有个朋友昨天问我:有个知名歌手的画儿,能买不?我就反问他一句:大清朝太和殿广场上那个抽着大鞭子叫上朝的,你知道是谁吗?

和历史风云不沾边儿的歌手、主持人、官员,写写画画,是个好事儿。您喜欢那个人,买个字画挂着,也是好事。但别提收藏两个字,彼此不挨着。

有个朋友说,某个画家老有名了,在我们县里没人不知道的。我就问您,中国有多少个县您知道吗?别说县里,省里有名的,省书协、美协的主席,您不用拿东西,大的书画市场去问问,看有没有人收?

要是年轻一些的书画家,人品画品都不错的,我倒是劝您关注着。谁也说不好哪块云彩下雨,您留了一百张,有一张的作者成了,您也就没白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