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恨人有,笑人无

 一盏书灯 2017-11-23

“海派清口”表演者周立波某次说“脱口秀”,提起国人的一种通病,认为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恨人有、笑人无”。解释得通俗一点就是:你过得挺好,富裕,别人嫉妒你;你日子穷蹙,寒酸,别人笑话你。

“恨人有、笑人无”关乎国人的文化心理。中国文化中负面东西在作祟,使一些人因袭了太多旧传统的思想负担。以孔孟为宗的中国古代伦理体系,为维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一直重君权而轻人权。故中国台湾著名学者柏杨认为中国文化“造成一个不平等的观念,一直没有守法治的观念”,“因为中国人没有平等,自卑、自傲永远在那里徘徊……老是无法平衡,不能成立一个平等的世界。法律天平上,他没办法站稳,稍微有点权,稍微有点钱,就骄傲得不得了。等到垮台了之后,他就像丧家狗一样,自卑得不得了”。而在西方国家,哪怕一个公共厕所门口收钱的看门人,都觉得自己和某些达官贵人是平等的;但是在中国某些人那里,却会有截然不同的观点。

恨人有,笑人无

所以,缺乏“平等观念”是国人的“缺陷”和软肋,使之不可能“胸襟开阔,自尊尊人”,“没有包容性的性格”:再加上“‘钱和‘权’”一直是中国人奋斗的最高指标”(柏杨语),糅合起来,必然是“恨人有、笑人无”。

恨人有,笑人无

“恨人有,笑人无”这种心态有消极作用,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发展,甚至是稳定。“恨人有”,演变成见“富”眼睛红、牙根痒的“仇富心理”;还有像鲁迅先生所说,“我们中国人对于不是自己的东西,或者将不为自己所有的东西,总要破坏了才快活的”。其表现为“小儿科”的,就是在小区里偷偷把别人的私家车刮伤或划伤;走向极致的,就是在马路上“碰瓷”,甚而偷盗、绑架、勒索。其心里想的是“不拿白不拿”、“不要白不要”。“笑人无”,严重些就会“笑贫不笑娼”,就不可能有“扶贫济困”的社会救助事业和慈善关爱等义举。

恨人有,笑人无

现代社会,特别是中国,我们应提出一个重要命题:尊重所有人包括草根民众的生存权利和人格尊严。不管是大街上维持交通的,还是停车场看车的,扛水泥的、陪护病人的、送快递的,都是“众生平等”。对“富”与“贫”均应具体分析和看待。对勤劳和正当、合法致富的,要学其所长;对不如自己的,应同情、帮助或加以引导。

恨人有,笑人无

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当下的“恨人有,笑人无”,也有着今天社会的一种诱因和催生剂,是一定程度上对某些问题的扭曲反映。诸如贫富差距的拉大、分配中存在的不公;所谓“黑、灰、恶、暴、假、劣、奸、诈、赖”九类非法暴富、个别“富二代”的横行、一些炫富行为;以及对“致富光荣”的片面宣传。

恨人有,笑人无

鲁迅先生说过,“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而且他也说,“幸而谁也不敢十分决定说:国民性是绝不会改变的”。古人也有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逐步形成了一种伟大的精神和时代品格。我们相信,“恨人有、笑人无”一类心理,只不过是江河中非主流的积淀泛起的一堆泡沫而已。

恨人有,笑人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