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无奈的诗句,却被现在的人们奉为经典,这么多年过去了,大家的想法还是没有改变。 虽然对于我们的社会大环境来说,以读书为重没有错,但是把爱体育爱运动放在读书的对立面来批判,就值得商榷了。 此前,芝加哥的一所中学曾进行过一个实验,证明爱运动的孩子学习能力会更好! 要知道在欧美国家的教育里,体育,说的有多重要都不过分——中学生里,最受欢迎,拥有影响力的孩子,一定是高大健美体育倍儿棒的那种; 相反的,如果你体育不好,戴副眼镜,闷头读书,成绩很好,会被冠上“Nerd”之名——大意就是书呆子,这类人大概只能自己抱团扎堆,肯定不会是走哪儿都受欢迎的阳光少年。 ![]() 芝加哥有一所中学实施零时体育计划,即在没正式上课之前,让学生早7点到校,跑步、做运动,要运动到学生的心跳达到最高值或最大摄氧量的70%,才开始上课。 一开始,家长都反对,孩子本来就不愿早起上学,再去操场跑几圈,岂不一进教室就打瞌睡?结果发现正好相反,学生反而更清醒,上课的气氛好了,记忆力、专注力都增强了。 ![]() 该实验指出,孩子们在运动时会产生三种和学习有关的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血清素和正肾上腺素。 多巴胺是种正向的情绪物质,可以保证孩子情绪乐观。我们看到运动完的人心情都愉快,打完球的孩子精神都亢奋,脾气都很好。 血清素跟记忆力有直接关系,血清素增加,孩子记忆力得到提升,学习不吃力。 ![]() 正肾上腺素能让孩子在学习时更专注。 研究者也发现在斯坦福成就测验中,那些体能好的学生数学胜过全体的67%,英文胜过全体的45%。2004年由小儿科医生、认知科学家等组合的团队对学生健康做了一个评估,发现一周只要运动3到5次,每次30到45分钟,就能大大提升孩子记忆、注意力和教室行为的正向效果。 运动前后大脑对比图 体育的精神可以应用到学业当中 有时候觉得小小孩子练体育简直是一种斯巴达式的残忍,但没有这种近乎残忍的练法,只怕也不可能造就健壮的体魄,坚强的灵魂和争强好胜的心。 ![]() 竞争无处不在,学业上的竞争更是你死我活。练过体育的孩子比一般孩子更能吃苦、更肯学,而且体育赋予孩子的好胜心会持之以恒地为孩子提供正能量,为他们取得好成绩添砖加瓦。 运动是坏情绪的宣泄渠道 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学习的压力是很大的,压力中也隐藏着暴力的萌芽。我们应该尽力推行体育,让暴力有适当的管道发泄出来。运动会促使大脑分泌多巴胺,这个多巴胺促进我们的正向情绪,使我们不易得忧郁症。 孩子的攻击性,需要透过教育来引导、升华为正面行为。除了良善行为的认同学习外,多运动是很好的宣泄管道,能让大脑分泌多巴胺,使孩子拥有正向的情绪。 ![]() 我们一向不注重体育,常把体育课调去补英文或数学,殊不知希腊人早在两千年前就看到体育的重要性,他们的孩子16岁以前最注重的便是体育。有了强健的身体,知识才有意义;失去健康和生命的话,再多的知识都无用武之地。 让孩子有体育爱好并不代表你希望他未来能凭体育特长获得奖学金,或者成为专业的运动员。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管是童年还是青春期,运动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从运动中学得的其他东西,是孩子能够受用一生的。 当别人推着孩子“鸡血”那些长大后根本用不着的课程时,更有远见的家长愿意花重金送孩子玩运动。尽管他们心里有数,大部分孩子都不会成为专业运动员,但是他们知道,从运动中学到的东西,够孩子受用一生。 |
|
来自: 罗建新s01k3a05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