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说新语〉 二则》课文讲解

 溪枫典藏图书馆 2017-11-22

本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首次接触文言文,教学中一定要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和生疏感,不可败坏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信心。学习文言文,要“言”“文”兼顾。对于“言”的理解和掌握,应让学生借助注释疏通大意,努力自主阅读理解,并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反对过于机械、死记硬背的翻译,反对过早过多地讲解虚词、句式等语法知识。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文言诵读。在学生粗晓文章大意后,与其枯燥死板地句句翻译,不如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然疏通;与其细碎讲解语法现象,不如让学生在诵读中直观感知文言特点,逐渐强化文言语感。宝贵的课堂时间,应更多地用于诵读而不是讲解。为了激发学生认真诵读的兴趣,可以开展“朗读接力赛”之类的游戏活动。


初学文言文,应把重点放在实词的理解和积累上:一要注意古今异义词,如“儿女”(古代指“同宗的子侄辈”)、“去”(古代指“离开”);二要注意现代汉语仍在使用的语素,如“雪骤”中的“骤”,今天还在说“暴风骤雨”“雨疏风骤”;“差可拟”中的“拟”,和今天说的“比拟”的“拟”意义相同。多用比较法、联系法学习文言实词(如《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舍去”与“相委而去”意思相近),多举例子,加深印象;适当运用汉字学、词源学、训诂学知识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准确、归纳类推地掌握文言词义。例如,“入门不顾”的“顾”是“回头看”;“页”部首的字多与头部相关,如“顶、项、颅、领、颊、颜、额”等。


对于“文”的理解和欣赏,《咏雪》可以抓住两个问题:一是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二是两个咏雪的比喻哪个更加高明。《陈太丘与友期行》也可重点探究两个问题:一是元方的“方正”体现在哪里;二是元方的“入门不顾”是否失礼。针对“文”的理解和欣赏,所提问题不宜过于细碎。 


本课“思考探究”的三道题,让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差别;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正,拉近与古人的心理距离。“积累拓展”四是对文言词语的积累。“积累拓展”五是让学生了解“谦辞”和“敬辞”的概念,注意积累具有文言色彩的谦辞和敬辞,在言语交际中恰当使用,增强文化底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