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腧穴概念】文/冷三华博士。

 xyf4345 2017-11-22




《黄帝内经》腧穴概念



腧穴的解剖结构


《素问·气穴论》:“凡三百六十五穴,针之所由行也”。“帝曰:余已知气穴之处,游针之居。”这两段经文从解剖结构的角度给腧穴的概念作出了定义性描述,即针刺入、行针、留针的部位就是腧穴。


那么,哪些地方不能针刺呢?《素问·刺禁论》之处以下组织器官不能针刺: 心、肝、脾、肺、肾、 胆、 脑、脊髓、乳房、膀胱、溜脉、 跗上大脉、 舌下脉、 足下布络脉、气街脉、阴股大脉、客主人内陷脉、太阴脉、足少阴脉。针刺这些部位,要么危及生命,要么造成严重损伤。因此,人体不是随便哪个地都能安全针刺的。
 
《灵枢·官针》:“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一曰半刺,…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二曰豹文刺,…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三曰关刺,…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岂刺…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五曰输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 《灵枢·官针》将所有的针刺方法,按照针刺的解剖结构归纳为五体刺法。

腧穴的功能概念


《灵枢·九针十二原》: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赭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

《灵枢·小针解》: 所谓易陈者,易言也。难入者,难着于人也。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神客者,正邪共会也。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经之疾也。恶知其原者,先知何经之病所取之处也。
《灵枢·小针解》:“粗守关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上守机者,知守气也,机之动,不离其空中者,知气之虚实,用针之徐疾也”。
《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

《素问·气穴论》:
黄帝问曰: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未知其所,愿卒闻之。岐伯稽首再拜对曰:窘乎哉问也?其非精帝,孰能穷其道焉,因请溢意尽言其处。
凡三百六十五穴,针之所由行也。
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以溢奇邪,以通荣卫。
岐伯曰: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溪谷三百六十五穴会。
岐伯曰: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盛而当泻者,亦三百六十五脉。
《素问·气府论》:
足太阳脉气所发者,七十八穴。
足少阳脉气所发者,六十二穴。
足阳明脉气血所发者,六十八穴。
手太阳脉气所发者,三十六穴。
手阳明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
手少阳脉气所发者,三十二穴。
督脉气所发者,二十八穴。

冲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
阴阳蹻各一。
手足诸鱼际脉气所发者。
凡三百六十五穴也。
 
《灵枢·九针十二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灵枢·小针解》:“神者,正气也”。


总结:神气游行出入称为节,神气游行出入的交会称为节之会,也就是会。节是腧穴的功能机制,节之交/会是腧穴远端功能的机制。

 
《灵枢·九针十二原》: “神乎神,客在门。”
《灵枢·小针解》:“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
《素问·针解》: “故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除三百六十五节气。”
《素问·气穴论》: “岐伯曰: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 以行荣卫,以会大气”。


总结:腧穴有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针刺机制在于除去三百六十五节之邪气。病理性腧穴。
 

针灸补泻原则与方法


《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灵枢·经脉》:“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灵枢·终始》:“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和随,气可令和 ”。
《灵枢·九针十二原》:“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
《灵枢·九针十二原》:“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灵枢·九针十二原》: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
《素问·刺志论》:“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
《灵枢·九针十二原》: 刺之微在速迟。
《灵枢·小针解》:“知气之虚实,用针之徐疾也”。
《素问·离合真邪》:“吸则内针,无令气忤; 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 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
《难经·七十八难》:“补泻之法,非必呼吸出内针也”。

 

以痛为腧


《灵枢·经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本腧不是点


《灵枢·本腧》: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鱼际,鱼际者,手鱼也,为荥;注于太渊,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俞;行于经渠,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为经;入于尺泽,尺泽肘中之动脉也,为合。


齐刺、扬刺、傍针刺等用不止一根针。如果腧穴是一个点,一根针就够了。


合穴需要调整体位定穴


《灵枢·本腧》:“尺泽肘中之动脉也”“曲泽,肘内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曲泉辅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阴之陵泉,辅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阴谷,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应手,屈膝而得之”“委中,膕中央,为合,委而取之”“阳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为合,伸而得之”“下陵,膝下三寸胻骨外三里也”“天井,在肘外大骨之上陷者中也,为合,屈肘而得之”“小海,在肘内大骨之外,去端半寸,陷者中也,伸臂而得之”“入于曲池,在肘外辅骨陷者中,屈臂而得之”。

  

背腧


《灵枢·背腧》: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五脏之腧,出于背者。岐伯曰: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膈腧在七焦之间,肝腧在九焦之间,脾腧在十一焦之间,肾腧在十四焦之间。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输也。

总结:背腧穴是治疗内脏病变的腧穴;背腧穴的定位不是绝对固定的;背腧穴需要通过触诊,观察人体的反应才能确定。


《黄帝内经》腧穴小结


腧穴是躯体的一片立体区域 ,包括形和神。形是相对固定的,神包括两部分:传入之神和传出之神。


腧穴的局部功能基础是节,即神气之游行出入;传入之神与一年四季、365天相应。五体+传入之神就是气穴。气穴是针灸输入信息的部位。因为一年365天是动态变化的,所以,气穴也是动态变化的。五体+传出之神就是气府。气府是机体对一年365天的变化做出的反应。这种反应可以表现为疼痛、压痛、血脉变化、组织质地变化、温度变化等等。


腧穴的远端功能基础是节之交,会;精确定位要求触诊,合穴定位需要特定体位,配合动作取穴,根据身体反应确定远端取穴。


PPT展示




冷三华博士简介


冷医生从事多年中西医学习、 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1996年以优秀大学毕业生毕业于湖北中医药大学,后在同济医院从事临床和科研工作约10年,2005年开始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从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机制研究2年半。2009年在美国攻读理疗博士。


现为美国执照物理治疗师,美国执照针灸师,理疗博士,专业机构认证的Mulligan手法专家。冷医生是早期黄连素治疗糖尿病研究者之一,其论文获得第五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国际期刊学术论文四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


近年发现逆向刺激疗法,提出神经经络模型,整合古今针灸治疗经验事实,融合针灸和物理治疗理念,大大提高痛症治疗的疗效,使针灸的神奇能够稳定重复出来。





【纽约中医论坛--名医名家苑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