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不懂舒伯特的人,是很难快乐起来的丨浅析《A大调钢琴奏鸣曲》(D.664 Op.120)的艺术特征...

 云游看天下 2017-11-23

Schubert Piano Sonata 13 D.664 A Major





浅析舒伯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征


——以作品第一乐章为例

素有“艺术歌曲之王”之称的弗郎兹?舒伯特,其钢琴奏鸣曲也同样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他在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中,不仅运用古典主义奏鸣曲的创作手法,而且更彰显和渗透了浪漫主义抒情性的气息。本文以代表舒伯特创作成熟时期的作品 《A大调钢琴奏鸣曲》(D.664 Op120)为例,首先对作品背景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其次,从音乐本体出发对作品第一乐章进行细致的分析。力图为演奏这首作品的演奏者,在理解音乐内涵和其艺术特征上提供帮助。 





1、弗朗兹?舒伯特生平概述 

弗朗兹?舒伯特(Franz Peter Schubert,1797 ~ 1828年)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继贝多芬之后出现的另一位优秀作曲家。1797年生于维也纳,他的音乐启蒙最初来源于他的父亲和哥哥伊洛纳兹,他们对他进行小提琴和钢琴的基本训练,在他的家里,每一天的生活都被音乐所围绕,良好的家庭音乐氛围感染着小舒伯特,这使他较早的接触了古典主义音乐作品以及奥地利的民间音乐,同时,也在他的心里埋下了艺术创作的种子。 

1808 ~ 1813年这五年里,舒伯特一边在修道院读书,一边跟随萨利列里学习作曲。此外,他还在当地的教堂合唱团中担任歌手和小提琴手,这使舒伯特接触到更为广泛的维也纳古典大师的作品,并为其今后的音乐创作积累了知识与经验。 

舒伯特在其17岁时就已经创作出4部喜歌剧、2部交响曲、144首歌曲以及一些奏鸣曲和室内乐,闻名于世的《纺车旁的玛格丽特》、《野玫瑰》以及《鳟鱼》等歌曲皆诞生于这一时期。 

1818年,他辞去教师的职务,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创作中,从此开始了他“自由艺术家”的生涯,这样的选择无疑代表着,此后他将过着没有固定收入、没有固定住所的漂泊生活,他的一些重要作品,不是不为人们所知,就是不为人所正确理解,生活的窘迫并不能浇灭艺术家内心对创作的渴望,在这期间他创作出《美丽的磨坊女》和《未完成交响曲》等经典之作。 

他是一位真正的诗人,他的歌曲充溢着一触即发的深刻感人的热情和悲哀。他既是维也纳古典音乐传统的继承者,又是西欧浪漫主义的奠基人,他和贝多芬最接近,但又保持了自己在艺术上的独创性和抒情性。他在短暂的31年的人生里,留给世人丰富的艺术宝藏。 

在其去世后,人们依照他的遗愿,将他永远的葬在了他所敬仰的大师贝多芬的墓旁,格里尔帕采在他的墓碑上写下――“音乐在这里埋葬了一个丰饶的宝藏,但埋葬的是更美好的希望”的墓志铭。 



2、《A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艺术特征 

这首作品完成于1826年,是标志着舒伯特钢琴奏鸣曲创作成熟的一首作品。这一时期的舒伯特,主要依靠朋友的接济生活,贫苦的现状使舒伯特只有在音乐创作中,才能找到前进的动力、生活的希望,音乐成为他的信仰与精神寄托。作品第一乐章,旋律优美动人、简洁流畅,充满了抒情性和歌唱性的气息。 

《A大调钢琴奏鸣曲》(D664)第一乐章采用奏鸣曲式的曲式结构,速度为中庸的快板,节拍为4/4拍。其曲式结构如图1所示: 




主部主题:由两个变化重复的乐段构成,每个乐段由两个四小节的乐句组成,乐段间由一个四小节的乐句连接,其结构为“A+(4小节连接)+A1”。作品由弱拍在A大调Ⅰ级上开始,低音声部以分解和弦为伴奏织体,突出主题旋律温暖柔和、具有歌唱性的特质,但实际上给人以立体的多声部效果。 

谱例一 


“谱例一”是呈示部主部。a乐句,主题旋律在A大调上以“主-属-主”的和声布局进行展开,进一步加强了音乐与调性的稳定性。a1乐句,音乐由A大调不断向下属调D大调的关系小调b小调离调,进入到四小节的连接句后,主题音调又不断在A大调关系小调升f小调上重复。大调到小调的色彩变化,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内涵。在13小节,音乐回到A大调,运用变化重复的创作手法,以“侵入终止”的方式结束于A大调主和弦上。随后,音乐进入到连接部。 

20小节的呈示部主部,在多声部的和声进行中,主题音调在右手高声部缓缓奏出,四次对主题旋律的呈现以及连接句中左右手对主题旋律的八度呈现,加深了主题音调,同时也突显了舒伯特在旋律写作中抒情性与声乐性的创作思维。 

谱例二 


“谱例二”为连接部:连接部非常短小,仅有5小节,采用副部主题中三连音节奏型,音乐由之前的四声部变成一个二声部的旋律音调,其和声布局为A大调“主-属-重属-属”,三小节后转到A大调关系小调a小调,以“主-属-重属导七-属”的和声进行发展,a小调的属即为E大调的主和弦,自然地将旋律连接至副部。 

谱例三 


“谱例三”为副部主题:在E大调上开始,由9小节构成,左手声部以三连音为主要音型,增强旋律的动力性。30~31小节,出现了2对3的节奏型,音乐内在的紧张感增强。在不断向A大调离调的过程中,音乐的内涵与表现力也更为突出,旋律的色彩性变得浓厚。最后以“K46-V-I”的半终止和声进行,通过侵入终止的形式结束副部。 

结束部:在一小节低声部单旋律衔接后,以E大调关系小调e小调下属和弦进入到结束部,最后以E大调的完全终止结束。 



2.2、展开部 

展开部是基本乐思进行发展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对音乐形象进一步深入的刻画。如图3式: 

图三


展开部仅有32小节,其作为呈示部的继续部分,对呈示部中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材料进行展开。 

谱例四 


谱例四为展开部主部主题:运用了模仿的复调织体,主题音调在高声部出现后,又低七度在低声部以八度形式奏响,和声效果非常浑厚,进一步加强了主题音调的印象,营造出激动和紧张的气氛。9小节的主部主题展开,其调性变化与力度变化非常丰富,由“弱(p)-中强(mf)-很弱(pp)-中强(mf)-渐弱(decresc.)-渐强(<)-加强(fz)-强(f)”。>

58小节进入连接部,这里的连接部与呈示部中主题与副题间的连接部非常相似。旋律线条变为上行爬升的八度音程,音域得到了极大地扩展,高低声部的八度音程交替,以对话的形式慷慨激昂的推动着音乐的发展,为副题音调的出现做了铺垫与推进。 

谱例五为副部主题展开:强后突弱的力度记号,在音响效果上与连接部强奏音响形成鲜明的对比,副部主题音调由单旋律在高声部奏出,在70小节处,出现了主部主题音调,随后副题音调低八度再一次陈述,与之前高声部副题音调形成了对比。76小节,主题音调反复地出现,不仅具有结构上的功能,自然地将音乐过渡到再现部,而且预示主题音调,在音乐情绪与调性上进行了回归。 

谱例五



2.3 再现部与尾声



再现部,一方面使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下的展开部的音乐趋向于稳定,为音乐的发展找到了最后的归宿,另一方面将主部与副部调性进行了统一。作品中的再现部主、副题在节奏上保持了呈示部主、副题节奏型,结束在A大调主和弦上。 

四拍休止后,七小节的尾声由“很弱(pp)”的力度再一次奏响,轻柔、悠扬地走进听众的内心。三小节后再一次低八度陈述主题音调,音乐回归于平静,留给人静谧、沉醉之感。 



3、结语 

这首奏鸣曲作为舒伯特创作中期的一部作品,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各部分音乐结构都非常的清晰,主、副题在旋律的创作上充分体现了舒伯特对于旋律写作的抒情性与歌唱性的思维,主题与副题之间,并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而是两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音乐动机充分的融入舒展的具有歌唱性的旋律线条之中,而不是像古典主义那样,由一个短小的、强有力的发展动机进行作品的创作。此外,舒伯特在和声调式上更为注重实用色彩性和声,古典主义时期对于调式的严格布局,在舒伯特手中变得更为自由。在他的音乐中,音乐的结构常常是要在考虑音乐情绪与音乐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舒伯特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又一奠基人,为古典奏鸣曲带来了一股新的气息,从旋律中可以感受到,他对内心情感的真实抒发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